
元宵节放灯
元宵节放灯之俗始于汉朝。汉明帝提倡佛法,每到正月十五日晚即令点灯,表示对神佛的尊敬。元宵节放灯习俗就这样开始了。
到了唐代,元宵节放灯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长安“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唐明皇李隆基令人制作过高达150尺的灯楼。灯楼上悬挂着珠玉,金银穗坠,风吹金玉,铮铮作响。
到了宋代,元宵灯节更是热闹异常。据吴曾《能改斋漫录·五夜放灯》记载,有人以五色琉璃,甚至白玉制成各种各样奇异的灯,灯上还绘有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为了鼓励人们到御街观灯,朝廷规定“凡来观灯者赐酒一杯”。因此,观灯者人山人海,人声鼎沸。
到明清时代,每逢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五至正月十八,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灯市口和前门外厂甸一带,都曾开设灯市,其他如江南苏杭等地也张灯设市,悬卖各式花灯,且以诗谜贴于花灯上,供游人猜射,谓之“春灯谜”。
元宵节放灯时间,汉朝开始仅张灯一个晚上,唐玄宗规定三个晚上,北宋延长至五个晚上,到了明朝朱元璋时,规定从正月初八晚开始张灯,延至十七晚落灯。唐代放灯时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出现了灯谜,到明代又增设了戏曲表演。
如今的灯节,油灯蜡烛已成为历史,除手提灯尚用蜡烛外,一般多用电灯取光。我国各地花灯品种繁多,有五光十色、玲珑剔透的熊猫灯、狮子灯、老虎灯;有多姿多彩、栩栩如生的嫦娥奔月灯、天女散花灯、武松打虎灯、孙悟空大闹天空灯等,还有富有民族特色的龙灯、云灯等等。

元宵节中品元宵
元宵节吃元宵这一风俗始于宋代。宋代《平园续稿》一书记载:“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据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澄沙团子……十般糖之类。”这种“糖圆子”、“浮圆子”因应节而做,后改称为“元宵”。元宵节吃元宵,意在祝一家团圆和睦,并借以表达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的心愿。在我国江北地区,这一风俗更为考究,有“上灯元宵落灯面”之说。这里的落灯面,具有延年益寿的象征。
元宵从制作上分为两种:一种为实心,不带馅儿的;另一种是带馅儿的,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元宵可带汤吃,也可炒吃、油氽和蒸吃。元宵的口味,有荤有素,有甜有咸,有酸有辣。桂花酒酿元宵,入口甜蜜;油炒元宵,酥松爽口;以肉馅、豆沙、猪油白糖、芝麻、桂花、果仁组成的五味元宵,制作精巧;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称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已跳出应时食品之外,成为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并增加了许多新的品种。如元宵外面滚上一层糯米,放锅里隔水蒸熟后,像颗颗珍珠,故名珍珠圆,又叫刺猬圆,其他还有糯米圆、麻圆等名称。

元宵节的灯谜
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它来源于民间口谜,后来经过文人加工就成了谜语,其中包括灯谜、事物谜、儿童谜、填格谜等。
谜语同样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政客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说服各国君主,往往在发言中采用讲民间故事的隐喻方法,巧妙影射,寓以深意,以期收到预期效果。当时把这种方法叫“隐语”或“瘐词”,这就是谜语书面创作的最初阶段。到了秦汉以后,谜语形成为一种书面创作。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说:“自魏代以后,颇诽徘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到了南宋,谜语变成元宵节里特有的游戏方式。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缤纷的花灯之上,供人猜射,称作“灯谜”。
过去谜语的谜面上往往还要注明用什么格,以提示和启发猜射者思考的方式。由于谜语在我国历史悠久,谜格不下几百种,名目繁多,不胜枚举。流传最广而至今还广泛使用的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谐音格、求凤格等等。
时至今日,各地的文化宫、俱乐部,每当节日到来,尤其是每逢春节、元宵节,都组织开展猜谜活动。谜语已成为我国独有的、富于民族色彩的一种文艺活动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