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交际场境的有利因素组织话语。顾及交际场境的制约,是为了疏通交际渠道,实现有目的的交际。利用交际场境中的有关因素组织话语,则不仅是为了使言路畅通,而且是为了变难言为易言,变苍白为有力,增强话语的表达效果。
首先,利用情境意义可以把话说得十分精炼,省去许多话语。我们仍以小说《药》为例,老栓来到丁字街买人血馒头,刽子手康大叔一句话:“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老栓即慌忙摸钱。这里的交易,既没介绍商品,又无价格面议,但因杀人的特定情境和双方关系,已使双方明白了交易的全部内容,所以无须多言,已实现了交际的目的。其二,利用场境中的人、物作证,可以把话说得更真实可信,富有说服力量。比如周总理接见嵯峨浩、溥杰、溥仪等人的谈话,在谈到我们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人人都可以为国家作贡献时,就以当时在场作陪的老舍及其夫人为例。老舍是满族人,他为人民作出了贡献,受到人民的尊重和爱戴。言外之意,溥杰、溥仪等人也一样,决不会受到歧视。事实就在面前,言语真实,勿容置疑。其三,利用场境中的景物作喻,可以把话说得浅显明白、形象生动。比如,一次在天津举行国家足球甲级联赛,正好下雨,李瑞环鼓励天津队的队员们说:“下雨了,你们要混水摸‘球’,要多射快传,千万别‘拖泥带水’。”言语十分生动,极大地鼓舞了队员们的士气。第四,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有时碍于某种心理,不好直接表情达意,借助场境中的景、物或情景气氛,形成委婉曲折地表达方式,既使言语韵味蕴藉,又实现了交际目的。比如英国剧作家萧伯纳的一个剧本,一次上演时,有个人喊:“这个戏蹩脚。”萧伯纳鞠了个躬,“我的朋友”,他耸了耸肩膀,指着后座的那位观众说:“我很赞同您的观点,但是我们两人反对这么多人的意见,将是怎样的结果呢?”剧本演出效果如何,剧场的情景气氛是最好的说明,聪慧过人的萧伯纳正是利用了场上的情景气氛巧妙地驳斥了那位无理取闹者,既彬彬有理,又无可置辩。第五,利用场境的景物作喻,可以把复杂抽象的情感表达得具体。比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借得眼前景物,将抽象的感情表达得具体实在,深刻感人。第六,利用交际场境中景物组织言语,常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解脱一时的窘态。比如,在一次春节团拜会上,各界人士欢聚一堂,有人清唱,有人朗诵,高潮迭起,突然主持人点明要某人发言。这人毫无准备,心中着了慌,稍一镇定见桌上一反过去摆满糖果、食品的旧例,只有清茶一杯,于是灵机一动,就地取材,吟出一首打油诗:“欢聚一堂迎新春,清茶一杯见精神;团结一心干四化,步调一致向前进。”话一出口,掌声四起。第七,有时可以利用特定场境,借题发挥,收到理想的交际效果。晏子任齐国国相时,看到景公整天在宫中吃喝玩乐,不管百姓疾苦,几次想劝谏,一直没有机会。一次晏子陪景公游览,见一面色难看、衣不遮体的老人坐在宫墙外,此情此景,触动了景公的恻隐之心,下令赶快把这位老人抚养起来。晏子见时机成熟,便借题发挥说:“圣明的君王见到一个贤明的人便喜爱所有贤明的人;见到一个卑微的人便同情所有卑微的人。依老臣的意见,国君您是不是下令,对那些无人抚养的老弱病残之人,对那些没有家庭的光棍、寡妇,设法使他们各得其所。这样您的恩德将会受到人民的赞颂,也会受到邻国的赞许。”景公连声应允。这正是巧借场境的作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进谏效果。由此看来,巧借场境组织言语,是达到高效表达的重要手段。
交际场境中可资利用的因素是很多的,人物、自然景物、实物、情境气氛等,都可利用,只要选择恰当,使甩适切,定会形成特有的表达魅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