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读《菜根谭》(66)
一百九十六、中和为福 偏激为灾
【原文】躁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残;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译文】一个性情急躁的人,他的言行如烈火一般炽热,仿佛跟他接触的物体都会被焚烧;一个缺乏同情心刻薄寡恩的的,他的言行就像冰雪一般冷酷,仿佛任何物体碰到他都会遭到残害。头脑顽固而呆板的人,像死水朽本,已经完全断绝了生机,这都不是建功立业为社会人类造福的人。
【评语】要想做一番事业,就必须认清人的个性。每人有自己的性格,有些人就很难与之共事。性情急躁而慌慌张张的人,刻薄寡恩而无情无义的人,顽固不化而固执己见的人,都难以相处,性情急躁的人对于任何事都缺乏全面考虑,完全听凭自己的浮躁之气去作,毫无沉着稳重之谋;他的个性好像一团烈火,遇事好生气,事后求原谅,即使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不久也会破坏无遗自毁前程,刻薄无情的人,或许有一副冷静的头脑,但是他对人对事冷酷无情,人们见到这种人就觉得不寒而栗,与别人很难建立起信任,他在事业上很难有什么建树。顽固不化的人,遇到事丝毫不讲究通融变化,他们的心性就宛如死水朽木毫无生气,认定一样东西,不管对错坚持到底;自以为是坚持原则,实际上是在坏事。所以这种人根本谈不上创造性。要寻求事业上的合作者,必须是志同道合,能知人容人用人的人。

一百九十七、一念贪私 万劫不复
【原文】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
【译文】一个人只要心中刹那间引出贪婪或偏私的念头,那他就容易把原本刚直的性格变得很懦弱,聪明被蒙蔽得很昏庸,慈悲的心肠就会变得很残酷,原本纯洁的人格就会很污浊,结果是毁灭了一辈子的品德。所以古圣先贤认为,做人要以“不贪”二字为修身之宝,这样,才能超越他人战胜物欲度过一生。
【评语】品行的修养是一生一世的事,艰苦而又有些残酷,尤其古人对品行有污染者很不愿意原谅。王阳明的理学主张“致良知”,他说:“良知无待他求,尽人皆有,只有被物欲泊没了他。”要求为人绝对不可动贪心,贪心一动良知就自然泯灭,良知泯灭就丧失了正邪观念,正气一失,其他就随意而变了。刚毅之气也就顿时化为乌有,而聪颖智慧也就变成了糊涂昏聩,仁慈之心也就变成了残酷刻薄,高尚品德也就染满了污点,只此一念之差就使一生的人格破产。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生活中一些人抵不住“贪”字,灵智为之蒙蔽,刚正之气由此消除。在商品社会,许多人经不住贪私之诱,以身试法。一些人大半生清白可鉴,却晚节不保,诚可惜哉。“不贪”真应如利剑高悬才对,警世而又可以救人。

一百九十八、保己成业 防末来非
【原文】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己成之业;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
【译文】与其谋划没有把握完成的功业,不如维护已经完成的事业;与其懊侮以前的过失,不如好好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错误。
【评语】人的一生可划成三个阶段,即过去,现在,未来。人应当抱着不懊悔或夸耀过去,要检讨或反省过去;不轻视或不满现状,要把握或迁就现实;不梦想或恐惧未来,要策划或努力未来的态度才行。古人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明训,说明我们可以检讨过去来借鉴眼前策划未来,而最关键的是不要把精力放在对已经过去了的东西的纠缠上,像一个老人一样不停地回忆,而要把立足点放在眼下,从现在做起,这才是干事业应有的认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