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咬得菜根则百事可为(金 华)

(2011-02-12 22:07:18)
标签:

杂谈

咬得菜根则百事可为(金 <wbr>华)

    《菜根谭》是明朝万历年间洪应明写的一本语录体著作。之所以起名《菜根谭》,是因为作者把菜味比作世味,那么种菜的人只有厚培菜根才会有味。也有人说是“咬得菜根则百事可为”的意思。作者揉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释家的出世和自身的体验,形成了一套出入世法则、为人处世方式而传之后人,表现了中国人对人生、人际、人性的独到见解。尽管现代人与400多年前的人在观念、方式上当然有许多不一样,可无论是寻找修身养性的途径、做事待人的准则,或是探求从商经营的谋略、从政识才的差别等等,《菜根谭》都给人以深刻启迪,没有因日月的推移而消磨其邃智的光彩。

    为人处世,永远是一篇写不完的大文章。作者提出:“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对刚刚跨进社会的人来说,存在一个怎样适应社会的问题,因为处世的经验还很短浅,还没被浮世的恶习所感染,即使已经感染也不太深,这种人自然还能保留纯洁天真的本性。而经历了人间种种浪涛,历尽了人间艰难险阻的人,经验积累比较多,相应地城府也就比较深。社会是一所大学校,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涉世深的人由成功和失败中积累的经验,帮助人们应酬着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经验有好有坏,吸取教训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得到负效应。有的人却从消极的、不好的方面去积累经验,品格便逐渐发生质的变化。这种人往往心存险诈,任何坏事都敢做。从这个角度来讲,君子遇事不要只求练达,应特别注意抱朴守拙的忠厚作风。太讲究练达和圆滑,就会失去本性,变一个老奸巨滑不受人欢迎的人。如此反而不如保持一切都不加修饰的纯朴面目。练达、曲谨与朴鲁、疏狂都是相对的,在一味追求金钱权力并为此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情况下,多些真情,多些朴实,多些洒脱是很可贵的。

    然而,有的人(甚至可以说有相当的一些人)遇到有利可图的事,就削尖脑袋往里钻。在有钱有势的人周围,天天都有趋炎附势的人聚集一堂,由于都是怀着一个贪字有求而来,所以以利益为驱动的组合不可能有人间真情,出现“富居深山有远亲,贫在闹市无人问”。因此,世态炎凉是不足为奇的了。

    所以,作者提出,“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惠泽要流得宽,使人有不匮之思。”人生在世究竟怎样做人从古至今是人们争论的一个话题。是“争一世而不争一时”,还是“争一时也要争千秋”,是只顾个人私利不管他人“瓦上霜”,或损人利己,还是为社会,为人类做有益的事。这实际上是两种世界观的较量。人在世时须宽以待人,善以待人,多做好事,遗爱人间必为后人怀念,所谓“人死留名,虎死留皮”,爱心永存,善举永存。只有为别人多想,心底无私,眼界才会广阔,胸怀才能宽厚。

    世上的人千人千面、千变万化,每个人都面临适应人生,适应社会的问题。所谓以不变应万变,面对大千世界,抱定以诚待人,以德服人的态度来适应人们个性的不同。即使是对冥顽不化的人,也要以诚相待使他受到感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以我之德化,来启人之良知,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即使是真顽之人朝闻道而夕死的事也不少,这也算是临终而语,而达到德化的目的;何况对于一般人,坚持我之美德与之相处,终可德化落后之人,保持真诚平和的人际交往。

    古人认为只有天地之间才有正气,喻之于人,实际上就是保持本性,就是正气于胸,但社会的发展使人聪明而复杂,保持古人说的“本性”越来越难,而抹杀了这种正气,人们遇事就处处喜欢掩饰,结果使正气在堕落的人格中无法表现。但是否一定要回到浑浑噩噩不知掩饰的本性状态呢?原始人是这样,所以也就根本不懂什么叫浪夸、欺骗。可现代社会文明很难容下这种不大可能的善美的人生境界。因此,我们不必回避现代社会的纷华,在纷华中保持几分淡泊;不必追求极端的淡泊,而忽视社会的进步。离开社会讲清名和本性是空洞无实的,追求奢侈名利才会使人堕落。

    当然,磨炼心性,提高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古人修身养性讲究心定,不为外物所扰,排除一切杂念。这种寻求内心悟性的方式用之于经邦济世,从政当权,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决难具有隐世者的淡泊趣味及行脚僧人手持三宝去游天下那种无忧无虑飘然出世的风貌,其恬淡超逸的清高志趣,绝对不是一个奔波于名利中的凡人所能望其项背的。但一个经邦济世的人也应具有这种胸襟,这样就可能看淡名利而保持清廉。如果一味贪恋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就等于一个一心向上的人没有基础而终有一日会跌落无底深渊,不仅不能为国为民服务,恐怕连身家性命也难保全。权力能使人腐化。因此,不断修身,时时保持一种高雅脱俗的心性而在名利声中保持清醒,才可能不去随波逐流,自觉抵制各种邪念侵蚀。

    那么,所要做到企求的一切,靠什么?读书,学习。“修德忘名,读书深心”,并要一以贯之,做到“学以致用”,尔后才能“立业种德”。古人与读书治学之道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就识文断句而言,应首先懂得文章,在此基础上要明白文之精髓所在。最主要的是自己能躬行实践所学得的学问,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以致用,用自己所学贡献于国家社会。假如学问跟实践不能相辅相成,那就变成了徒具形式的口头禅。古人读书讲究的是圣贤之书,要从中明理,从中自省。读书而不知探求真理,不从中汲取精华,只能是个书匠、书虫,或者是附庸风雅之流;而所学只为了读书,为学而学,不能以所学指导言行,指导实践,用于社会,其所学于世何用?同样,居官、立业不能益于社会,不能益于子孙后代,那么,业不会牢靠,官不会居久,史不会留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