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北人为什么会被称作“九头鸟”?

(2020-06-13 23:01:36)
标签:

九头鸟

湖北人

湖北佬

智慧勇敢

文化

分类: 转载

人地矛盾对湖北人性格的影响

元末明初,湖北在长期的战乱后十室九空,民生凋敝。为恢复生产,明政府开启了大规模的移民计划,即“江西填湖广”

随着移民和人口增殖,到清朝中期,江汉平原的人口已经暴增至1800余万。人们为了生存,开始大规模的围埦筑堤,将原来的河滩湖泊变成耕地,加剧了江汉地区的人地矛盾。而越来越高的人口密度,也使得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人们为了获得土地和生存空间,互相冲突的情况也越来越激烈。而江汉平原作为长江流域洪水泛滥最频繁的地区,成为各种矛盾的最显著的地区。

频繁的洪水不仅会冲毁农田,也会为人们带来新的滩涂和沃土,但因为制度和技术的限制,使得政府的土地登记完全跟不上洪水所带来的土地变更,更无法为民间的土地矛盾作出另各方信服的处理。于是,每次洪灾过后,人们都会为确定地权和湖权的归属,而陷入激烈的民间冲突,最典型的手段便是家族械斗

除了械斗之外,诉讼也是当地人争夺权力的主要手段。清代以来,湖北人素有“健讼”的恶名,甚至为了赢得诉讼,不惜伪造证据,互相构陷。乾隆四十四年,湖北天门就发生了一起为争夺田地,儿子亲手杀死父亲栽赃他人的案例。

除了争夺地权湖权,为保护自己的田宅不受侵害,以邻为壑也是司空见惯之事,甚至在个别行动中,地方官也参与其中。例如咸丰十年的荆江洪水中,北岸官员在北堤危险之际,悍然向南岸开炮,阻止南岸兵丁百姓抗洪抢险,导致南岸堤坝率先溃堤,而北岸却在洪灾中得以保全。

明朝年间,刘伯温在《郁离子·九头鸟》中写到“一头得食,八头争食。”说的便是九头鸟自相残杀,目光短浅。九凤的形象也因此一落千丈。为什么九头鸟会有此遭遇呢?这就和“不服周”有关。湖北在古代的时候属于楚地。楚人“不服周”,和地理有很大的关系。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分封诸侯,封的都是自己的嫡系血脉,但当时的楚王却是一个例外,是由当地的首领上任的,在周天子眼里楚地就是蛮荒之地,楚人也就是“蛮人”。这样想来,周天子自然就看不上楚国,楚国自立更生,一样看不上周天子,向来不服管教,才有了周天子射鸟一说。同时秦汉之际,又流传了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新时代背景下的九头鸟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整个湖北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往不好的文化习俗开始被摒弃。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提起九头鸟,人们由过去的揶揄和嘲讽变成了某种褒义。”

新时代背景下,九头鸟被赋予了开拓求强、意志坚定、智慧聪敏的积极意义。有的企业和产品以“九头鸟”冠名;有的报刊以“九头鸟”为专栏;有的人以“九头鸟”为名号。人们不再把九头鸟看做不祥之鸟,而是接受九头鸟,将九头鸟当做新时代的吉祥之鸟,智慧之鸟。

而这种变化,在《辞海》的“九头鸟”词条中,有着鲜明体现。1936年版《辞海》中,九头鸟词条释意:“九头鸟亦名苍鸆(yú);今喻狡猾之人为九头鸟”;1978年版《辞海》中,九头鸟词条释意:“传说中的妖鸟。后也以九头鸟比喻奸诈狡猾之人”;1999年版《辞海》中,九头鸟词条释意改为:“亦名‘苍鸆’、‘鬼车’,古代传说中的不祥之鸟。后演化为迷信故事”,到这时,九头鸟已经不再具备“比喻奸诈狡猾之人”的功能。

“九头鸟”作为湖北人躲不开,抹不掉,挥不去的形象代名词,湖北人选择坦然接受和认可“九头鸟”,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树立“九头鸟”的正面形象。与此同时,湖北人也不会回避九头鸟文化中的负面部分,正视九头鸟狡黠好斗的缺点,并以此为鉴,知耻而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传承湖北人的文化,弘扬湖北人的传统美德和人格品性。

湖北人为什么会被称作“九头鸟”?

湖北人为什么会被称作“九头鸟”?

湖北人为什么会被称作“九头鸟”?

湖北人为什么会被称作“九头鸟”?

湖北人为什么会被称作“九头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