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斗栱,从远古走来

标签:
斗拱古剑之魂中国古建艺术文化 |
分类: 转载 |

斗栱自汉代成型以来,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各朝计2000余年。在漫长的过程中 ,斗栱由唐代的雄伟简练到宋的繁华富丽,到了明清,斗栱愈加变得装饰化了。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斗栱的起源吧
斗栱的起源汉代石刻像上斗栱的原型(一)

斗栱的原型(二)

从以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斗”(汉称:栌)的原型是块块垫木叠落在一起,自下而上由小渐大;“栱”【汉称:欂bo);曲栱称栾】的原型是树叉、替木;而“昂”等悬挑出檐屋面的构件原型是直通屋脊的斜梁(椽)或称之为大叉手屋架。
斗栱的原型(三)

通过这些图我们能大致地梳理出这样一个脉络:
1.柱、枋上的垫木进化为现今的斗、升;
2.树叉、替木进化为现今的栱、枋;
3.而斜梁(椽)等则进化为现今的昂;
这些图我们能清楚地体会出斗栱最重要的“出挑”功能。
下面通过各朝代典型建筑实景照片的展示和分析,介绍一下“斗栱”的发展和演变
唐代——南禅寺

唐代南禅寺不出踩的“隐刻——影栱”装饰构件逐渐发展为清代出踩构件,做工由简渐繁。
唐代——佛光寺

仿唐建筑补间铺作“蜀柱、人字栱”

佛光寺(唐)的柱头、补间铺作斗栱对比(一)

佛光寺(唐)的柱头、补间铺作斗栱对比(二)
宋《营造法式》斗栱叫法

1.补件辅作
宋代——晋祠圣母殿

晋祠圣母殿(宋)的柱头、补间、转角铺作斗栱

晋祠圣母殿(宋)的柱头、补间铺作斗栱

晋祠圣母殿(宋)的转角铺作斗栱
金代——朔州崇福寺观音殿

朔州崇福寺观音殿(金)的柱头、转角、补间铺作斗栱

朔州崇福寺观音殿(金)的柱头、补间、转角铺作斗栱

朔州崇福寺观音殿(金)的转角铺作斗栱
元代——北岳庙德宁殿



曲阳北岳庙德宁殿(元)的补间、柱头、转角铺作斗栱
元~清代时期山西璐安府城隍庙

元~清代时期山西璐安府城隍庙、高平定林寺补间铺作——斜栱
辽、金、元代、山西“斗栱”的作法愈加复杂,创出了“斜栱”这种装饰效果极强、极为华丽繁复的斗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