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祠堂深处

标签:
祠堂起源祠堂功能祠堂意义文化 |
分类: 转载 |

传统中国人心中都有一种愿景,那就是:求家族之长存。于是有了家族制度。
祠堂,正是家族制度的外化表现形式。几千年来,中国的家族制度一直交织于田园风味的生活理想中,这种生活理想,田园情怀,返璞归真的态度,以趋福避祸的方式,诠释着中国人清淡的幸福。事实上,从有利于国家民族的角度,“家族之长存”对于推动民族的发展壮大,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祠堂的起源
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族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当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简单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在河南殷墟巳发现目前最早的宗庙祭坛遗址.历史上早在商周时的青铜器时代,就开始有祠庙祭祀之制,大量遗留至今的青铜器中,许多就是属于祭器之类。追远报本、祠祀为大,当时是有很严格的规制的:天子七庙、诸候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普通老百姓是不能随便建庙立祠的,即通常所称“庶人无庙,祭于其寝”,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居室内祭祀祖先。
每姓必建祠堂,必安先祖,名门、大族还建多处.如杨、顾、朱、王诸氏。又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别。较多的祠堂附近,就是他们的祠田、祠产。
祠堂的主要功能
祠堂的功能有:祭祀先祖、祠堂的另一种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谱、祠堂的助学育才功能、祠堂又是宣讲学教礼法的课堂、祠堂还是讨论族中事务的会场、祠堂又是家族的法庭、祠堂里每当风俗年节或族内重大的喜庆活动,祠堂又是全族欢庆或娱乐的场所。
祭祀先祖
祠堂既然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那么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会,齐集祠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别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

珍藏宗谱、纂修宗谱
祠堂的另一种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谱、纂修宗谱。宗谱是一种通过记传、论志、图表等形式,将宗族的血缘亲疏、辈分、家规、家法等情况和谱系等记载下来,以为本姓宗亲们掌握、遵照的特殊史籍。

讨论族中事务的会场
祠堂的助学育才功能。祠堂里.在族人所捐赠的公田中,有助学的作用.专门用作对本族子弟助学、奖学或开设义学、义塾之用,通过读书走上仕途,也是光耀门庭、荣宗耀祖,提高整个家族声望的大喜事。

宣讲学教礼法的课堂
祠堂又是宣讲学教礼法的课堂。祠堂在祭祀仪式开始之前,专人向族众进行“读谱”,讲述祖宗艰难创业的历史,定时读家法族规,宣讲劝戒训勉之辞和先贤语录。

祠堂又是家族的法庭
祠堂还是讨论族中事务的会场。族中遇订重大兴革事宜,关系全族之厉害者,如推选族长、兴建祠堂、维修家变、购置大片族产、同邻族打官司等等,都由族长召集全体成年人在祠堂开会讨论。


重大活动的场所
其他,祠堂里每当风俗年节或族内重大的喜庆活动,祠堂又是全族欢庆或娱乐的场所.大一些的祠堂,通常有戏台建筑.好戏连台,既是唱给先祖们听的,更是演给宗族内男女老少们看的。

教化意义
祠堂,以宗族血缘为基础,建构的目的是通过对先祖的祭祀供奉收宗睦族,增强本宗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以求宗族的兴旺发达,通过祠堂之筑、堂号堂联、仪式活动、配以宗谱家谱的修订和族规民约的制定严格地梳理了本宗族的血脉源流关系,达到明彝伦、序昭穆、正名份、辩尊卑的目的,向后人宣传了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提倡了子女对父母、子孙对祖先的孝道。这样家族的儿童成员从幼年起,长幼之序,孝悌之礼等礼仪就在其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为后人树立起效法的楷模,以激励后人奋发努力,耀祖光宗。


规范意义
指祠堂文化对族众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起的约束作用。其作用在于根据特定条件,将某种方式予以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群体或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有祖先对子孙的审视,族长在这里代祖宗立言,对犯错子孙进行惩罚,同时也对其他子孙有警示告诫的作用。祠堂是传统伦理道德的载体,对社会越轨行为起控制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是一种“规训和惩罚”的空间。


维系亲情意义
指祠堂文化起着统一族众的行为与思想的作用,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族众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祠堂就这样把不同地域的有血缘的族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祠堂祭祖有季祭、节祭、生辰忌日祭等。一般来说,无论巨族或寒族,对祠祭都十分郑重。如精心安排日期,定有庄严司祭仪式,一般要读族谱,使族众了解家族的光荣历史,讲述先祖的“光辉业绩”,以励族人;还要宣读族规、家训,以教育族众;参加祭祀的人要思念祖宗遗训及其遗范,以教育自己下一代,祭毕,族人间还要行礼,后辈向前辈行礼。可见,祠堂祭祀是一个精神联系的韧带。通过祠堂祭祖活动,加强了血缘关系,联系了族属感情,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另一方面,祠堂很好地反映了一个地方的乡风民俗和建筑特色,实属难得的文化遗存。没有这些具象的东西,传统文化也就少了依附,少了说服力,时深日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陷入文化荒漠也就不是危言耸听了。所以说,祠堂,作为传统中国人心中的圣殿,其相应的文化,自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不可小视的值得传承的一笔财富。
在这里
黄皮肤的中国人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记”
寻找到自己的根
无疑
祠堂是存放乡愁的陈列馆
是安放灵魂的栖息地
—祠堂—
祠堂介绍
宗祠即是祠堂,是汉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场所,是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当时,宗庙为天子专有。到了南宋,朱熹提倡兴建家族祠堂。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祠堂结构
宗祠从前往后,由门坊、仪门、门厅、享堂、寝堂五部分组成。
寝堂是祠堂中最庄严之地,是摆放祖宗牌位和族人跪拜祭祀之地。牌位不是任意拿来放上去的,自立祠供奉之始祖及始迁祖,要举行隆重的“进主”仪式,按世序一定位置依世代供奉的。
宗祠正厅供奉着始祖公及夫人塑像,左边是建祠宗支宗亲各支祖公及夫人塑像,右边是广行忠孝善事,两侧依次陈列着历代珍藏的龙头祖牌,如同"家谱"。
祠联,包括堂联、楹联、门联等。通过对联形式,将姓氏的来源、发祥地、祖先的居住地、名讳字号、官位以及祖先的嘉行懿事等内容,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进行的艺术再现,以达到不忘祖先、不忘故土、不忘根源的目的。
祠堂管理
多由族长负责祠堂的常年管理。其管理的事务:一是负责田产管理,大多数宗族祠堂均有田产、册岚(个别规模大的祠堂还拥有店家或商业);二是负责祠堂房屋维修护理、祠堂内设施的管理,诸如祭祀器具添置、维护等,及有关宗族的公共物品的保管;三是负责祭祀及族中公共活动组织,议决族中大事等。
日常祭祀
名门望族,一般常年供奉祖宗牌位。每月每天香火不断,有专门的续香烧纸。而普通百姓家祠堂,多为过年节时祭祀祖先。除夕这天把祠堂整饬一新,将先人的牌位从神橱中请出来供奉直到过了元宵节,元月十六日再将牌位收进神橱。另外,有的宗族祠堂设有专门祭祀日。如果有总祠和支祠,祭祀时本族人丁则先参与支祠祭祀,而后到总祠祭祀。
牌位产生
牌位,是经族人协商后遴选族中有名望的先人制作成牌位。牌位一般是一个上有尖头(或半圆形)下有底座的站立木制盒子(或牌子),正面写有牌位人的姓名。内容如张公某某,背面写生卒年。有远迁外地的支族需设立祠堂时,应将总祠中所有牌位仿制,否则不能建祠堂,还要每年前来总祠祭祀先人。平常牌位都放入祠堂专门设置的神橱里,待有祭祀活动时将牌位请出放到供桌上,有的祠堂常年供奉牌位或族谱。
保护价值
祠堂文化是祖先崇拜和儒家文化的有机结合,表达了人们敬天法祖和对祖先慎终追远的崇拜心理,是纪念祖先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传承体现。祠堂文化是研究地域社会文明的有效载体,是以家庭的形式维护一方稳定、保障人们安居乐业的有效方式,研究和延续宗祠文化是对我国各区域的地方传统民俗、独特乡间文化的发掘,虽然祠堂这一建筑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已不再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却成为人们心中信仰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