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客家围屋——华夏民居建筑的人文精神和营造艺术传统

(2016-11-08 09:26:04)
标签:

客家围龙屋

传统营造艺术

园林古建艺术

文化

分类: 转载

围龙屋是客家人最典型、最成熟、最具特质的民居建筑。它承袭并发展了华夏民居建筑的人文精神和营造艺术传统,其方、圆式围楼结构和堂、横屋纵横交织的综合性大型建筑形制,具有极强的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及风水意识。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

历史起源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 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客家围屋——华夏民居建筑的人文精神和营造艺术传统

客家围屋——华夏民居建筑的人文精神和营造艺术传统

整体布局

围龙屋的主体是堂屋,它是二堂二横、三堂二横的扩展。它在堂屋的后面建筑半月形的围屋,与两边横屋的顶端相接,将正屋围在中间,有两堂二横一围龙、三堂二横一围龙、四横一围龙与双围龙、六横三围龙……,有的多至五围龙。围龙屋多依山而建,整座屋宇跨在山坡与平地之间,形成前低后高、两边低中间高的双拱曲线。屋宇层层叠叠,从屋后最高处向前看,是一片开阔的前景。从高处向下看,前面是半月形池塘,后面是围龙屋,两个半圆相合,包围了正屋,形成一个圆形的整体。

围龙屋的中轴线房间为龙厅,正对上堂祖龛,是存放公共物品的保管厅。在围屋与正堂之间有一块半月形空地,称花头,或化胎化胎的斜面用作种植花木或用碎石、鹅卵石铺砌,而不用石块或三合土铺平,寓有龙气不会闭塞而化为胎息之意,是全屋的风水宝地。在正屋与化胎之间,开一深沟,作为围屋与正屋的分界,其主要作用在于有利排水,以免正屋潮湿。在中轴线上为上、中、下三堂,正对中轴大门。上堂主要为祭祀场所;中堂为议事、宴会场所;下堂为婚丧礼仪时乐坛和轿夫席位。上堂与中堂、中堂与下堂之间左右两厅,为南北厅。亦称十字厅,是公共会客厅。并排在上、中、下三堂两侧的房间为正房;中堂与下三堂两侧的房间为正房;中堂与下堂先靠横屋的正房为花厅,是本族子弟读书场所,内设小天井、假山、花圃等。围屋前面与池塘之间为晒谷场地。

客家围屋——华夏民居建筑的人文精神和营造艺术传统

客家围屋——华夏民居建筑的人文精神和营造艺术传统

客家围屋——华夏民居建筑的人文精神和营造艺术传统

围龙式楼

      也称半圆形围屋,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兴宁、梅县等地,在东江流域以至珠江口流域的深圳都可以见到。围龙式围屋是围屋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典型的客家传统礼制和伦理观念以及风水和哲学思想的具现。围龙式围屋一般背靠山坡而建,其结构以中间的正堂或堂屋为基准。正堂一般是二进至三进,呈方形结构,分为上堂、中堂和下堂(三进)。正堂左右两旁有同样是方正结构的横屋,简称为。自正堂向外以同心半圆形的房屋结构一层层扩张,每一层称为一或一围龙。围龙的层数和一侧横屋的排数一般是相等的。普通的围龙屋有两堂两横一围龙(中间有个正堂、两侧各有一排横屋、对应一层围龙)、三堂二横一围龙四横一围龙(一围龙对应两排横屋)、四横双围龙(两层围龙)等等,最多可以达到十横五围龙之多。
     
围龙屋前一般会有一个半圆形的水塘,使得总体看来如同一个太极的图案: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这也是客家文化中的风水理论的体现。

客家围屋——华夏民居建筑的人文精神和营造艺术传统

客家围屋——华夏民居建筑的人文精神和营造艺术传统

客家围屋——华夏民居建筑的人文精神和营造艺术传统

客家围屋——华夏民居建筑的人文精神和营造艺术传统

圆形围楼

典型:福建土楼圆形的围龙屋简称土楼、圆楼或圆寨,在闽西和粤东都有分布。由于其正圆形的外形和全封闭的设计,较早为世人所知。客家式圆楼可能是围龙式的客家围屋和闽南当地的福佬人的土楼结合的结果。和围龙式的客家围屋相比,圆形土楼具有更强的防御性功能。修筑圆楼需要用到质地特殊的黄土,将刚挖好的黄泥堆放三个月,经过特殊的发酵过程而形成熟泥,再经过数道搅拌程序,将煮至融化的糯米浆加入黑糖或蜂蜜,再倒入熟泥中一起搅动,方能使用。自诏安来到台湾云林的诏安客可能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建材,而无法建造圆楼,只能建造ㄇ字形的房子,并连成集村的形式。

客家围屋——华夏民居建筑的人文精神和营造艺术传统

客家围屋——华夏民居建筑的人文精神和营造艺术传统

客家围屋——华夏民居建筑的人文精神和营造艺术传统

方形围楼

      典型:四角楼方形的围楼主要分布在赣南和粤北,也称为四角楼。和圆形围楼一样,四角楼注重的是建筑的防御性,四边上是一般有二至四层的围楼,四个边角都是碉楼或炮楼,有如堡垒。中间仍然保持三堂二横的祠堂形式,或者浓缩为一间祖祠。代表性的方形围楼有江西龙南关西新围和燕翼围等等,关西新围和燕翼围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客家围屋——华夏民居建筑的人文精神和营造艺术传统

客家围屋——华夏民居建筑的人文精神和营造艺术传统

椭圆形楼

     椭圆形围屋是将一般的围龙式围屋的前坪(本来是水塘的部分)也围起来,称为前围,从而成为一个类似于带跑道的足球场的形状。这种围屋比起围龙式围屋来也是更加强调防御性。代表性的例子有闽西的长汀县涂坊乡的为南堂,以及台中东势的围龙屋群落。
     
围龙屋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又被称为世界民居奇葩。如今,客家人已走出封闭的围龙屋,走出狭窄的山门,走向辽阔的世界,围龙屋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一种独特的景观。

客家围屋——华夏民居建筑的人文精神和营造艺术传统

分布地区

围龙屋主要分布在粤东的梅县、兴宁、大埔、蕉岭、丰顺等地。比较集中的是梅县、隆文、南口、白宫、松口等地。还随着客家人的播迁而衍布广西、贵州、云南、湖南、四川、台湾、香港等地。

客家围屋——华夏民居建筑的人文精神和营造艺术传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