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元亮:一位不一样的农民工

(2011-12-21 15:04:16)
标签:

刘元亮

农民工

园林古建

传统文化

感动命运之歌

分类: 转载
时间:2011-12-20 16:54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农民报 进入论坛 http://images.daynews.com.cn/images/2007-07-05/1183613740980.gif 点击评论

一位农民工,古建筑设计和施工水平可以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相媲美,他的作品受到了国家级古建专家的高度肯定;一位农民工,劳作之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22万字的励志小说,被吸收为湖北省作协会员,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作家;一位农民工,出门在外本来以赚钱为目的,然而,他在忙碌中却拿起笔来,要通过文字呼吁全社会关注中华民族园林古建传统文化。


听说在山西做了十多年古建工程的湖北籍农民工刘元亮,今年春天发表了一篇22万字的长篇小说《感动命运之歌》,小说的情节主要是以他和他的同伴们这些年在山西做古建工程的事迹为原型而写成的。


一名成天和水泥、沙子、石块、木块打交道的农民工,竟然能写出让读者和专家看好的小说,实在是一件令大多数人惊讶的事情。记者几次约见刘元亮,他都说害怕有炒作的嫌疑。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记者见到了这位略显腼腆,很有文化人气质的农民工。


 刘元亮说,干工程是他生存的需要,写作是他一生的爱好,他以前从没有想过自己写的东西要发表,不管能否发表,他一生都会坚持写下去。


长篇小说《感动命运之歌》出版了,和他成天摸爬滚打在一起的工友们惊得目瞪口呆


2011年春节前夕,刘元亮写的长篇小说《感动命运之歌》出版了。当他拿着一本本封面设计别致、装帧精美、内容厚实的正版图书出现在工友们面前时,大家都惊呆了。和他成天摸爬滚打在一起的工友们只知道刘元亮是一位爱学习、爱钻研的人,而且他们认为他钻研的都是古建方面的学问,没有一个人知道刘元亮除了会搞古建设计,还会写小说。工友们捧着散发着油墨香的书籍,一口气把22万字从头读到了尾,甚至读到感动处许多人都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很少读书的农民工,从这本书中找到了他们自己的影子,他们感到亲切,感到真实。


成天忙于揽工程、搞设计、做采购、讨工钱的刘元亮,究竟是什么时候写成的这部小说,这是他的工友们的疑问,也是记者的疑问。刘元亮告诉记者,这部小说是他早在2004年就写成的。“当时我正在山西夏县做工程,白天和工人们一起上工地干活,晚上大家睡觉时,我就独自在出租屋里写小说。”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他写满了3个大笔记本。“我就是想把搞仿古建筑的农民工的苦与乐写出来,觉得这是对自己从事的这项工作的一种领悟,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总结,是写给自己看的,没有想过要发表。”刘元亮中肯地说。


该书有机会出版,缘于2008年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中国作家协会六部委共同开展的“情系农家,共创文明”系列公益征文活动。刘元亮知道这个消息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四年前创作的小说《感动命运之歌》翻出来投了过去。由于这部小说题材新颖、结构合理、语言流畅、故事精彩,一眼就被组委会专家看中。后来在专家的指导下,刘元亮又对初稿进行了两次修改,于2011年初正式出版发行。


《感动命运之歌》以一位普通农民工李明艰苦创业的成长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一群朴实的古建筑农民工在修复中华楼(以我省鹳雀楼为原形)等古建过程中,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勇敢和奉献精神,抗争命运、主宰命运,以坚韧的意志和优良的工程作品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和尊重,实现了农民工的人生价值。从小说主人公李明身上我们不难找到作者刘元亮的影子。


该书出版时,受到了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专家委员会主任罗哲文先生和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古建专家、北京古建彩画艺术研究会会长马瑞田先生的特别关注,罗哲文先生还为该书题写了书名,马瑞田先生为该书题词。其实刘元亮还写了许多以农民为题材的作品,比如中篇小说《责任》,散文《家乡的红花草》,小品《候车厅》等,因此今年2月刘元亮被湖北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了包工头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


出生于湖北省大冶市殷祖镇的刘元亮,由于家境贫寒,没有读完高中,便辍学回家开始务农和打工。殷祖镇是全国闻名的古建名镇,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能工巧匠从事古建筑的修建与研究,现在,该镇有上万人在全国各地搞古建工程。从十几岁开始,刘元亮就顺其自然地加入了这支古建大军。


从最初的搬砖、运沙、和水泥等简单的小工活做起,勤劳、聪明、爱钻研的刘元亮边干活,边学习,边琢磨,很快便成了一名熟练的建筑工人,无论走到哪个工地,都受到了工头的格外喜欢。干了一段时间以后,不甘于做一名普通工人的他,凭着自己扎实的高中基础知识,便开始悄悄学习画古建图纸,搞古建设计。1997年村里有一位老板听说刘元亮会看图纸,便冒昧地找上门来,让他帮忙看一张灯塔的施工图纸。这个塔是建在一栋40多米高的办公楼的楼顶,施工难度非常大,村里没人看懂这张图。刘元亮看完图后,详详细细地给这位老板做了解释,老板喜出望外,便把这项工程交给他负责。等工程圆圆满满交工以后,大家便对刘元亮刮目相看了。从此,刘元亮也走出了工人的行列,开始自己承揽工程。


尽管刘元亮以前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农民工,但他依然拿不全工钱,他和其他许多农民工一样因为讨工钱经常挨打受气。从自己承包第一个工程开始,刘元亮就发誓绝不拖欠农民工的工资。他说到做到,从他1999年来山西到现在的十几年间,他在我省的运城、太原等地做过许多工程,每年跟随他的工人也有几十人、上百人,但无论他是从老家带来的老乡,还是从当地招的农民工,他从来没有恶意拖欠过这些人的工资。经常是他要不回工程款,就自己垫资甚至借高利贷为工人发工资。


“包工头追讨工程款是最头痛的事情。现在欠我工程款的有好几家,有几万的、十几万的、二十几万的,最多的一家欠了四五十万,有的都欠了十多年了也要不回。但是我不能欠工人的工资。农民工太不容易了,他们出来一年,就等着这点钱养家糊口,因此我只能东筹西借为农民工付工资。”说起这些,刘元亮掩饰不住满肚的心酸。听说他曾经有一个工程包工活,在甲方欠他四五十万元工资款的情况下,他自己筹资用两年的时间还清了农民工的工资,而且还对表现突出的农民工每人发了五千元奖金。


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刘元亮几乎没做什么工程,他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讨要工程款,但忙乎了一年,收效甚微。刘元亮痛心地说:“政府欠我们工程款、建筑公司欠我们工程款,就连和尚、道士都欠我们工程款,农民工做点事真是太难啦,希望社会能给农民工更多一些关心和体贴。”


自学成才的优秀古建人才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的古刹名寺、古塔名楼在全国首屈一指,全省每年的古建园林修复、修缮、重建工程源源不断。刘元亮所在的湖北殷祖古建公司在山西留下了许多杰作,永济鹳雀楼、运城舜帝陵牌楼、夏县安平山庄、太原北极宫等诸多项目都出自刘元亮这些农民工之手。美观、大气、考究,做工精细,有年代特征是这些古建工程的共同特征。其中,永济鹳雀楼复建工程,先后获得中国建筑质量最高奖鲁班奖和中国第四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一项古建工程同时荣获两项最高殊荣,这在山西古建史上还是第一次。这项工程最复杂的仿古部分和油漆彩绘部分就是刘元亮家乡殷祖镇的一群农民工包工干的。


说起在山西揽的第一项工程,刘元亮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在2002年,夏县泗交镇要建一个名为“揽月阁”的小亭子,找到了刘元亮,刘元亮拿着设计好的图纸让该县的领导看时,领导对他说:“小刘啊,你要好好干这项工程,你要是干好了,我们夏县这几年搞新农村建设,工程多着呢,你就走不了啦。当然你要是干砸了,你也走不了啦,夏县人不好糊弄。”当工程完成后,县里验收时,所有在场人员都喜出望外,美观大方的设计、精细的做工、亮丽的色彩让大家叹为观止。夏县县领导当场拍板,聘请他为该县城乡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总设计师。从此他在夏县一干就是六七年,凉亭、门楼、牌楼、园林绿化,几乎夏县每个村庄都留有他的作品。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曾有一位夏县籍的北京老板为家乡出资盖了一个门楼,门楼盖好后,这个老板十分满意,不仅当场为他结算了工钱,还额外奖励了他1万元。“其实不仅在夏县,在太原市小店区等其他地方,有些工程也是因为做得好受到了奖励。”说起这些,刘元亮掩饰不住满脸的骄傲。


尽管从没有上过古建园林方面的专业院校,也没有取得过太多的专业资质,但刘元亮所做的工程确要比许多专业公司优秀得多。“我的专业知识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从当小工开始我就坚持学习古建专业知识,边干边学业务水平提高得很快,我现在学习的书籍都已超过了本科阶段,到了研究生阶段。”刘元亮的工友们说,刘元亮的身边时常带着许多学习的书籍,每换一个工地,他都要不厌其烦地将这些书籍搬来搬去,这些年来买书也成了刘元亮一笔固定的开支。刘元亮对记者说,由于不停地倒换工地,他把写下的一些散文、诗歌、小说等手稿都丢了,但这么多年唯独没舍得丢的就是《感动命运之歌》的手稿和一些专业书籍。


由于掌握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刘元亮的古建设计水平并不比一些专业设计公司逊色。很多时候,工程甲方把他设计的图纸和知名公司设计的放在一起比较,最终还是选择了他。还有一次,没有上过大学的刘元亮,受夏县邀请做了该县招聘专业建筑设计人才的主考官。刘元亮说,在山西十多年来,凡是他做过的工程,从来没有返工的。今年6月,全国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工作委员会为刘元颁发了 “中国古建筑营造工艺名师”称号证书;国务院国资委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中心为刘元颁发了“高级传统工艺师”商务人员职业技能证书。他说:“这两个证书的取得不知凝聚了这些年我多少的汗水和泪水!”


他希望通过文学作品唤起国人对古建艺术和古建人才的重视


“古典园林建筑文化,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艺术,一位合格的古建工人就是一位优秀的艺人。我国的古建人才越来越少,专家更少,因此要想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必须大力培养古建人才。我写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文学作品唤起国人对古建艺术和古建人才的重视。”刘元亮对记者说出了他的肺腑之言。


刘元亮在《感动命运之歌》中写道:“现在大批老工匠师傅退休,古建传统技术濒临失传,学者文人‘不以刀凿为攻,难通绳墨之诀’,我国古建筑之民族特色没人继承和发扬。”其实这正是现实的一种真实写照,虽然在刘元亮的家乡殷祖镇,有万余人从事这一行业,足迹遍布全国,但都是一些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人过于浮躁,过度追求金钱,没有人真正坐下来做学问,搞研究,因此高水平的古建人才越来越匮乏。另外由于这一行业比较辛苦,有许多年轻人不愿涉足,所以古建技艺面临着断层的危险。而另一方面我国众多的知名古建都需要不断的修复和保养,渴望更多的专业人从事这项工作。


今年正月,刘元亮去拜访全国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老师时,罗老感慨地说:“都88岁了,过了今天没明天,很想找一些人把文物古建技术传承下去。”刘元亮听了非常痛心:“罗哲文和马瑞田,我国现有的两位古建行业的泰斗,都已耄耋之年,但还是不得不常年为古建事业在全国各地奔波。”


《感动命运之歌》出版以后,许多人认为它是第一部农民工书写农民工故事的长篇小说;是第一部描写园林古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反映农民工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励志之作,有非常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曾经有位知名的编剧看了这部小说后,认为这是反映我国园林古建文化和农民工自强不息辛苦奋斗的一个很好的影视题材,非常适合搬上荧屏。


当采访将近结束时,刘元亮说:“今后,我不但要在博客里继续写博文,而且还要继续写更多的作品,来赞扬农民工的勤劳和智慧,呼唤社会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呼吁全社会来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璀璨的园林古建传统文化。”

(编辑:李琳)
 
刘元亮:一位不一样的农民工

刘元亮:一位不一样的农民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