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散文诗《昨夜,织女悄悄来过泗交》赏析
(2011-10-29 20:47:14)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散文 |
昨夜,织女悄悄来过泗交
——在夏县泗交风景区做工程有感而作
或许是泗交的山太让人流连,
你看那峰回路转处,或巍然屹立,或清逸秀丽……
或许是泗交的水太让人迷恋,
你看那蝶飞凤舞里,有甘冽清泉,有飞珠溅玉……
不然,织女怎么会又一次光顾人间?
我相信:
昨夜,织女悄悄来过泗交。
你看那山上一大片一大片红色的布匹,
分明是织女晾晒的绸缎。
不信你去问那满山的红叶,
它们可以向你作证。
我坚信:
昨夜,织女悄悄来过泗交,
她还带着一双心爱的儿女。
你看那河畔一小块一小块红色的布料,
分明是儿女在稚气地捣乱,
不信你去问停在山顶的那团云雾,
也许它能载着你,
追上织女问个明白。
散文诗《昨夜,织女悄悄来过泗交》
诗人起首以排比的手法描绘了泗交美丽的山水,侧面赞美了泗交魅力的自然风光,给后面织女的到来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民间传说中,织女是天上一个美丽、善良、勤劳的仙女,因为贪恋人间,私自下凡游玩,才和牛郎相识结为夫妻。天帝查知此事后,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从此牛郎织女天各一边。正是因为泗交的山水非常美丽,才吸引了织女不顾天条,晚上偷偷光顾美丽的泗交,而且还不忘带着她的一儿一女。从织女光顾泗交,反衬出泗交与众不同的美丽。
诗人在第一段描写了泗交美丽的自然风光后,接着用反问的手法印证泗交的美丽才吸引织女悄悄的光临。在这里,为什么作者说织女是“昨夜悄悄地来”呢?这就涉及到泗交秋天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名句,本是说明边塞的天气变化很快,象江南一般,一夜春风吹开了千万朵梨花。泗交的红叶在金秋时节也是几天之内就红遍满山,当人们还没反应过来,仿佛只是发生在一夜之间,第二天早晨起床发现:啊!满山的红叶。于是,诗人大胆的想象,用“我相信”开头,把一大片一大片的红叶比喻成织女织成的布匹。她晚上悄悄地来到泗交,怕惊动了辛勤劳动的人们,将布匹在泗交清澈的水里洗涤,然后晾在各个山峦上。从这点上来说,织女非常喜欢泗交的水,织好的布匹不愿在天池里清洗,却拿到人间。诗人从侧面赞誉了泗交极具灵性的水。织女晚上悄悄降临人间,既避开了天神的注意,又避免了惊扰山民,同时带着孩子欣赏了泗交美丽的湖光山色,而且借泗交的水洗涤了织就的布匹,在时空上吻合了人们对泗交红叶红遍满山的感觉。
在诗的最后,诗人用“我坚信”开头,为什么呢?看后面,就知道了答案。在泗交风景区,一般都是满山一大片一大片的红叶,但是在小河边、沟渠边也可以看到一丛丛一簇簇的红叶,诗人赋予大胆的想象,认为那是织女的孩子因淘气、捣乱而撕碎的小布片,经过织女的教育后,也洗涤干净,晾晒在小河边或者沟渠边。接着,诗人为了更一步证明织女确实来过泗交,呼应“我坚信”,于是把想象的空间继续延伸。大自然中秋天的早晨,大山顶有时候会出现一团云雾,随着太阳的升起,云雾渐渐地散开消失。诗人抓住大自然这一特点,以仙人腾云驾雾为切入点,大胆想象,织女腾云驾雾走了,如果你想证实清楚,那么也可以爬到山顶,驾雾追去,问个明白。特别是那句“停在山顶的那团云雾”中的“停”字。那团云雾如同飞机场停机坪上等候你的飞机,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认为那团云雾是专门为你而等候的。在这里,诗人从侧面赞誉了泗交美丽的自然风光。
整篇散文诗诗人独具匠心,以大自然的细微变化,通过丰富的空间想象,赞扬了泗交独特魅力的山水风光。由此也表现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