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集聚效应

标签:
杂谈 |
美国的高科技公司有一大半集中在硅谷,前十大高科技公司中的六家:谷歌,思科,惠普,苹果,甲骨文,facebook 都在硅谷。美国每年的风险投资有将近一半投在硅谷。在这个只有6百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聚集了世界上最优秀的高科技人才,创造了一个有一个财富奇迹。美国其他地方如拥有哈佛,MIT大学的波士顿也想和硅谷竞争高科技人才,但是硅谷作为高科技中心,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虽然硅谷的房价是全美最贵的,但是由于其人才的集聚效应,硅谷仍旧是高科技人才最好的创业和就业的地方。
不同于制造企业的产业集聚效应,硅谷的集聚效应不是因为产业链物流和交易成本的规模效应,而是由于人才的集聚效应。简而言之,聪明的人在一起,能够碰撞出爆炸式的能量。在硅谷的餐馆和咖啡馆里,经常可以看到穿着简便的工程师在一起热烈讨论一个技术问题和创业想法。由于高科技公司聚集,人才在公司之间流动也非常方便频繁。如果一个好的想法,在一个公司得不到实现,往往可以在另一个公司找到用武之地. 更有很多人就是靠一个创意和专利,拿到风险投资,然后就开始创业了。失败了也不用太担心,因为可以容易地本地再找一家公司打工。有学者专门研究了硅谷的成功秘诀,发现硅谷的独特之处就是人才可以在不同公司充分流动,由于创业失败的成本低,高素质的人才的有很高的创业热情,一般工程师也愿意加入创业公司打拼。另外,各种社团和社交活动,也大大促进了不同公司之间的同行的交流,很多创意和创业就在这样的人才的碰撞和交流中产生了。
除了硅谷,美国的好莱坞聚集了美国世界上最优秀的影视人才。纽约则聚集世界上最优秀的金融人才。这种产业中心,实际上是人才的中心,一旦人才的集聚效应形成,其他地方就很难超越甚至模仿。可能一个国家最好只有一个影视中心和金融中心,和高科技人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集聚效应。
20年后,中国将具有世界第一的人才规模。中国现在每年的博士毕业生的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当然中国现在高素质科研人才在经验,质量和所掌握的科研经费不如美国。
但是中国赶上美国的速度惊人. 从数量上讲, 中国从10年前的不到美国的1/3,现在已经超过美国,
20年后将远超美国.
中美研发人员数量比较
有人会说,要有世界第一的人才规模,不一定要有世界第一的人口规模。我们只要把资源集中培养数量不多的人口上,也可以达到世界第一的人才规模。其实不然,培养人才有点像培养足球运动员,而不是篮球运动员。培养篮球运动员,可以把资源集中在父母有身高基因的小孩上,因为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必定是身高突出的。但是培养足球运动员,必须有广泛的培育群众基础,只有练几年,才看得出哪个小孩具备天份。科技人才和文化人才也是如此,上帝分配天分是掷骰子的,谁也无法预测下一个爱因斯坦和袁隆平会来自于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很多家境一般的农村小孩,以后却成了科学家和企业家。所以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只有普及基础和高等教育,并且有更多的人口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