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运会变革简史:

(2021-09-20 06:57:24)
标签:

全运会

群众体育项目

分类: 越野行走

全运会变革简史:取消金牌榜和增设群众项目能避免鸡肋命运吗?

2021091600:19:07

来源:体育大生意    |付政浩

在回顾了自1959年首届全运会至今的历史后,你会发现,全运会并不单单只是一届全国比赛这么简单,其蕴含了丰厚的政治、文化、经济内涵。比如,同首届全运会的口号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运动员当时的竞技状态并不能达到世界水准,但国家看重的是选手所表达出的精神面貌和全民参与体育的热情以及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文化自信。1965年二运会的口号是“敢于胜利,善于斗争”,其时代背景不言自明。

1975年三运会的口号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2005年十运会口号定义为“拼搏2005梦圆2008”。20151月国家体育总局宣布取消全运会金牌榜和积分榜、推出群众参与性体育项目的一系列改革。2009年山东十一运会的主题口号是“和谐中国,全民全运”,2013年辽宁十二运会的办赛理念明确为“全民健身,共享全运”,全运会不再只是精英运动会,而是全民都可以参与的运动会。

体育总局在20151月遵从巡视组意见做出了一系列大改革,2017年十三运会提出“全运惠民,健康中国”的办赛理念,群众体育首次登上全运会舞台,全运会从此取消官方金牌榜和积分榜,但即便如此,各省体育局仍私下统计自己的金牌榜排名。

 

过往,全运会金牌榜和积分榜是媒体和群众过往最关注的焦点话题,从2017年天津十三运会取消后,固然淡化了金牌至上的不健康政绩观,但媒体也似乎失去了报道全运会的主线索,群众对于全运会的话题参与热情和关注度骤降。

取消全运会金牌就一定能改变各省市过度重视竞技成绩的政绩观吗?或许,相比于单纯取消全运会金牌榜,更好的办法是为体育系统引入更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在考核地方体育局时,构建更加完善的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丰富多元的群众体育竞赛体系在考核分数中占比要逐步提升,唯有如此,才能让省市体育局更重视全民健身的重要性。

此外,从2017年天津全运会开始增设群众项目,这固然开全运会风气之先河,极大地激发了全民健身热情,很多群众得以登上全运会的舞台并收获了满满的自豪感和健身热情,同时充实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增加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但不容回避的是,群众参赛也导致全运会的参赛人数规模直接比以往增加了一倍,而且这只是决赛阶段的参赛人数。如果算上群众项目的预赛,那么这两届全运会整体下来的参赛人数高达数百万之众。参赛规模的急剧膨胀,随之而来的就是办赛成本的大幅攀升。在当前全球综合大赛纷纷谋求瘦身、削减办赛经费、借鉴办赛的大背景下,我国全运会却开始不断扩容、构建“大而全”的体育竞赛格局,这值得商榷。

在我国奥运争光计划大获成功和在奥运金牌榜长期坐二望一的大背景下,我国体育发展重心确实应该向全民健身倾斜,补上过去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的欠账。但为了推广全民健身,就一定要把代表我国竞技最高水准的全运会改成“众乐乐”的群众参与性活动吗?也许,全民健身最急需的未必是全运会这么高端的比赛平台,而是生活中方便快捷的健身场所。

 

无论如何,全运会历年的改革卓有成效,确实在我国的竞赛体系中发挥了指挥棒和杠杆的效应。全运会早已不仅仅只是各省体育实力较量的平台,在体育竞技盛会之余,还延伸成为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开发、体育科研成果展示和表彰全国先进体育工作者的盛会。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全运会的内涵和外延仍将持续拓展。全运会不仅不会像个别政协委员所说的没有存在价值、应及早取消,反而会在变革中焕发新生、历久弥新。  (摘编自凤凰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