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E电子刊物摘要(149)--化学药品残留溶剂方法研究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2011-09-11 22:36:07)
标签:
cde电子刊物化学药物质量控制 |
分类: 聚沙成塔 |
残留溶剂:在原料药或辅料生产中、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或产生而又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常用GC法检测。
API制备工艺中可能带入的有机溶剂来源:反应溶剂或合成原料(最常见)、反应副产物、合成起始原料中引入。研究中往往忽视的有机溶剂来源:(1)采用未批准的API、化工中间体等作为起始原料(尤其是合成步骤较短品种的起始原料)需根据起始原料的制备工艺,对可能存在的残留溶剂一并在终产品中控制。(2)未知色谱峰主要来源于测定时样品溶解溶剂中带入的杂质、样品中的挥发性杂质、测定时降解产生的挥发性杂质,需进行定性、定量研究。(3)工艺如使用大孔吸附树脂,需研究终产品中树脂中引入的残留溶剂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烷烃类、二乙基苯类及其他可能溶剂。(4)如在合成过程中使用了石油醚(60℃~90℃)(该沸点范围内石油醚中含正己烷),需进行石油醚的残留量检查,考虑将精制溶解订入质量标准。(5)关注制剂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溶剂,特别是脂质体、缓、控释微丸包衣过程使用的有机溶剂。
一般认为残留溶剂测定属限度检查,只需提供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进样精密度等方法学研究资料,未进行线性、准确度和耐用性研究,《化学药物残留溶剂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也未明确规定残留溶剂测定属于定性检查还是定量检查。不同药物的残留溶剂研究需要进行的程度、目标可能不同,对方法学的要求也可能不同。1.检测结果明显低于规定限度――通常按限度检查要求,无需得出准确含量;2.检测结果明显高于规定限度(尤其当为限度边缘时),或残留溶剂量需进行含量纯度折算――按定量检查要求,进行方法学研究。注意:(1)残留溶剂量一般较低,为保证检测结果能代表产品的实际情况,可考虑采用标准加入法来验证准确度(尤其是采用顶空测定时)。标准加入法申报资料中较少见到,原因可能是方法较繁琐且需要消耗大量样品。(2)国内实验室对残留溶剂的检测能力差别较大,建议进行耐用性考察:载气及流速,不同厂牌或批号的色谱柱、固定相、担体,柱温、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改变,分流比调整等。资料中需说明小的变动能否符合系统适用性试验要求。(3)若为限度检查,对照品溶液浓度一般不得大于限度浓度。
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制备:1.首选――水。2.药物不溶于水,但可溶于一定浓度的酸或碱液――可采用不挥发的酸或碱液为溶剂。3.非水溶性药物――合适的溶剂如DMF、DMSO等。注意:(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应与供试品溶液相同。(2)尽量使供试液中的样品完全溶解(否则残留溶剂被包裹在样品晶格中而不能被检测出来)。部分资料先采用DMF、DMSO等为溶剂溶解以释放样品中的残留溶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以增加检测灵敏度,此时往往有放热和样品析出现象,应注意相应的方法学验证。(3)直接进样时,为保护仪器和色谱柱,避免采用稀酸或稀碱液为溶剂。(4)顶空进样测定时若采用盐析法增加检测灵敏度,应注明使用盐的种类和用量并进行耐用性考察。
原文链接:http://www.cde.org.cn/dzkw.do?method=largePage&id=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