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特点及其对地理教学的影响

(2011-02-23 14:42:37)
标签:

杂谈

分类: 反思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特点及其对地理教学的影响

——对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再认识

我从开始使用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到现在已经是第六年了。虽然教材的本身也经过了多次修订,但我每使用一次都会对这套教材有新的认识。

虽然现在全省使作的几种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都是在地理考试说明的总体指导下编写的,但我们现在使用的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与我们原来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相比,还是有很大的改革,比如模块的设制,顺序的调整,内容的增删等。以我使用这套教材的经验,我认为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教材内容呈现形式更加活泼多样

鲁教版高中地理,文字使用更加简洁、生动,对知识点不再进行长篇大论的赘述,而是删去了不必要的陈述,让重点理论,重要观点能更好的突显出来,使老师能更加清晰的知道重点要教什么,也能让我们的学生消除不必要的干扰,更加明确主要要掌握什么;新版鲁教版高中地理与以往高中地理教材或与现行的其他高中地理教材相比图幅数量也增多了,可以说整个教材是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这不仅能更好的体现地理的学科特点,同时也能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读图能力培养。而且教材中名词、概念少了,这样可以大大的减轻学生的记忆量,因为我们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会有一种惯性的认识,那就是教材中出现的名词概念是一定要记住的,而事实上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上,要求记忆的名词概念是少之又少的,我们何必非要学生去做那些无用功呢!

2.结论性的语言少了而探究性的问题多了

现行的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大大的减少了对问题的结论性的叙述,这样做的好处是让我们的学生对问题有一个思考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开展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得出结论,去自己组织结论性的叙述语言。当然这样做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可是从我们实际教学中发现,教材这样的设置也有不少的弊端,因为虽然教材中结论性的叙述少了,可是考试还是要考的,这些结论单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很难得到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平时上课时要补充,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解析——因为这些是教材中没有的,所以要让学生接受是要花一定时间的。现在中学,特别是高一给地理学科的时间是很有限的,你要想把学生讲明白了,可能教时就不会不够,而你要是不讲,可能学生对知识又是一知半解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

在现行的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还有大量的“读图思考”、“知识窗”、“活动”及典型案例分析等。这些栏目的设置,出发点无疑是好的,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可事实上,我们的老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可能不会太重视,可能会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后去读一读,看一看,可我们的学生又会有几个去看呢?而这些又往往会成为有些老师命题的素材,甚至就是问题的答案。那如果我们的老师花大把的时间去讲这些内容了,可是教时呢?

3.更加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

正如上文所说,在新教材里增加了很多新的栏目,这些都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我个人认为,这也大多是教材编写者的一厢情愿,如果说这些能够实现或是基本能够实现,那也是在一些大城市中的大学校中的少数学生能够达到,而面对全省众多的小城市中的多数学生,以及大量的乡村中学的学生来说,这一设想要想实现,可能没那么的容易。

教材还删除了一些难以读懂,不易理解的地图;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以利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新教材内容结构包括正文、图表、读图思考、阅读知识窗活动、案例等。所有呈现方式都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彼此相互联系,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灵活整合融会贯通。应特别重视图像中的读图思考与活动内容的学习,它是知识与能力的载体,这也应是重点突破的地方。图像在当今地理教材中已不再是附图插图,而是与文字叙述并重的教材表述手段。       

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和读图思考,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基本理念。同时通过设计这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来。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为教与学留下思维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