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课题研究报告

(2011-02-26 16:10:12)
标签:

教育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对小学数学教学以及小学生数学学习,具有直接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评什么,怎么评,事关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效果,影响到学生的未来甚至终身发展。目前数学课程的评价经历了几次评价方法的改革,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问题。比如,过分强调数学课程甄别与选拔,忽视改进与激励;过分关注对数学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忽视数学学习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学习评价方式、工具单一,忽视数学综合素质和学生发展的评价;过于注重量化评价,缺少体现新的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新方法,评价主体单一,忽视了评价主体多元多向的价值等等。目前所采用的依然是一般标准评价,教师评价,终结性评价等传统评价方法,评价工具也仅是纸笔考试。

纵观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课程评价改革呈现出如下特点:⑴、更加强化质性评价评定,这种质性评价,并不是量化评定的简单否弃,它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⑵、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强调评定不是为了给学生在群体中确定所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⑶、精确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不忽视从整体上作出的感受性评价。⑷、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等等。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于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即发展性评价,这些都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最新发展的趋势与最先进的评价思想。小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案例研究是在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提高教师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我们试图通过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案例研究,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教学领域内教育评价的现象事实与案例进行总结提炼,抽象概括,系统探索,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全面的发展性评价。构建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运作范式,推动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研究的不断深化,同时也以此催促我们数学教师走向成熟,全面推进小学素质化教育进程。

基于以上国内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中存在的弊端和国际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以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的评价体系,我们提出了“小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案例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从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二、课题的界定

新一轮基础课题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不断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苏教版国标版本小学数学教材正是适应新课改的产物。面对国标版本新教材,如何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运用苏教版国标本教材怎样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正确把握、理解、运用、发展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所面对的实际问题。

小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是指学生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中,着眼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统一的课程功能,有利于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改进数学教学实践,真正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为此,有价值的学习被认为是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为基础,强调认知活动中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迁移,强调教学方式中的过程与体验,强调教学互动中主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指标的重要影响等。与此同时采用人本与发展的模式来理解教育,是本课题的核心理念。因此“小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中的发展性评价是指尊重个体和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因人施评,强调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过程性评价,旨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目标

1、力求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老师们在研究中学会研究,有效促进数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做到学用结合,学用同步,注重实效,结合学校自身优势,不断进行改革尝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快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达到推动学校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师群体水平的目的。

2、建立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即:(1)评价主体互动化。强调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过程中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评价结果本身的正确性;改变单一的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如家长开放日、公开答辩等。(2)、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学生数学素质考察,不仅关注数学学习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生数学兴趣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潜能,帮助学生拥有自信,以数学质性评价为基础,应用先进的评价方法,不仅考察学生数学“认识”或“概念”等认知层面,同时关注对“过程”表现等行为层面的考查,如行为观,情境测验等。(3)、评价过程动态化。不仅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多次评价机会,促进评价对象的数学学习的转变与发展。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如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成长记录等。

3、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建构和实施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发挥教师在自身发展和教学实践能力提高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学生评价课堂教学,接受评价结果。

4、积累活动案例,提炼升华成功经验并上升为理论,探索出小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实施的策略及方法体系,建构小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的运作范式。

四、理论依据

1、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学习评价应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帮学生找回失落和自信。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在评价中受到积极的鼓励与肯定,就会心情开朗,充满阳光,受到批评、惩罚就会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使学习更加困难。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意义在于为实现“更好”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最好”、“最差”只是相对的标志、暂时的现象,而不断地争取更好才是数学学习评价的永恒追求。

数学学习评价要科学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态度和情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元评价体系,评价项目多一点,多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好学生。

2、建构主义评价观:以知识的建构为评价标准,重视对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而不是结果的评价。

3、多重——成功智力学说的评价观:每个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是“不容易被测量的”;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是多元智力之间不同的组合而导致的,每一个都有其潜在的潜能。

4、遵循“微格教学”原理,以案例研究为主要手段,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五、研究内容

通过反复论证,我们决定将研究重点放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现状的研究;二是小学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案例研究;三是小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运作范式。

1、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现状的研究。

中国是考试的故乡,历来十分重视考试,科举考试的“余风留韵”一直影响到今天。目前,小学生学业评价中考试成绩仍被视为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指标,且考试成绩多用百分制的形式来表示。对于这种以量化的分数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的表现形式,具体现状调查分析如下:

㈠问题之一:量化倾向严重,评价功能单一。在长期的小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业成就只运用纸笔测试形式来考核,考核结果仅是单一的量化的分数,只重视考试结果量化的分数表达,不重视分析每个学生的试卷,更谈不上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和发展进步在质性方面的描述性评价。学生的学业评价的功能被简单地认为选拔适合进一步学习的儿童,忽视了评价促学生发展的功能。

㈡问题之二:学生数学学业评价窄化。以考试分数作为追求的目标和决策的依据,致使人们把教学安排和考试评价过多地倾注在认知领域中那些容易用纸笔测验的、简单的知识技能方面,过多地考虑测验的信度而把考试设计导向于零碎的知识、标准的答案、宽广的覆盖面和夸大其辞的区分度等方面,对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其他高级心智技能则难以重视,不加以评价,可以说是“挂一漏万”。

㈢问题之三: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评定。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在不断的变化中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会呈现大量的信息和问题,只采用抽象概括化的考分来对学生的最后学习结果进行评定,不重视采用多种方法、手段对学生的发展进步、学习过程作实质性的描述评价,难以发挥评价的反馈作用,调整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㈣问题之四:重视共性,忽视个性。在这一机制下,我们为了获得一个抽象概括化的表征分数,在学业评价中只会注意学习的共性的、统一的目标,并以此为基本标准来评价学生,而忽视对学生学习特点、发展进步以及潜能结构作个别化评价。采用单调的、抽象的学业考评,必然会丢失学习过程及考试过程中已显出来的大量信息,把相同考分的学生看成相同的发展,忽视学生心理发展和智能结构差异的多面性和客观性。

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寻求着力点,要我们去探寻改革评价的方法、理念和措施,从而顺应新课程改革,实现评价改革的目标。

五、评价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程的评价作了全面而精要的论述,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情况,激励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探索式教学是实施新数学课程的一种方式,其评价应纳入新课程评价范畴,但又须突出其自身的特点,概括为:

(一)评价内容多维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们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就是说,评价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来确立内容体系,应侧重后面两个维度。
  关注知识与技能 学习数学首先要获取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技能,达到清晰认识,牢牢记住,深刻理解,熟练运用,不仅要吸收,而且要消化,要使新旧知识融合起来,建构新知识技能体系。体系中各种要素组合有序,便于检索和提取,招之即来,来之能用,用得灵活,用得恰当。
  关注过程与方法 学生学习,要看结果,应关注学习过程和掌握数学方法的情况。评价应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勤于实践,大胆探索,乐于动脑、动口、动手,不断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自觉体验,积累学习经验,掌握数学方法。掌握获取数学知识技能方法的同时,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发现新知识的方法。
  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评价应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增强自信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主要看其是否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是否乐于与人合作交流,是否勤于实践,勇于创新。要特别重视思维过程的科学性、条理、广阔性和创造性。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并善于鉴真伪和优劣,善于根据事物本身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最合适的知识、技能、方法,突破思维定势。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学生,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不仅局限于教师评价,也可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
  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具有权威性,一定要公平、公正、客观、准确,不能带有主观好恶色彩,更不能有情绪化的成分。应尽可能全面,三个维度不可或缺。宜作纵向比较,善于发现闪光点,肯定每一点哪怕是极其微小进步,指出不足应从鼓励角度使用语言。  

    学生评价 自评要强调客观性,实事求是。鼓励学生在自评过程中自我反思,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互评要在自评基础上进行,充分尊重自我评价,要把别人的不足当作检查自己的镜子,把别人的长处看作自己努力的目标。这样,互评就不仅仅是检查一个人学习情况的活动,而且是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过程。
  家长和社区人员评价 家长评价重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主要看自学情况,看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看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社区人员的评价,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能否自觉地去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方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方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应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的进步历程。
  书面考试、口试和活动报告相结合 书面考试可用于期中或期末考查,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口试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一般考查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活动报告要在实践活动之后由学生自己撰写,多开展个体和集体数学实践活动,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其自主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形成性和终结性结合 形成评价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单元测试、家长及社区人员反映和学生成长记录方式。为作好形成性评价,学生、家长、教师都要作好记录。终结性评价通常借助于期末考试,但不能把期末考试特别是期末书面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主要依据,终结评价的依据应侧重于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努力程度。
  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 呈现评价结果,既可定量,也可定性,以定性为主。定量评价尽可能不用百分制而用等级制;定性评价可采用评语形式,更多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有了哪些进步等。无论是定量评价还是定性评价,其结果都应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结合 即时评价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对那些在考试或活动中表现不佳或出现差错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弥补不足。延时评价对学习困难学生,有巨大的激励作用,不可忽视。
(四)评价应突出实践性
  小学数学评价应多用活动报告方式,鼓励学生实践中考查学习情况。不管是书面考试还是口试,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评价,都要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应突出创新性
  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是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不断获取新知的过程,数学学习评价也应强调创新。要适当鼓励学生纵向迁移,能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技能,借助直觉、归纳等思维,分析解决复杂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寻求新途径,采用与众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要鼓励学生追求思维方式的灵活性,解决具体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力图以“研究——尝试——反思——提升”为研究模式,力图在尝试中研究,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1、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数学学习发展评价的先进理念,提升理念,以前沿的理论指导实践。

2、案例研究法:开展以学生数学学习“成长记录”的案例研究,教师“教学反思”的案例研究两方面为主的案例研究。

3、行动研究法:邀请省、市、县的专家与我们一起制定方案,定期指导及时调整小学数学教学评估行动的方案。

4、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教训,建构小学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的运作范式。

七、课题研究成果

    1、收集教师和学生的特色的评价方式、评价语言。我们面向课题组成员征集了一些教师评价用语,编辑了《教师的评价用语》,为进一步研究评价方式,提供了相关的素材。

2、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建立数学学习成长记录袋就是有目的地从各个角度和不同层次收集学生个人学习努力、进步的情形,以及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方面的成就资料,并有目的地汇集在材料袋中,以供评价。在实施中,我们在成长记录袋内容上作了一些指导。要求学生把收录的材料分为三个方面:数学阅读(主要反映学生数学课外阅读方面的材料)、教学体验(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功体验,品尝成功的喜悦,逐步学会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材料)、数学探索(主要反映学生经理数学探索、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材料)。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学生们成长记录袋的内容正在不断充实,管理正在不断完善。

3、注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提高。

(1)结合日常学习评价促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发展。①上课观察学生的状态,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主动回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等,(评价的方式有师评、自评、互评几方面相结合)。②课外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等方面,从而对孩子的整个数学有较全面的了解,以便对其做出正确的评价。  

(2)创设活动情境,以发展性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通过创设活动和情境来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等方面的数学能力。

4、激发了研究活力。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理论,搞研究,勤总结”,成了我们的自觉行动。先后以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研究案例、教学设计等为形式,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且有10多篇文章发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多篇论文在省、市、国家论文评比中获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