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小龙的数字拼图

(2012-11-27 22:22:43)
标签:

娱乐

电影

香港电影

影评

李小龙

分类: 我的影评

    如果活着的话,2012年的 1127李小龙72岁了,如果说这个世界有些电影人、习武者值得人们在他72岁的时候纪念一下的话,那无论电影界还是武术界都应该做点什么,如果说有一个人把功夫和电影的结合做到了任何人都无法超越的话,那他在这个时候应该得到最大的缅怀。

时间已经不短了,我一直试图为这个人写点什么,可在这个时候你才会觉得有些人的成就仅用文字表达是如何的困难、轻率,坦白说我甚至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也许用数字这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来串联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生能轻松一些。

    一、一代宗师。

    李小龙从小身体不好,父亲为了让他身体变得强壮一些让他7岁时开始练习太极拳,这是他接触武术的开始。13岁时他跟随名师叶问系统地学习了咏春拳,并练习过螳螂拳、洪拳、谭腿、少林拳、戳脚、节拳、白鹤拳等拳种,而李小龙本身是个很顽皮的孩子,经常和别人在香港街头打架,而街头的实战与他学习的武术结合就是截拳道在他脑子里产生的开始。而1957年他获得了香港校际拳击赛冠军。

        19595月,成绩不好又惹事生非的李小龙被家人再次送往美国,而这也让他有机会学习西方的种种格斗技巧,并把他们融入自身武术体系中,1961年他考入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而进入这所大学除了得到学习和认识后来的妻子琳达外,对他武术的帮助在于他主修了哲学,这是他武术哲学思想形成的开始。而且在大二期间他租用了校园停车场的一个角落,开设“振藩国术馆”,这是他传播自己武术的开始。

         1964年,他应邀出席美国加州长堤国际空手道锦标赛作表演,1967年,李小龙正式创立“截拳道”。 1972年,以截拳道创立宗师的身份入选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名人堂。这也标志着李小龙新创截拳道获得国外武术界的权威公认。1974年, 李小龙再次被《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名家之一”,美国报刊赞誉他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武之圣者”。

1975年,根据李小龙武学和哲学遗稿《武道释义》编辑整理而成的《截拳道之道》由美国奥哈拉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很快被译成9种文字畅销全球,被欧美武术界奉为“武道圣经”。截止1999年,前后重印40余次。1976年至1977年间,美国奥拉哈出版社分四册出版了李小龙另一武学专著《李小龙技击法》,也迅速以9种文字风行世界。

        1992年,《黑带》杂志23周年纪念活动“国际武坛最具影响力八大武术家”评选,李小龙名列八大之首。1998年,获中国武术协会颁发“武术巨星奖” 1999年,入选美国《黑带》杂志“十大世纪武术家”荣誉榜,位居榜首。2003年,美国《黑带》杂志推出李小龙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专辑,专题按语“改造世界的男人:李小龙对美国武术界的恒久影响”

2008年,国际健联官方杂志《肌肉与健美》,再次推出封面专题《李小龙:健身的传奇》,探讨李小龙的功夫健身之道。其专题文章如从评价李小龙:“在他之后,健身界出现了很多令人惊异的身材,但惟有李小龙的肌肉是最协调与最平衡的。这已经成为评价他人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至今仍是健身者们渴望达到的。”

        2008年,世界最强MMA(综合格斗)组织美国UFC与美国李小龙教育基金会联合,共同推介李小龙。UFC主席达纳•怀特(Dana White)赞誉李小龙为“MMA之父”,他明确指出:“李小龙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所宣扬的每一件事情,在MMA大赛从90年代初期以来的发展中,都一一得到了验证,他是武术发展到现在和为什么今天MMA大赛能够存在的原因。”

    二、双节棍。

    相对于于刀、剑之类的传统又普及的兵器而言双节棍无疑是偏冷门的一类武器,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兵器却由于一个人的出现成为了这个世界最为人熟知的武器之一,而这个人就是李小龙。的确,这种能收能放、短小精悍、携带方便的武器似乎就是根据李小龙武学思想而发明的一样,而他也确实把这种武器的精彩之处为我们表现到了极致。荧幕中那个挥舞双节棍、所向披靡的男人曾经是包括周星驰在内多少影迷顶礼膜拜的神。难怪有一位影评人曾经说过:“光看李小龙表演的双截棍,就已足够票价了。”

    据说欧美有些警察配备的治安工具之一就是双节棍,这大概是千年前发明这种武器的宋朝皇帝赵匡胤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的,而这也无疑是李小龙所有传奇中的一个插曲。 

    三、三位家人。

    李小龙共有九位家人,他们是:父亲李海泉、母亲何爱喻、太太琳达•埃莫瑞、儿子李国豪、女儿李香凝、哥哥李忠琛、大姐李秋源、二姐李秋凤、弟弟李振辉。而我所说的三位家人是和他一样从事过电影表演的三个人。

    李海泉190124日出生于广东省佛山,本名李满船,七岁左右被李小龙的祖父李震彪安排到当时佛山有名的酒家笑尘寰茶楼当学徒。此后他遇到粤剧名伶小生奕并拜其为师学戏。小生奕为他起了一个艺名李海泉,从此他的命运开始改变。

四十年代初,李海泉已经和廖侠怀、半日安、叶弗弱并称为“粤剧四大名丑”,他的表演幽默含蓄,唱腔雄浑质朴,深受粤剧观众喜爱。

    当时的香港戏曲界有一种“亦伶亦星”的现象,就是说很多戏曲名家同时也参与粤剧电影的演出、也是电影明星,而李海泉也正是这些人当中的一员,从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李海泉参与了将近二十部香港电影,而1950年李小龙首次以男主角身份演出的电影《细路祥》中就出现过父子同台的景象,可以说早期的李小龙能够参与电影正是由于父亲的关系。

    如果说1973720李小龙是死于不明原因的意外,那么大概整整二十年后的李国豪则是死于一场完完全全的意外,199341日零点30,李国豪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伟尔明顿市电影《乌鸦》片场中真子弹射击,12小时后宣布死亡。时年28岁。

    李国豪196521出生地与美国奥克兰,此后在香港生活,8岁时李小龙去世后随母亲移居美国洛杉矶,并就读于波士顿埃马逊卡列电影学校学习,他曾中途辍学。大概是由于父亲的关系,李国豪选择的第一部影片是香港电影《龙在江湖》,此后他回到美国,参与了《功夫大电影》、《杀戮都市》等电影,并在1992年的电影《龙霸天下》中首次担任了男一号。然而随之而来的就是那场让他丧命的意外。上帝也许真得太想让李小龙的传奇延续了,可是这次他选错了延续传奇的方向。

    如果让你选择让一个3岁失去意外死亡的父亲、24岁失去意外死亡的哥哥,一个女孩的一生是去拥有传奇还是拥有平安的话,那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后者,而这也是我对李香凝的祝福。李香凝1969419日出生于美国加州洛杉矶,由于家庭的影响在美国上大学时就选择了演艺专业,同时也在父亲生前好友的帮助下学习武术。此后,她在洛杉矶电视台做过短期节目主持,1998年回香港参加了由李小龙生前所在公司嘉禾投资、元奎导演的《浑身是胆》并颇受好评。然而李香凝的理想似乎并不在于电影,在拍摄了包括好莱坞大片《刀锋战士》等一些电影之后,她把自己的事业重心转向了音乐,也许这样也好,毕竟电影对于她来说总有一些伤痛的记忆在里面。

    四、四部电影代表作。

        1941年曾上映过一部叫《金门女》的中美合拍电影,正是这部电影让仅仅三个月大的李小龙第一次和电影有了接触,此后李小龙跟随父母返回香港。1948年,李小龙参与了电影《富贵浮云》拍摄,而由于父亲的知名度该片也是用“新李海泉”作为噱头来进行了宣传。而真正让李小龙以男主角身份演出的电影是1950年公映,由冯宝宝的父亲冯峰导演的电影《细路祥》,这部电影不仅奠定了李小龙童星的地位,该片的漫画原作者袁步云也为这个小男孩取了艺名“李小龙”。此后李小龙有参加了十几部电影,直到他离开香港。

        1966年美国ABC电视台播出了由漫画改编的电视剧《青蜂侠》,这是李小龙第一次开始在美国参与影视剧的拍摄,由他饰演的青蜂侠助手加藤也受到一些美国观众的关注。在这之后李小龙又陆续玩票性质的参与了几部影视剧的拍摄,但是由于当时华裔人种的地位和一些其它原因使他始终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

        19704月,李小龙带家人回港省亲,并与邵氏洽谈合作拍摄电影的事情,然而素以强硬著称的邵逸夫对李小龙开出的条件并不买帐,双方就这样不欢而散,李小龙随后返回美国。1971 5 月,刚刚成立的嘉禾电影公司急于打开局面,于是派女制片人、罗维夫人刘亮华飞赴美国洛杉矶,游说李小龙回香港加盟该公司拍摄两部功夫片,面对这个第一位远涉重洋来请他出山的港台制片商,李小龙被深深的打动,随即在6 28 日签约加盟嘉禾,并签订了主演《唐山大兄》、《精武门》两部影片的合同。

    此后的一切就是李小龙传奇之一了,《唐山大兄》不到三周就以320万港元创下了香港开埠以来的电影最高票房纪录。《精武门》两个星期就达到400万票房,随后打破了亚洲票房纪录。《猛龙过江》是由李小龙自组的协和电影公司和嘉禾共同拍摄的,由他自编、自导、自演,在香港取得了530万的票房,并再度打破东南亚几乎所有的票房记录。《龙争虎斗》是李小龙公司,与美国华纳电影公司和嘉禾公司联合拍摄,后来在美国放映总票房达到2亿美金,2009年,美国《Total Film》杂志选出67部改变世界的电影,其中《龙争虎斗》入围,该杂志给这部电影的评语是:“该片带起了七十年代的美国功夫热潮。”

    其实票房的成功只能说是这四部电影创造的奇迹,而传奇的是这四部电影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力。有些人的成就无论到了那个时代都是人们值得纪念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王莱夫妇
后一篇:《锦绣人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