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的文化精神

标签:
刘祯荆山宋体松树《西江月》文化 |
分类: 艺术与生活 |
松树,傲霜斗雪,经冬不凋,在文人眼里,这种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坚贞与高洁,正是气节与尊严的体现,像极了文人心中傲视权贵、正气浩然的理想。《荀子·大略》称“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已知君子”,便是以松喻君子,而千百年来,文人作品中对松的讴歌与赞美更是不计其数。松,成了文人抒发志向的代言人。
http://www.siwutang.com/siwutang/joyweb/upFile/20120702162306502831.jpg
与李白的劝中含讽相比,“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赠从弟》虽然也是以松为喻,但就少了李诗的“辛辣”,而多了些谆谆教导。刘祯与曹植并称“曹刘”,他以诗闻名,曹丕曾称赞他的五言诗“妙绝时人”。在《赠从弟》中,刘祯写道:“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诗人抓住松树惊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勉励堂弟保持节操,也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不仅写出了松树的风格,更以自己的行动对这种“威武不能屈”的品质加以实践。
http://www.siwutang.com/siwutang/joyweb/upFile/20120702162327840775.jpg
刘祯凭借自己的傲气和善辩脱罪,虽然流传为千古佳话,却也实在是铤而走险,如果当时曹操杀机稍起,刘祯再有“一何劲“的品格,恐怕也难逃一死。可见要活命,天时地利人和运气,缺一不可。
西谚有云: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松树在文人眼中,也并非只有一种铁骨铮铮的状貌,而是千姿百态,各具情趣。在悠然自得的陶渊明笔下,松树的坚贞就是另一种味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陶潜饮酒时看到松菊,这样坚贞秀美的风姿,卓然挺立的形象,可称得上凌霜的豪杰,作者因此想起志节如松菊的隐士,要坚持他们为人的准则。陶潜想起了什么样的隐士已经无从得知,在多年以后,元代散曲家徐再思在观音山看到眠松让翠藤缠绕、与清风为邻、明月为伴的情景时想到的,却是靖节先生陶渊明。在徐再思笔下,“老苍龙,避乖高卧此山中”是因为“岁寒心不肯为栋梁”,对松树来说,它想要的,只是“半溪明月,一枕清风”。写的是松树,抒发的却完全是自己在黑暗的政治环境下渴望避世的心情。
http://www.siwutang.com/siwutang/joyweb/upFile/20120702162347370629.jpg
古往今来,文人关于松的诗文不计其数,但其中最有趣的,还应署稼轩先生。他把松树写的活灵活现,仿佛那不是树木,而是一位能陪自己畅饮的好友,在《西江月》词中,他这样写道:“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文章来源:四物堂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