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内化与输出
做学生的很少有不怕作文的,怕作文有两种情况:一是无话可写,二是有话写不出。这并非学的语文知识不够,听老师分析的课文不多,写作知识学得不好,而是缺乏积累。无话可说,缺少的是生活、思想感情的积累;有话说不出,缺少的是语言和语言的表达技巧的积累。有了积累,就要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进行沉淀,同时进行外化与输出,发表为文章。有资料显示:古代学生比当代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强,是因为古人重视诵读和积累,而当代却侧重在分析,把课文分析得透彻又细致。古代学生诵《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字的诗文烂熟于心,当然会取得“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学习效果了。古人的这种读书法虽然简单,却尊重了语言的习得规律:语言的输入在时间上先于语言的输出,在数量上大于语言的输出。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有一定的语言词汇的储备,只有输入大量的语言信息,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这些材料经过反复的积累内化,才能谈得上输出和运用,所谓“厚积才能薄发”,正如郭沫若诗所云:“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翁张”。现行中小学语文教学标准对语言积累作了新的规定,其目的就在这里。根据语言学习和积累的规律,可从下面四方面进行教学:
一、认识生活,体察人情,打好语言学习的基础。
“语言是一定思想内容的载体,脱离思想内容的语言形式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言的学习和积累也要以生活和思想的积累为基础。小学生生活阅历浅,思想认识不深,语言感受能力不强,语言的学习和积累更应根植于对事物的观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的土壤中,当他对事物有了细致入微的认识和思考,对人的各种思想感情的认识能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他才能理解他在课本、在书报杂志等一切读物中遇到的语言,并与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只有理解才谈得上学习,只有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才能谈得上语言艺术上的欣赏,只有欣赏,才会去积累。把语言的学习和积累与生活的认识和积累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语言学习和积累的真正效果。因此,在语言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积极参与生活,体察世态人情,深入人们的内心,了解情感世界的精微奥妙。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二、营造环境,拓展渠道,创造语言积累的有利条件。
学生大多时间在学校,接触最多的是同学和老师,语文老师是学生直接的语言传授者,应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规范、生动、活泼的语言环境。教师要以简洁、形象的语言讲课,以幽默、活泼的语言和学生谈心,以深入浅出、情理相生的语言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以慷慨激昂富于感召力的语言作各种报告,写作业评语尽量做到亲切而又中肯。同时也要求学生平时说话、上课答题、讨论等做到语言规范,用词丰富,表达准确,富于美感。生活在这样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学生就会在自觉不自觉中提高语言的感受、鉴赏和表达能力。
语文学习的实质是学语言,语言是无处不在的,因此语言学习和积累的渠道也是极为广阔的,只要多听、多看、多说、多问、多动手动脑,时时处处都能学习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最鲜活,最明快的莫过于人民群众的口语,它词汇丰富,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成语、谚语、歇后语等。教师要让学生竖起耳朵多听多捕捉,星期天到商店市场去,听卖日用品的怎样赞商品的美观实用,买菜的如何讨价还价;寒暑假到工厂农村去,随时把人民群众最鲜美、最活泼的语言记录下来。
选进中小学课本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作者来自古今中外的文学语言大师,其中的语言有的严峻深邃,有的细腻含蓄,有的通俗活泼,有的幽默有趣;说理的简洁透僻,写景的情景交融,叙事的引人入胜,抒情的荡气回肠。各种风格,无所不备,美不胜收。因此,语文阅读课是学生的语言学习和积累的主要渠道。我们教学每篇课文都应把足够时间和精力用在课文语言的品味和朗读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在读中领会课文语言的表达技巧,在读中感受汉民族语言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使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在品读中以感性形式铭刻于心,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打下基础。
课文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主要渠道,课外阅读更是语言学习和积累的广阔天地。学习和积累语言,还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多到图书馆借阅有益身心健康的书刊,订阅《语文天地》,设立教室图书角,推荐和传阅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博览群书,并指导他们在读书时既动脑还动口又动手,动脑分析语言的表达技巧,动口品读语言的韵味与节奏,动手把语言的精华择录下来。
三、系统灵活,长期坚持,巩固加强。
四、加强运用,实现积累目的。
积累是学习的手段,运用是学习的目的,没有语言材料运用,语言积累得再多也失去它应有的意义,正如一堆弃而不用的钢筋水泥,只能生锈凝固。如果说生活是语言学习的源泉,积累是语言学习的河流,那么语言的运用便是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像江河一样奔流不息的内在动力——语言的运用对语言的学习和积累具有促进作用。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当经常练习写日记,写文章表达感情,描绘事物,发表感想,在写作时遇到语言表达障碍时,就会感受到学习和积累语言的迫切需要,就会更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和积累。也只有这时,他们才会把积累的语言和语言表达技巧化成自己的语言,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从而加速语言的内化和吸收。写日记、写读后感是最好的运用,它不但能训练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是积累生活、积累思想、积累语言、提高思想认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要长期坚持。语言的运用方式有引用,如引用名人名言写读后感;有灵活运用,如用自己的话把原文事例引用到作文中。
如果能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长期坚持不懈地促使和指导学生自觉地学习和积累语言,并把语言的积累和生活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结合起来,把语言的积累和语言的运用结合起来,一定会实现语言学习积累的目的,使学生作文时文思泉涌,下笔有神,再不会产生有东西写不出的苦恼。这样就做到了内化与输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