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心经》的七个版本

(2022-03-20 09:49:13)
标签:

转载

[转载]《心经》的七个版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七个版本
 
引言:佛经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一生难以穷极。学者可以选读《佛教十三经》。《心经》作为600卷般若经之精华,也可以说是整个佛经之精华,乃初学者契入佛法之捷径。《大学语文》课堂讲授《心经》,因课时有限,难以深入详尽,只能就其精要讲解一二。兹参考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介绍《心经》的七个版本,望有助于初学!
 
通行本《心经》二百六十字,出自《大般若经》法会,由观自在菩萨讲说,因得到世尊认可,故称为“经”。该版本由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行文流畅自然,精要简洁。
在《心经》的翻译流传史上,主要有七个不同的汉语版本:
1、《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简本),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本),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本),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
4、《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本),摩竭提国三藏沙门法月重译;
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本),唐上都大兴善寺三藏沙门智慧轮奉诏译;
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敦煌石室本,全本),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
7、《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全本),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诏译。
这七个版本当中,鸠摩罗什大师和玄奘大师的译本属于简本,没有佛经开头的“如是我闻”及相关缘起,也没有末尾“信受奉行”之类的流通文字。其它五个版本则属于全本,内容更加完整。
 
[转载]《心经》的七个版本

读经不仅仅是读经,在读念当中修行,就是在跟随佛菩萨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之行。如此修行,每个人都能做到,但能否觉悟并成就般若波罗蜜多行,则取决于其根基与行持的持久力。
水滴石穿,点点滴滴 的读经,闻、思、修之积累,就是末法时代汉传佛教最适合的修行方法之一。不怕没老师教,不怕遇不到善知识,只怕自己不肯为自己谋取修行环境,不肯持之以恒。
 
观自在菩萨是谁?它不仅是观世音菩萨之别名,过去曾有无尽无数的菩萨叫这个名字,未来也是一样。但愿您如实读念修学《般若心经》,常观自心自在,常行般若波罗蜜多之智慧观照。那么,您就是未来的观自在菩萨,必将与菩萨同悲仰,同成就。
《心经》七个不同的汉语版本如下:
一、《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简本)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
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
竭帝竭帝,波罗竭帝,波罗僧竭帝,菩提僧莎呵。

[转载]《心经》的七个版本

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本)
唐三藏法师玄奘 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转载]《心经》的七个版本

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本)
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 译
这是本经题目及译者,其中,“般若波罗蜜多”是梵文音译,意译为智慧到彼岸,或解脱智慧。“般若”的读音为“波惹”,这是古音,翻译当中留下来的语音,其含义大约是“智慧”。“心”乃法界之根本,在佛教当中含义很广,此处可以理解为“心行”,即般若智慧之心行。“经”是佛语之通称,有多重含义,古人总结为:契、法、贯、摄、常,至少五种含义。具体如下:
“契”:经文上契合于诸佛妙理,下契合于众生根机,也称契理契机;
“法”:经文演说一切法,也提供一切修行方法,并指明修行成佛之路径,古时“经”与“径”可以相通;
“贯”:经文用语言文字把法义前后贯穿起来,具有完善的体系;
“摄”:经文含摄包容一切法,没有缺漏;
“常”:经文古今一致,不可改变也不必改变,乃至于三世诸佛出世,所说经文也完全一致。

问:到底是“般若波罗蜜多”还是“般若波罗密多”?
答:一样,音译用字不同而已。有时也把“多”字去掉,简称为“般若波罗蜜”或“般若波罗密”。乃是菩萨六度之根本,世尊称之为“第一波罗蜜”,即最殊胜的波罗蜜行法。
译者是罽宾国三藏法师般若、利言等,翻译的具体时间不详。罽宾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古希腊人称喀布尔河为Kophen,罽宾恰恰是其音译。中国自汉代至唐代所说的罽宾,一般指卡菲里斯坦至喀布尔河中下游之间的河谷平原,有时或许包括克什米尔西部。公元一世纪到三世纪,罽宾被兴起于中亚的贵霜帝国征服,发展为当时的佛教中心之一。渐渐地,便有许多当地僧众来中国传布佛教,中国僧众也多前往罽宾参拜和取经。
如是我闻。
依据世尊叮嘱,佛经以“如是我闻”开头,以区别于当时印度的外道经典,同时证明经文真实可信,乃是阿难尊者亲自听佛说的。许多阿难尊者不在场时说的经典,世尊会为阿难尊者重说一遍,阿难尊者独具博闻强记之功德,都能够记住,使经典得以流传后世。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及菩萨众俱。时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广大甚深。
当时,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当中,带领常随比丘僧团修行,也有众多在家菩萨跟随。那时,世尊进入了一种三昧正定,名叫广大甚深三昧。
经中说菩萨有百千三昧,佛陀之三昧则更是无量无边。每种三昧都有其不同的功德妙用,此广大甚深三昧,参考其它翻译版本,具有广大照见之功用。换句话说,以下观自在菩萨的一切甚深行法,世尊都能够清晰照见。
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离诸苦厄。
这时,大众当中的一位大菩萨,名叫观自在菩萨,时常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早已照见五蕴自性皆空,得证无我及诸法如幻,因而超离了一切苦难。苦厄,就是苦和灾难。
即时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者,云何修行?”
当时,声闻当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得到世尊的冥冥启发,便恭敬地向观自在大菩萨请法。询问如果有人想要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之行,到底该如何修行。
善男子、善女人,乃是古印度人之间的相互平等之尊称。
如是问已,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具寿舍利弗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时,应观五蕴性空。”
舍利弗尊者如此请问之后,观自在菩萨便回答享有“具足寿命”之美誉的舍利弗尊者,告诉他,一切修行人,在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之时,主要应当观察五蕴性空。
如何观察呢?以下就是菩萨的具体引导。
以下经文与玄奘大师翻译的通行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容基本一致,但由于上述内容阐述了起因,文义因而更加清晰: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就是舍利弗,观自在菩萨告诉舍利弗尊者,应当这样观察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色性不异于空性,空性不异于色性;色性就是空性,空性就是色性。色蕴如此,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是一样。
究其要点,色相与空相固然差别明显,但其本性并无差别,都是空性,都不可得。物质色法如此,心境心法也一样,都没有自性可得,都是毕竟性空。
此诸法毕竟性空,也叫做诸法空相。其中没有任何实质存在,没有任何概念差别,但它也不会断灭,而是如如不异。所以菩萨继续说道: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舍利弗啊,这个诸法自性皆空,它无相,它不曾产生,也不会灭绝;它不受垢染,也不属于清净;它在圣者不增加,在凡夫不减少。它如如,诸法自性空而如如。
什么是“如如”?就是不变异,不可破坏,不会更改。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因此,在这个诸法性空当中,本无色、受、想、行、识五蕴。
问:既然“五蕴”本无,当前的色法、心法等等又是什么呢?
答:凡夫把它认为实有,以为它们就是五蕴,殊不知,那只是自己的妄想错认而已。它们本是空性,但“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而已。具体请学习《首楞严经》。
至于您问它们是什么?问得稀奇!您这个坑我不跳。
后文一目了然: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因此,在这个诸法性空当中,本无“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在这个诸法性空当中,本无“十二因缘”和“十二因缘灭”,缘觉法非实有。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在这个诸法性空当中,本无苦、集、灭、道四谛,声闻法非实有。纵成圣果,也无圣智可证,无涅槃及果位可得。
以上观察诸法性空,但诸法虽然性空却不会断灭,本具有无尽功德。故下面,观自在菩萨带领大家观察诸法性空之妙用: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因为在这个诸法性空当中,既无圣智可证,也无涅槃及果位可得的缘故,菩萨们得以依止于般若波罗蜜多妙行,心无挂碍。
[转载]《心经》的七个版本

四、《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本)
摩竭提国三藏沙门法月 重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大城灵鹫山中,与大比丘众满百千人,菩萨摩诃萨七万七千人俱。其名曰:观自在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等,以为上首。皆得三昧总持,住不思议解脱。
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彼敷坐,于其众中即从座起,诣世尊所。面向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世尊!我欲于此会中,说诸菩萨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唯愿世尊听我所说,为诸菩萨宣秘法要。”
尔时世尊以妙梵音,告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具大悲者,听汝所说,与诸众生作大光明。”
于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蒙佛听许,佛所护念,入于慧光三昧正受。入此定已,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自性皆空。
彼了知五蕴自性皆空,从彼三昧安详而起,即告慧命舍利弗言:“善男子!菩萨有般若波罗蜜多心,名普遍智藏,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作是语已,慧命舍利弗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唯大净者,愿为说之,今正是时。”
于斯告舍利弗:“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色性是空,空性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识性是空,空性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莎婆诃。”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及菩萨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转载]《心经》的七个版本


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本)
唐上都大兴善寺三藏沙门智慧轮 奉诏 译
如是我闻。
一时,薄誐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及大菩萨众俱。尔时世尊入三摩地,名广大甚深照见。
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观世音自在,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时,照见五蕴自性皆空。
即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神,合掌恭敬,白观世音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圣者!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云何修行?”
如是问已,尔时观世音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时,应照见五蕴自性皆空,离诸苦厄。”
“舍利子!色空,空性见(现)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色即空,是空即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性相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减不增。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证、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障碍。心无障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寂然。”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成正觉。”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真言,是大明真言,是无上真言,是无等等真言。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真言。即说真言:
唵,誐帝誐帝,播啰誐帝,播啰散誐帝,冒地娑缚贺。”
“如是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于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学。”
尔时世尊,从三摩地安祥而起,赞观世音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行时,一切如来悉皆随喜。”
尔时世尊如是说已,具寿舍利子,观世音自在菩萨及彼众会一切世间天、人、阿苏啰(阿修罗)、巘駝嚩(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转载]《心经》的七个版本


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敦煌石室本)
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 译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
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
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
作是语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应如是观察,五蕴体性皆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是受、想、行、识,亦复皆空。”
“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无相、无生、无灭,无垢、(无)离垢,无减、无增。”
“舍利子!是故尔时空性之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亦无有识。”
“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
“是故舍利子,以无所得故,诸菩萨众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心无障碍,无有恐怖,超过颠倒,究竟涅槃。”
“三世一切诸佛,亦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舍利子!是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大密咒者,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诸苦之咒,真实无倒。”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秘密咒。即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曰:
峨帝峨帝,波啰峨帝,波啰僧峨帝,菩提莎诃。”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当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亦当随喜。”
时薄伽梵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子,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转载]《心经》的七个版本


七、《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 奉诏 译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诸菩萨摩诃萨众,而共围绕。尔时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
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佛会中,而此菩萨摩诃萨,已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观见五蕴自性皆空。尔时尊者舍利子,承佛威神,前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乐欲修学者,当云何学?”
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尊者舍利子言:“汝今谛听!为汝宣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乐欲修学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者,当观五蕴自性皆空。”
“何名五蕴自性空耶?所谓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无异于空,空无异于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此一切法如是空相,无所生、无所灭,无垢染、无清净,无增长、无损减。”
“舍利子!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无眼识界,乃至无意界、无意识界。”
“无无明,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无所得,亦无无得。”r> “舍利子!由是无得故,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行故,心无所着,亦无挂碍。以无着无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妄想,究竟圆寂。”
“所有三世诸佛,依此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广大明,是无上明,是无等等明。而能息除一切苦恼,是即真实无虚妄法。诸修学者,当如是学。”
“我今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大明曰:
怛他,唵,誐帝誐帝,播啰誐帝,播啰僧誐帝,冒提莎贺。”
“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若能诵是般若波罗蜜多明句,是即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世尊从三摩地安详而起,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说,如是,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当如是学,是即真实最上究竟,一切如来亦皆随喜。”
佛说此经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并诸苾刍,乃至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转载]《心经》的七个版本


 以上各个版本都有可取之处,可以相互参照理解。关于如何修学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如版本七当中,观自在菩萨叮嘱舍利弗尊者曰:“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若能诵是般若波罗蜜多明句,是即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在这里,应当把“般若波罗蜜多明句”理解为《心经》全文,而非仅仅指那个咒语。静心读诵《心经》全文,慢慢体会,内心就会发起观照。在经文的引导下,您终将会“观察照见”五蕴自性皆空,超离生死苦海。
这就是观自在菩萨为大家开示的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法,并得到了世尊的印可与赞叹。如世尊言:“般若波罗蜜多,当如是学,是即真实最上究竟,一切如来亦皆随喜。”学佛者理应当依教奉行,谁能奉行,则是菩萨,必将成就无上菩提。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