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博收藏的商代青铜兵器

(2011-04-19 11:33:58)
标签:

文化

  我国使用青铜兵器的历史可追溯至夏代晚期,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已有发现,但种类较少,主要有戈、戚、镞。商王朝建立后,军事成为了国家的一件大事。为了维护统治和进行征伐方国战争的需要,商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军事力量的建设,因此用大量珍贵的青铜铸造成兵器装备军队。虽然经过战争的消耗,但是在考古发掘出土和传世的商代青铜器中,除各种礼器外,青铜兵器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类。 
  商代前期的青铜兵器以戈为主。同时已出现矛、钺。商代后期(又称殷代),随着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青铜兵器的种类增加,出现了戟、大刀等新的种类。同时,戈、矛、钺也出现了新的形制。 
  在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商代青铜器中,青铜兵器有近百件。这些青铜兵器不仅铸造精美,形制多样,而且多数带有表示族氏名称的铭文。对这些商代青铜兵器的研究,不仅司以了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是研究当时军事制度和族氏情况的珍贵实物资料。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商代青铜兵器按形制和功能可分为戈、矛、钺、刀四类。下面分类加以介绍,并从其中选出部分精品与读者共赏。 
   
  戈 
   
  戈是用于勾杀的兵器,又称作“勾兵”。青铜戈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已出现,商代后期成为一种最常见的兵器,并一直延用到战国、秦。 
  戈通常由铜戈头、木秘、秘冒和鳟四部分组成。铜戈头是戈具有勾杀功能的主要部位。戈头的条形锋刃部分称为援。援后部插入或夹于木秘,用于固定戈头的部分称为内。援与内相交处称为本。援本上下突出的窄条称为上、下阑,上、下阑是纳入木秘内缚绳用的。援本侧面突起的细棱称为侧阑,侧阑是戈头安秘后,阻止援受力后陷的。殷代晚期以后,出现了有胡戈。胡是援的下刃作弧状弯曲,贴近戈秘下垂的部分。胡上有长条形的穿,以起到穿绳缚秘的作用。 
  秘是戈在使用时手持的木柄部分。由于戈是可以先横击再勾杀的兵器,因此在战斗中要准确掌握勾锋的方向,同时又要使戈秘在手中不易转动,所以商代的戈秘多为椭圆形。秘冒是安装在秘的顶端,起防止秘端开裂作用的附件。鳟是安装在朼下端的附件。商代的鐏底部多作尖锐状,可以将戈秘插在地上。商代的秘冒和蹲较为少见,而木秘在墓葬中容易腐朽,不易保存,因此现在我们所见的商代铜戈多只保留青铜戈头。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商代铜戈按内的形制不同可分为直内型、曲内型和銎内型三种。直内型戈的内作平直的长方形,按援的形制不同又可分为长条形援与三角形援两种。长条形援直内戈在二里头文化中已出现,为长条形窄援,无阑,援与内的分界不明显,内后端呈齿状。商代前期的这种戈援部较长,援身起脊,有上、下阑,援与内有圆穿。商代后期这种戈与前期相比,援逐渐变得短宽,有的戈内与援本相接于援本偏上部,内有一圆形穿(图——图四)。 
  三角形援直内戈流行于商代后期。援形似三角形,援本有长方形二穿,援与内有圆穿(图五)。 
  曲内型戈的援作长条形,内前端平直,后端向下弯曲。按内顶端形制不同可分为圆顶和歧冠式(又称鸟首式)两种。圆顶曲内戈在二里头文化中也已出现,流行于商代后期,西周时期已不见。商代前期的这种戈援部细长,有上下阑,内与援本相接于援本中部。商代后期的这种戈援身起脊,内与援本相接于援本上部,有上、下阑,曲内镶嵌绿松石或饰阴线凤鸟纹,有一圆穿(图六、图七)。 
  歧冠式曲内戈为长条形援,前锋锐尖,援身起脊,内后部作鸟形,顶部有突起的歧冠(图八)。这种戈出现于殷代中期,流行于殷代晚期,但相当多是明器,制作粗糙。 
  銎内型戈的内作椭圆形銎状,援作长条形(图九、图十)。这种戈出现于殷代中期,流行于殷代晚期,西周早期已少见。 
  乘戈(图一),商代后期,长21.9厘米。长条形援,前锋尖锐,中脊扁平呈带状,至援本前加宽。援本有二扁长穿,有下阑。长方形直内,有一圆穿。援本饰饕餮纹。内末端铸有铭文一字,可释为“乘”,为族氏名称,见《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简称《集成》)17·10638。 
  萬戈(图二),商代后期,通长24.5厘米。长条形援,前锋钝尖,下刃斜弧,中脊突起。有上、下阑。长方形直内,内偏于援本上部,中间有一圆穿。内末端两面均有立羽形纹,中间铸有阴文铭文一宇,可释为“萬”,为族氏名称,见《集成》17·10699。同铭器有卣(《集成》10.4752)、觯(《集成》11·6070)、觚(《集成》12·6680)、爵(《集成》13·7550)、戈(《集成》17·10697)等。 
  与这件青铜戈形制相近的戈可举1976年河南安阳小屯M5(即妇好墓)出土铜戈(M5:717)(见《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77年2期)。 
  吚戈(图三),商代后期,通长21.6厘米。长条形援,中间起脊。前锋钝尖,弧刃,有上、下阑。长方形直内,内偏于援本上部,中间有一圆穿。内末端一侧饰饕餮纹,另一侧饰两夔纹,其间有铭文一字,可释为“吚”,为作器者的族氏名称,见《集成》17·10633。与这件戈铭文相同的有觚(《集成》12·6546)、爵(《集成》13`7337)、戈(《集成》17·10632)等。 
  夔纹戈(图四),商代后期,通长22厘米。援阔而短,前锋钝尖。有上、下阑。长方形直内,内偏于援本上部,援后部有一小圆穿,内中间有一大圆穿。内末端阴线长方框内饰卷体夔纹,头上有角,“臣”字形目。这种卷体夔纹还见于李学勤、艾蔺《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图67戈内的后部。 
  饕餮纹戈(图五),商代后期,通长28.1厘米、宽10.2厘米。1981年章立凡先生捐。阔援,形似等腰三角形,上刃呈弧形,下刃平直,前锋尖锐,中脊突起。援后部有一大圆穿,援本有长方形二穿。长方形直内,内中间有一小圆穿。援本以云雷纹为地饰二顾龙纹,内后部饰饕餮纹。 
  与这件戈形制相近的戈可举上海博物馆藏镶嵌饔餮纹戈(《中国青铜器全集》4·189),但后者内末端以绿松石镶嵌成饕餮纹,是这两件青铜戈的不同之处。 
  凤鸟纹戈(图六),商代后期,通长25.7厘米。长条形援,前锋锐尖,中脊突起,援本有一圆穿,有上、下阑。内与援本相接于援本偏上部。内前部有一圆穿,末端弯曲下垂,作圆顶。内后部饰单线勾勒凤鸟纹,勾喙,圆目,头顶有高冠,尾部卷曲。 
  与这件戈形制相近的戈可举1959年河南安阳59武官M1出土铜戈(59M1:14)(见《安阳武官村北的一座殷墓》,《考古》1979年3期),为商代后期的流行式样。 
  镶嵌绿松石夔纹铜戈(图七),商代后期,通长29.7厘米。长条形援,前锋锐尖,有上、下阑。内与援本相接于援本偏上部,有一圆穿。内末端弯曲下垂,作圆顶,以绿松石镶嵌成夔纹。 
  夸戈(图八),商代后期,通长36.2厘米。长条形援,中脊突起,前锋锐尖,弧刃。内后部弯曲镂雕成风鸟形,勾喙,顶有歧冠,圆目,尾部上卷。凤鸟躯干上铸有铭文一字,可释为“夸”,为族氏名称,见《集成》17·10661。同铬器有有须(《集成》3·790)、尊(《集成》11·5505)、爵(《集成》13·7432)、戈(《集成》17·10656)、矛(《集成》18·11414)等。 
  与这件青铜戈形制相近的戈在1976年发掘的河南安阳小屯M5(即妇好墓)及1986年发掘的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南地M25均有出土,是商代后期的流行式样。 
  Ψ戈(图九),商代后期,长22.3厘米。长条形援,中脊呈条形突起,前锋钝尖,弧刃。内的銎部孔横截面呈椭圆形,内后部扁平,顶端下角有一小歧齿。内末端两面均铸有阴文铭文一字Ψ,为族氏名称。《集成》收录有同铭戈(17·10591—10627、1711010)。 
  与这件戈形制相近、铭文相同的戈可举1934至1935年发掘的西北冈1001号大墓出土Ψ戈及1934年发掘的西北冈1004号大墓出土Ψ戈(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图一零·五九10、11),但西北冈出土的这两件戈内顶端无小歧齿。 
  Ψ戈(图十),商代后期,通长22.5厘米。长条形援,前锋钝尖,中脊突起,弧刃。内前端有椭圆形銎孔,后端扁平,铸有阴文锚文一字,可释为“Ψ”,为族氏名称,见《集成》1710648。同铭器有簋(《集成》6·2941)、尊(《集成》11·5446)、戈(《集成》17·10647)等。 
  与这件戈形制相近的戈可举1976年河南省安阳小屯M5(即妇好墓)出土的饕餮纹戈(M5:31)、(见《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77年2期),但妇好墓出土的这件戈的内后部饰饕餮纹,是这两件戈的不同之处。 
  矛 
  矛是用于冲刺的兵器,又称作“刺兵”。矛通常由铜矛头,矛秘和铜镦三部分组成。铜矛头是矛具有刺杀功能的主要部位,由叶和骹组成。矛头的两翼为叶,叶前端有尖锐的锋,两侧有刃,中间有突起的脊。矛安柄的部位称为骹,骸即矛的銎。骰下粗上细,与脊相通。为防止矛头在使用时脱落,铸造时往往在骹两侧加两个半环纽或在叶底留有二小孔,用以系绳缚柲。矛秘即矛柄,矛在使用时为了冲刺有力,因此矛秘是圆形的。铜镦是安装在矛秘下端的铜件。商代的矛多只保留铜矛头。 
  青铜矛始见于商代前期,商代后期成为一种常见的青铜兵器。如1934Ag河南安阳侯家庄西北冈1004号大墓的南墓道曾发掘出土成捆的矛700余件。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矛按叶的形制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三角形叶矛,即矛的叶较宽,呈三角形,两底角作圆角,两刃斜直,前锋锐尖,骹两侧有纽(图十一、图十二)。 
  另一种是束腰形叶矛,即矛的叶较长,作束腰状,平底,有二穿。骰伸入叶内较多,凸出叶底部分较短(图十三、图十四)。这两种矛均始见于殷代中期,流行于殷代晚期。 
  北单矛(图十一),商代后期,通长20.3厘米。1966年李汉民先生捐。叶部较宽,呈三角形,中脊突起,两翼下端上倾。两底角作圆角,两刃斜直前收成锋。长骰,下端两侧有对称的钮。与这件矛形制相近的矛可举殷墟西区M729出土矛(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图一零·六领9)。 
  骹末端两面均铸有阳文铭文,可释为“北单”,为族氏名称,见《集成》18-11446。此外,馆藏还有一件矛与此矛形制、铭文相同。与这件矛铭文相同的还有簋(《集成》6·3120)、觯(《集成》儿·6188)、觚(《集成》12·7017)等,但矛较为少见。 
  三角纹矛(图十二),商代后期,长25.5厘米。三角形叶较宽,中脊突起,两刃斜直前收成锋。两翼下端近平,两底角作圆角。长骰,上端细下端粗,两侧有对称的钮。骰下部饰三角纹,内饰简省饕餮纹,末端饰圆涡纹。 
  与这件矛形制、纹饰相同的矛可举上海博物馆藏囧纹矛(《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图0241)。 
  正矛(图十三),商代后期,长24.2厘米。该矛叶较长,最宽处在矛叶中部,作圆弧形。束腰,平底。骹伸入叶内较多,突出叶底部分较短。叶底有对称的双孔。骰末端铸有铭文“正”字,为族氏名称。 
  与这件矛形制相近的矛可举1983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东南M663号墓出土矛(M663:20)(见《安阳大司空村东南的一座殷墓》,《考古》1988年10期)及上海博物馆藏亚酗矛(《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图0242)。 
  饕餮纹矛(图十四),商代后期,通长26.1厘米,宽6.5厘米。该矛前锋锐尖,叶较长,最宽处在矛叶中部,向下斜收作束腰形。平底,底角作锐角形。骹伸入叶内较多,突出叶底部分较短。骹饰三角纹,内饰简省饕餮纹。末端饰饕餮纹,圆目,阔口。叶底原有对称的双孔,但被锈所湮。 
  与这件矛形制、纹饰相近的矛可举1969年河南安阳孝民屯南917号墓出土矛(《中国青铜器全集》3·196)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夸矛(《故宫青铜器》图101)。 
   
  钺 
   
  钺是用于劈杀的兵器,由铜钺首与长木柄组成,功用与战斧相似。钺首形似梯形,弧刃,身宽肩,平肩,以直内纳入木柄中,以钺身中部、肩部或内部穿孔缚于木柄。商代后期还出现了有銎钺,以銎安柄。青铜钺主要流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之后较为少见。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青铜钺按形体大小,可分为大型钺和小型钺两类。 
  大型钺通长在30厘米以上(图十五、图十六),在商周时期往往作为具有征伐权力的象征。如《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克商后,纣王兵败自焚,武王到纣死所,“以黄钺斩纣头”。同时大钺又有权仗的作用,如《尚书·牧誓》记载武王伐商,在牧野誓师时“左杖黄钺,右秉白旄”。 
  小型钺通长在25厘米以下,属于实用兵器。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小型钺按形制可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种是钺身窄长,略显束腰(图十七)。第二种是钺身宽扁,两刃角外侈(图十八、图十九)。第三种是刃角不外侈,刃部至肩部等宽(图二十)。第四种钺身极宽扁呈扁弧形,无内,而有銎柄(图二十一)。此外还收藏有铁刃铜钺一件(图二十二)。 
  人面纹大钺(图十五),商代后期,长31.7厘米,宽35.8厘米。1965年山东省益都(现称青州市)苏埠屯M1出土。钺身宽扁,自肩部向刃部渐开阔。刃微凸,两刃角不外侈。平肩,肩部有对称的长方形穿孔。短直扁平宽内。钺身透雕人面纹,青面獠牙,狰狞可怖。粗弯眉,“臣”字形目,双眼圆睁,“王”字形鼻,眉、目、鼻均突起,T形耳。阔口露齿,两嘴角上翘角度甚大。 
  与这件钺形制相近的钺可举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人面纹大钺(李学勤
艾简:《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图60),但后者有发,眼未镂空。 
  妇好钺(图十六),商代后期,通长39.5厘米,刃宽37.3厘米。1976年河南安阳小屯M5(即妇好墓)出土。钺身宽扁,弧刃,两刃角外侈。平肩,有对称的长方形二穿,肩下两侧有对称的小槽六对。长方形内。钺本以雷纹为地饰双虎噬人首纹,人首为圆脸,五官清晰。两虎作侧面状,大口张开,对准人首欲吞噬。虎身外侧饰倒置的夔纹。 
  这种双虎噬人的图案还见于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司母戊大方鼎的鼎耳外侧及龙虎尊的腹部。此外,巴黎色努施奇博物馆、日本泉屋博古馆收藏的虎食人卣,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收藏的虎食人饰件也都表现了这种题材。 
  钺身中部一面有阴文铭文“妇好”二字。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据甲骨卜辞记载,她不仅能征善战,带兵参加了征伐羌、土方、巴方等方国的战争,巩固了商朝的统治。而且还是国家的主要祭司,掌握祭祀与占卜的权力。 
  亚父钺(图十七),商代后期,通长18.8厘米。弧刃,两刃角外侈。钺身窄长,略显束腰。长方形直内,内与钺本相接于钺本偏上。钺身有一大圆穿,肩部有长方形二穿。内有一小圆穿,末端方框内有阴文铭文,可释为“亚父”,“父”在亚字形里,为受祭的先人亲称,见《集成》18·11749。《集成》亦收录有同铭钺(18·11747、11748)。 
  饕餮纹钺(图十八),商代后期,通长21.4厘米。钺身宽扁,弧刃,一刃角上翘较高,另一刃角上翘较小。钺身与刃起缘。平肩,长方内。钺身饰三角纹,内填饰简省饕餮纹。钺本饰三个突起的乳丁。内末端方框内饰有饕餮纹。 
  与这件钺形制相近的钺可举苏黎世利特堡博物馆收藏的圆涡纹钺(李学勤、艾箭:《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图62),但后者钺身三角纹内饰蝉纹,与该钺不同。 
  镶嵌绿松石饕餮纹钺(图十九),商代后期,通长25厘米,宽17厘米。钺身宽扁,弧刃,两刃角外侈。平肩,长方内。肩部有二长方穿,内有一圆穿。钺本饰二尾都相对的虎纹,内末端饰由绿松石镶嵌而成的饕餮纹。 
  与这件钺形制相近的钺可举1980年河南安阳大司空M539出土铜钺(M539:40)(见《1980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M539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6期),两件钺内末端所饰饕餮纹相近,但后者钺身饰饕餮纹,是这两件钺的不同之处。 
  四瓣目纹钺(图二十),商代后期,通长16.8厘米。钺身如舌状,弧刃,两刃角圆转。刃至肩部斜收向上,平肩,有下阑。长方内。钺身中部有一圆穿,内中部亦有一圆穿,末端饰四瓣目纹。 
  这种钺在中原地区发现较少,1986年陕西西安老牛坡商墓M41及1965年陕西绥德蟋头村均有出土。与这件钺形制相近的钺可举上海博物馆藏饕餮纹钺(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夏商篇下)图190),但这两件钺纹饰不同,后者钺本处饰饕餮纹。 
  篦纹钺(图二十一),商代后期,长9厘米。钺身为扁弧形,两端钝尖,中间偏上有一圆孔。长管状銎,中部有对称的长方形穿。銎背上有圆形突起。钺身饰竖条状篦纹,銎外侧确线、双竖线和星点纹。 
  该钺造型较为特殊,这种钺的常见形制是钺身极宽扁,两刃角外卷,多以銎受秘。如首都博物馆藏三孔有銎钺(《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图0244),钺身有三圆孔,管状銎,有穿孔。銎上中间有铃,两旁有姿态不同的立兽。这两件钺的銎部纹饰相同,具有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与这件篦纹钺形制相近的钺可举1982年青海湟中下西河潘家梁出土七孔有銎钺(《中国工艺美术全集·青铜器》(上)图98),但后者钺身有七圆孔,且銎柄纹饰不同。 
  铁刃铜钺(图二十二),商代后期,长8.7厘米。1977年北京平谷刘家河出土。钺身宽扁呈梯形,有上、下阑,梯形内,中间有一圆孔。其刃为铁刃,经鉴定为陨铁。 
  与这件钺形制相近的钺可举1972年河北省藁城台西M112出土铁刃铜钺(《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后者铁刃原是夹入青铜器身的,出土时已残断。此外,1976年山西省灵石旌介村也曾出土了一件铁刃铜钺。 
   
  大刀 
   
  大刀是用于砍杀的兵器,通长多在30厘米以上。这种大刀在商代后期较为常见,青铜剑普遍使用后才逐渐被取代。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商代大刀按形制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刀体为长方形,刀头前部上卷,前锋下折呈倒钩状,直背、直刃,有下阑(图二十三)。另一种是刀首上翘,刀背有扉棱,窄直柄(图二十四)。 
  豪刀(图二十三),商代后期,长40厘米,宽11.8厘米。该刀前锋后卷,锋尖后折呈倒钩状。刀身呈长方形,平背,直刃,有下阑。刀背有长方形二穿。刀身后部有阴文铭文,可释为“奓”,为族氏名称。同铭器有鼎(《集成》3·1113)、爵(《集成》137429)等。 
  与这件刀形制相近的刀可举河南安阳郭庄村北M6出土刀(《河南安阳郭庄村北发现一座殷墓》,《考古》1991年10期)。最为相近的是故宫博物院藏卷首刀(《故宫青铜器》图96)。 
  夔纹刀(图二十四),商代后期,通长41.4厘米,宽8.2厘米。1951年河南辉县琉璃阁M150出土。该刀刀身狭长,前端较宽,刀首上翘角度甚大,前锋锐尖。刃部锋利,中间略凹。窄直柄。刀背镂雕矩形扉棱,下部以云雷纹为地饰三条曲身卷尾夔纹。 
  与这件刀形制相近的刀可举1976年河南安阳小屯M5(即妇好墓)出土刀(M5:1169)(《殷墟妇好墓》,图版六五:1)。上海博物馆藏龙纹刀的形制、纹饰也与该刀相近(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夏商篇下)图19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