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进与启示
(2025-05-10 10:25:02)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概况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介于操作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的一个变量。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和操作目标影响中介目标,中介目标再作用于最终目标,进而形成完整的货币政策传导。设定中介目标,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为了实现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难以被直接调控,因此央行必须设立具有可控性且与最终目标具有很强相关性的中介目标来推动最终目标的实现。
二是为了观察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从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到最终目标的实现存在时滞,因此设定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以对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迅速反应,方便央行对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效果进行高频监测,又能够传导至最终目标。
三是设定中介目标能够展现各国央行货币政策制定的透明度。根据央行公布的中介目标,民众可以观测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有效地监督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总体上,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以分为数量型中介目标和价格型中介目标。数量型中介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核心,如
M1、M2
等,其理论基础是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直接影响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价格型中介目标的支持者则认为通过调节利率可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受经济发展、经济学思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实现了由数量型走向价格型、由单一目标走向多元目标的转变,并在实践中探索并建立了货币政策框架体系。
(一)美 国
美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总体经历了从价格型到数量型,再回到价格型的转变。20 世纪 40 年代到 50
年代初,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美联储以利率为中介目标,通过公开市操作维持低利率,支持经济恢复和增长。然而,50年代至 70
年代初,市场对美联储独立性的质疑渐起。为重塑市场信心,美联储尝试将信贷规模纳入中介目标,但由于对银行信贷规模的控制能力有限,这一尝试效果并不理想。
改革开放后,信贷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特征。此后,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的变化,直接融资市场成为除了银行信用以外的重要融资渠道。银行信贷规模已无法很好地衡量社会资金供应总量。1998
年,人民银行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控制,标志着央行对信贷的管控进一步放松。此后,央行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但依然将人民币信贷规模作为经常性的监测指标。为解决信贷规模仅反映银行系统表内货币
使用情况的问题,人民银行于 2010 年起着手编制并发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指标,并于 2015
年发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指标。
段俊斌
黄一晟.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进与启示
后一篇:信贷与社会融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