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去工业化原因的相关研究

(2025-03-17 10:34:19)
二是关于去工业化成因的文献. 现有文献主要提出了三种理论解释. 第一, 从供给角度出发的 “技术异质性”. 这一理论源于 Baumol (1967) 对服务业发展和城市病的分析. 他认为,与制造业相比, 服务业的生产率增长缓慢. 部门间生产率增长的差异, 一方面将驱动劳动力向服务业流动, 另一方面使得服务业对制造业的相对价格随成本的提高而逐步攀升, 从而导致制造业的就业比重和以价值量衡量的增加值比重双双降低. 这一观点后来被模型化和不断完善 (Ngai and Pissarides, 2007; Acemoglu and Guerrieri, 2008). 

第二, 从需求角度出发的“非位似偏好”. 这一理论由恩格尔定律发展而来, 认为随着人均实际收入的增加, 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相对需求会一直下降, 对工业制成品的相对需求会先上升后下降, 并最终被服务所取代 (Clark, 1940). 现代西方经济学将其表达为消费者偏好的非位似性 (Kongsamut et al.,2001). 第三, 作为外因的经济全球化. 这一理论没有完全抛弃前面两个内因的解释, 但更加强调国际贸易在去工业化话题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 新兴经济体的出口竞争将冲击发达国家的制造业 (Krugman, 1996); 另一方面, 国际贸易增加了人均收入, 从而强化了非位似偏好的作用 (Uy et al., 2013). 一些关于发展中国家过早去工业化的研究同样强调了经济全球化对去工业化的驱动作用 (Tregenna, 2011; Rodrik, 2016).

产业关联服务化与制造业比重下降——基于中国时间序列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张红霞,梁云淞, 邓 滢

4-5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