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规模控制与货币政策
(2025-02-23 09:38:07)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正式引入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始于1996年。在我国中央银行制度建立以后,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基本依靠现金投放和信贷规模控制。现金投放、信贷规模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担负过与中介目标类似的角色,但由于在计划体制下这些指标完全受控于货币当局,与其说是中介目标,不如直接看作政策工具。它们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含义存在根区别,不是典型意义上的货币政策调控,实质上是一种直接的信贷配给手段,这是与当时大一统的、单一的国家银行体制相适应的。在工商银行未从人民银行分离出去之前,在不存在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之前,控制住信贷规模和表现为全国存、贷差的现金投放,确实能够有效调控总需求。
在1993年前,人民银行仍是通过调控信贷规模、现金投放来调控总需求。
到1993年,首次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并于1996年起采用货币供应量M1和M2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标志着我国开始引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1998年,随着信贷规模控制遭到放弃,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地位更是无可争议。
前一篇: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