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汇改的由来
(2025-02-21 11:08:01)2013-2015年:人民币贬值压力不断累积
2015年汇率政策调整前,我国再次出现由汇率不灵活造成的经济失衡。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再一次重申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此后人民币步入了缓慢的升值通道。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2012年4月16日、2014年3月17日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区间由5‰扩大至1%、2%。但管理下的人民币汇率并没有很快升值到位,升值预期持续存在导致套利资金持续流入。为避免人民币汇率迅速升值调整,中国人民银行不断进行干预,买入外汇,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继而造成货币超发以及物价、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从2010年中直至2013年中,即美联储宣布减缓量化宽松并造成缩减恐慌(Taper Tantrum)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由6.81缓慢升值至6.17。在此期间内,我国生产价格及房价快速上升,外资持续流入,外汇储备增加了约1万亿美元。
2014年初外资流向逆转,贬值预期快速形成,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没有及时调整。随着2013年美联储宣布削减量化宽松,美元开始走强,全球流动性也进入紧缩通道。外资流入趋势逆转,人民币贬值预期开始形成,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又一次错过了及时调整的时间窗口。从2014年初至2015年8月11日的汇率改革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稳定在6.1~6.2的水平,贬值压力逐渐积聚且得不到释放。贬值预期的持续存在导致资本加速外流。同一期间,由于中国人民银行抛出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外汇储备由升转降,导致银根被动收紧,生产者价格指数快速下跌,实际利率大幅上升,通货紧缩现象明显。资产价格方面,股市在经历了一轮大幅上涨之后,于2015年7月开始大幅回调,股市剧烈震荡。值得指出的是,造成股市震荡的原因众多,包括许多汇率和货币政策之外的因素,但汇率不灵活造成的紧缩效应加大了股市下跌的概率。房价由于前期涨势暂缓,得以保持相对平稳。
2015年“8·11”汇改:一系列调整释放贬值压力
2015年开始的一系列汇率政策调整使人民币贬值压力得以释放,大大缓和了经济失衡。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调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做市商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注:2015年8月11日以来,为了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在下调中间价、引导人民币贬值的同时,还强调了以后在决定中间价时,将参考上日收盘汇率。另外,为了加大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力度,以更好地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基本稳定,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于2015年12月11日开始发布显示人民币对由13个国家和地区货币构成的货币篮子的价值“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以此作为一种“一篮子货币汇率”。在此基础上,“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这一中间价形成机制逐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