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11汇改的由来

(2025-02-21 11:08:01)
2005年汇率政策的调整重新激活了1998年被冻结的汇率,人民币重新回归管理浮动制度。2005年7月21日,新一轮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启动。汇率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取消盯住美元的政策,改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兑美元一次性升值2.1%,从8.28升至8.11。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由参考上日银行间市场加权平均价确定,2006年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引入做市商制度和询价交易机制,改变中间价的定价方式。

2005年的汇率政策调整的成效之一是部分释放了前期积累的经济失衡压力。如果说1994年的汇率改革是一步到位的汇率调整,那么2005年的汇率改革则是一次没有完全到位的汇率调整。


2013-2015年:人民币贬值压力不断累积

2015年汇率政策调整前,我国再次出现由汇率不灵活造成的经济失衡。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再一次重申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此后人民币步入了缓慢的升值通道。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2012年4月16日、2014年3月17日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区间由5‰扩大至1%、2%。但管理下的人民币汇率并没有很快升值到位,升值预期持续存在导致套利资金持续流入。为避免人民币汇率迅速升值调整,中国人民银行不断进行干预,买入外汇,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继而造成货币超发以及物价、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从2010年中直至2013年中,即美联储宣布减缓量化宽松并造成缩减恐慌(Taper Tantrum)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由6.81缓慢升值至6.17。在此期间内,我国生产价格及房价快速上升,外资持续流入,外汇储备增加了约1万亿美元。


2014年初外资流向逆转,贬值预期快速形成,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没有及时调整。随着2013年美联储宣布削减量化宽松,美元开始走强,全球流动性也进入紧缩通道。外资流入趋势逆转,人民币贬值预期开始形成,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又一次错过了及时调整的时间窗口。从2014年初至2015年8月11日的汇率改革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稳定在6.1~6.2的水平,贬值压力逐渐积聚且得不到释放。贬值预期的持续存在导致资本加速外流。同一期间,由于中国人民银行抛出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外汇储备由升转降,导致银根被动收紧,生产者价格指数快速下跌,实际利率大幅上升,通货紧缩现象明显。资产价格方面,股市在经历了一轮大幅上涨之后,于2015年7月开始大幅回调,股市剧烈震荡。值得指出的是,造成股市震荡的原因众多,包括许多汇率和货币政策之外的因素,但汇率不灵活造成的紧缩效应加大了股市下跌的概率。房价由于前期涨势暂缓,得以保持相对平稳。


2015年“8·11”汇改:一系列调整释放贬值压力

2015年开始的一系列汇率政策调整使人民币贬值压力得以释放,大大缓和了经济失衡。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调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做市商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注:2015年8月11日以来,为了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在下调中间价、引导人民币贬值的同时,还强调了以后在决定中间价时,将参考上日收盘汇率。另外,为了加大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力度,以更好地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基本稳定,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于2015年12月11日开始发布显示人民币对由13个国家和地区货币构成的货币篮子的价值“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以此作为一种“一篮子货币汇率”。在此基础上,“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这一中间价形成机制逐步确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8.11汇改
后一篇:做市商制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