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的人民币计价与结算
(2025-01-04 11:44:34)石油美元机制是国际石油贸易和国际金融体系相互交融的产物。在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石油美元机制仍然是以贸易结算形式存在,并未形成机制化、常态化,也没有对国际政治和经济产生决定性影响。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体系,美元获得“准世界货币”地位。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国开始在与沙特等产油国进行大宗商品贸易中推行美元计价结算,确立并不断巩固了石油这一新的“锚”,从而取代之前“黄金锚”,进一步奠定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如上所述,石油美元机制使得美元国际化程度稳步、快速提高,也就是说,石油这一大宗商品在美元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从必要性来看,中国作为全球大宗商品的最主要进口国,有必要以人民币计价大宗商品,以避免美元计价结算所带来的汇率风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成为绝大部分大宗商品的最主要消费国,像铁矿石、大豆等多个品种的进口数量已经高居全球榜首。虽然对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整体上看,我国仍然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同时,由于大宗商品主要是用美元计价结算,我国在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中不仅面临价格风险,而且还要面临汇率风险,提高了我国的进口成本,降低了总福利水平。如果直接采用人民币进行国际大宗商品计价结算,就不会存在汇率风险问题。
美元的大幅波动带来不确定性。自上世纪 70 年代初以来,美元就形成了平均 10
年一次的升值或贬值周期,这对于大宗商品出口国是一个潜在的风险,从而影响其国内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尤其是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为刺激国内经济发展,美元持续贬值,给大宗商品出口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二是国际大宗商品贸易市场“去美元化”有所显现。以国际石油贸易为例,伊拉克、伊朗等国开始用欧元等进行石油贸易;2015
年,法国鼓励企业在贸易结算时尽可能使用欧元、人民币等;同年,俄罗斯与中国签订原油供应协议,并以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三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大宗商品贸易全球影响力逐渐增强。我国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大宗商品进口国。外,“一带一路”战略推进有助于加强中国同沿线各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这对人民币国际化既提供了时机也夯实了基础。
在大宗商品进口中以国别突破使用人民币结算已有成功探索。一是原油进口中已有使用人民币结算探索。当前与
俄罗斯部分原油和天然气进口使用人民币结算,如俄罗斯第三大石油生产商与中国所有的石油贸易都采用人民币结算。二是继续与产油国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截至当前,人民银行已与哈萨克斯坦、阿联酋、俄罗斯及卡塔尔等央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总金额为
2270 亿元。通过货币互换有助于推动双边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