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工业化

德国工业崛起的背景与历程
德国在 19 世纪中叶处于分裂状态,由许多小国家组成,这使得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较为分散,工业规模相对较小,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英国和法国等国家。
德国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环境为其工业化提供了一定的优势,德国地处欧洲中心,有着丰富的煤炭、铁矿、木材和水力资源。这些资源为德国工业化提供了基础条件,特别是在铁路和煤炭的发展方面。同时,德国吸收了来自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业化道路。
德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比较积极,实行了高关税政策,大力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教育水平,扶持本土产业的发展等。政府的积极干预为德国工业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德国注重技术创新和高素质劳动力的培养,推行职业教育制度,提高了技能工人的素质。这也促进了德国在机械、化工、电力等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德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发展了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例如克虏伯、巴斯夫、西门子等。这些企业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德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德国企业之间的合作化也比较普遍,这种合作模式为德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崛起因素之政策推动
关税政策与基础设施建设
德国实行高关税政策,极大地保护了本国工业的发展。通过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有效地减少了国外商品的竞争,为本国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例如,德国对来自英国和法国的工业品设置高关税,将其挡在国门之外,为本土产业的发展赢得了空间。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德国大力投资铁路建设。铁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商品和人员的流通,还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率。德国的铁路网连接了沿海与内陆、原料产地与工业中心、城市与乡村,一个巨大的国内统一市场逐渐形成。据统计,到 1914 年德国铁路长达 61749 千米,密度超过所有欧洲国家。铁路建设推动了对钢铁生产的需求,而钢铁生产又越来越依赖煤炭。同时,铁路扩大了德国煤炭的市场,尤其是来自鲁尔区和上西里西亚的煤炭。铁路成为 “领先部门联合体” 的核心,推动了德国工业的腾飞。
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尤其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德国的教育体系以其高质量和职业培训而闻名。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结合了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使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前就具备了丰富的技能。
这种模式不仅为工业提供了大量合格的技术工人,也促进了创新和技术的传承。例如,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学生学习与职业相关的行业基础知识;第二阶段是专业学习;第三阶段是毕业考试。职业教育一般持续 3 到 4 年,在这期间学生会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每周 3-4 天作为学徒工去实习企业学习未来工作的实际技能,并获得相应报酬;另外 1-2 天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
德国教育改革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所占的比重远高于高等教育。大约有 55.7% 的德国人口接受过双元制职业培训,双元制毕业生就业率高达 95%,远高于其他毕业生 80% 的水平。德国职业教育本身免费,企业支付学员实习津贴且为学徒缴纳社会保险,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和经济独立。毕业后,德国技工收入也不逊于白领和公务员,甚至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也愿意继续接受双元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