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宗周形成的历史

(2023-08-27 10:36:21)

  宗周涵义

  中国最早见于文献的城市,是西周的丰京和镐京。丰镐二京隔河相望,所在的位置在今陕西西安境内。

  丰镐即宗周,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也是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周礼的诞生地。

  周人的丰与镐是分别命名的,丰、镐是两座城市,但后世大部分学者在研究时都把丰、镐视为一体。

http://i3.qulishi.com/static/2019/0/5cc11d5037131.png

  成王时期,“宗周”之名开始出现,西周铜器铭文中屡见“王才宗周”的记载。宗周自汉以来学者多以其为镐之称,近代以来,随着对西周青铜铭文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部分学者认为宗周在金文中专指镐,具有明显的宗教和政治意义,与“镐”单为都邑之名有着很大不同。

  事实上,到西周中晚期,随着丰的宗庙设施的持续应用和不断齐备,“宗周”的区域概念已经扩大,丰和镐一带都可称之为宗周,如《诗经·小雅·正月》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文王迁都

  周文王将王都从“岐”东迁至“丰”,宗周从此登上历史舞台。

  “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西周都邑的设置与变迁,与商周之间势力消长,相互斗争有直接关系。自武丁之后殷王朝由盛转衰,而周人日渐兴旺。至文王晚年,诸侯降服,西土安定,周已成为西方大国,足以与殷人抗衡,东进灭商,势在必行。

  此时关中地区渭水以南、户县以东至西安、蓝田、华阴一带为崇侯所据,东进灭商一统天下,首先要剪灭崇国统一关中。周文王晚年竭尽全力灭崇,功成后马上东迁,在崇国腹地沣水西岸建立了新都丰京。周武王即位后,又在沣水东岸建立镐京,以丰镐为基地,最后完成灭商的大业,这是丰镐两京作为西周王都的首要贡献。

  周迁都宗周,除了政治方面的考虑,寻求更理想的生存地域也是重要的原因。周原虽然开阔平衍,土地肥美,但地处渭北原区,地势高亢,比较干旱少雨。随着周原都邑的扩大,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用水和城市用水矛盾日渐突出。与周原相比,丰镐地区具有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水利资源。丰镐位于关中中部、渭水南岸,这里地势较为低平,田畴沃野一望无际,河道纵横交错,池沼湖泽星罗棋布,是进行鱼猎活动最理想的地点,都邑内供水也不会发生问题,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都是周原所无可比拟的。

  丰镐在成为西周王朝的政治中心后,立即显示了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成为主要的农作区之一。历史学家齐思和在谈到周都自西东迁时,曾指出:“文王之迁丰,不徒便于向东发展,与商争霸,抑丰镐之间川渠纵横,土地肥饶,自古号称膏胜之地”。

  现代考古证明,丰京位于沣水中游西岸,西至灵沼河,北至眉岭岗地北缘,南至石榴村。镐京在沣水之东,与丰京隔河相望。镐京遗址西濒沣水,东至丰镐村,北界沣水与洗池,南部已为汉唐昆明池所毁。从遗址内涵来看,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有大量平民居址,有各种手工业作坊,也有贵族们遗留下来的礼器,更有各种类型的墓葬。因此,从考古资料的角度来考虑,丰镐具有都城的文化内涵。

  丰镐并重

  郭沫若将一些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京”考释为丰京,卢连成将西周两片甲骨刻辞中带“草”字头的“蒿”字和一些西周金文中的“蒿”字释为镐京之“镐”。无独有偶,植物学上“丰、镐”二字原意就是生长在沣水两岸长势茂密的草本植物,这就是跨沣水的周都双城动土前原应有的荒野景观。

  《尚书·召诰》云:“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成王)找步自周(宗周),则至于丰。”从周成王自镐京徒步至丰的记载来看,丰、镐相距不远。近代学者从大量西周青铜器铭文中考释,西周早、中期诸王曾在丰邑执掌政事和主持各种典礼,虽“武王宅镐”政治中心迁至镐京,但丰京仍具有王都部分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丰镐考古队队长的胡谦盈称:“所以史家向来将丰、镐并称,或说二者是周都双城,是很有道理的。”

  文王迁丰一年后去世,而武王在位只有四年时间,伐纣之前即已营镐 。由此可知,周人在徙居丰邑后不久就开始营镐,丰和镐的营建时间不会相差太久。

  地位演变

  宗周为周都,历时三百余年,都城地位几经变化。武王伐纣之前是西周的前线;伐纣之后,宗周一直是西周政权的主都,西周晚期主都地位逐渐下降。

  一、前线都城地位

  自文王始建至武王伐纣,这一时期的宗周是周的前线都城。周在这一时期并不是“天下共主”,作为一方诸侯的都城,宗周的建立是为了对付商政权 ,因此至少在建立初期,军事意义较为浓厚。学者认为丰镐“最初应该是东进的指挥中心”,历史学家许倬云也认为:“最初也许是经营东方的指挥中心,渐渐变为行政中心” 。这一时期,旧都岐周仍是周人政治、经济、宗教的根据地、大本营。

http://i3.qulishi.com/static/2019/1/5cc11d60e8a14.png

  二、主要都城地位

  先秦时期,常常出现国号与都城称号互相替代的现象,如盘庚国号为殷,其都城亦称“殷”。岐周之地在周未伐商之前也被称为“周”。在武王灭商后,丰镐作为“天下共主”的都城,其政治地位日益重要,尤其在武、成年间,镐这个都城与“周”的称号逐渐有互为替代的趋势。如:《逸周书·世俘》 、《尚书·召诰》 、《孟子·滕文公下》、《史记·周本纪》 、《史记·鲁周公世家》等都有记载。

  这些典籍中所载的“周”,正义解释为:“周,镐京也。”

  镐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是主要都城地位,“宗周”之名频繁地出现在文献、金文之中,成为丰镐是“诸侯宗之”、周之宗庙所在的最好注解。据统计,共有近三十件铜器提到宗周。其中,周王在宗周的活动主要包括接受述职朝见、宗教祭祀、发布命令等,完全体现了宗周作为一个主要都城应具备的职能:

  (一)周王接受王臣和诸侯述职、朝见。

  如:乍册魑卣记录了公太史到宗周述职性地朝见周王;匡侯旨乍又始鼎记录了第二代燕侯旨第一次到宗周朝见周王;麦方尊记录了邢侯到宗周朝见周王的活动;柞伯簋记载了柞伯到宗周朝见周王的事迹;宗周钟铭文则说明周王不仅在宗周会见王臣、贵族,还会见外夷。

  (二)重要宗教祭祀。

  献侯鼎、史叔隋器有王大襄于宗周的记载,士上盂、郭伯取簋,同簋、克簋、大克鼎、善鼎、越簋等有周王的各种祭祀活动,柞伯簋记载了周王在宗周举行大射礼,其中,“大章”、“大檎”是周王举行的高规格祭祀。

  (三)周王发布政令。

  小克鼎、史颂鼎、宗周钟、班簋、母簋等均有周王在宗周发布命令的记载,由周王及诸侯、王臣在宗周的活动可知宗周是西周的政治中心,是周王长住之地,是王朝的主要都城。 [6]

  三、主都地位逐渐下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都城地位随着祭祀设施和祭祀行位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同时,也会随着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昭王时“王道微缺”,穆王时“王道衰微”,懿王时“王室遂衰” 。自昭王以后西周逐渐衰落,到懿王时国力大幅下滑,随着国力衰退,岐周成为周王朝与西戎交战的前线,宗周同在关中必然受到冲击。烽火戏诸侯虽然戏剧化,但却反映了西周晚期战火时常直抵王朝京畿之地的紧张局势。

  王室衰弱还伴随着诸侯势力的坐大。西周宗法制父死子继,而懿王崩后,先是懿王的叔叔即位,继而又传回懿王之子,虽然文献记载语焉不详,但内有缘故 。尤其是出现了“诸侯复立”的记载,则可能有势力强大的诸侯(小宗)开始插手王室(大宗)事务,操纵王室废立大权。周王的权威不再,周王所居住的宗周政治中心的地位也就愈加下降。

  王室衰弱、戎狄入侵、诸侯坐大是导致宗周政治地位不断下降的三大原因,发展到周幽王时期,终于在戎狄入侵后被摧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宗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城市,开创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方整、宽畅、宏伟的先河,建构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总规制,成为后来城市总体布局的典范。

  《诗·大雅》中不仅记述了周文王伐崇胜利后营建丰京并自岐迁都至丰,以及武王宅镐的史实,而且表明丰京有坚固的城垣和护城河 。在另一首周人讲述开国历史的史诗《诗·大雅·皇矣》表明崇城是有高大坚固城墙的,而丰京堪与崇城相匹敌。

 

  《周礼·考工记》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而市。”《左传》 、《诗·小雅·巧言》、《诗·大雅》和一些西周金文不仅表明丰京和镐京内建有宫室、朝寝和宗庙建筑,而且城中街衢井然。

  通过考古发现,西周丰镐两京处于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初期阶级,呈现出中国早期都市的一般特征。

  一、丰镐两京是沿河谷阶地发展起来的城市,城市设计因地而宜,比较朴素、自然而强调实用功能。

  二、两京以政治为主,城区的主要面积多为王室宫殿、宗庙和贵族居址采地所占据,是西周王室对全国施行政治权力的中心地点。

  三、城市的商品经济功能较为薄弱。巳发现的各种手工作坊多分布在重要居址附近,依附于西周王室和各级贵族,主要用以满足上层贵族的奢侈生活和各种享乐要求。各居住点周围多与农作区相连,呈现出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倾向。

  四、城市布局较为松散。在都邑内宫殿区、贵族居址和若干居民点稀疏地分布在一个较大的区域,不少居住地周围是族墓葬地,聚族而居,聚族而葬,居邑由许多这样的血缘胞体组成,如同史前社会一般村落遗址一样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原始特征。

 

  在历史时期,王朝国家政治因素对古代文化有着重大影响,从一定层面上说,不同的地理因素使考古学文化具有多元性,而政治因素却使考古学文化具有强烈的统一性。

  西周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乃至当今社会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这一时期宗周文化和势力达到极盛,周王室统治区域和文化影响范围空前扩大。分封制的进行,促使方国众多。宗周文化及政治势力的强大使无论分布于何地的青铜礼器的形制、铭文及书写位置等都高度一致。这一方面反映了西周文化的高度一统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周王朝在广大区域中强制推行王朝礼制文明的结果。

  宗周文化对长江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考古发现揭示出,随着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精神领域,长江流域诸部族也开始采用中原商周的礼仪制度作为社会的整合手段。反映出不同身份的人可不同程度地使用中原商王朝的礼器制度,并借此来规范社会等级秩序。

http://i3.qulishi.com/static/2019/1/5cc11e45eb6b8.png

  西周时期,宗周京畿地区成为当时广阔地域中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强势文化向四周传播,周围各区域文化正是在这种礼制文化的强烈影响下进行大融合、大统一。这不仅是物质文化的融合与统一,而且还是思想观念上的融合与统一,并为西周时期集中统一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23年08月22日
后一篇:入国观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