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山综保区物理围网

2020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25.31平方公里,包括芦潮港区域、小洋山岛区域、浦东机场南部区域等3个区域、5个区块。5月12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首期顺利通过海关总署等国家八部委组成的国务院联合验收组的验收。4天后,揭牌仪式正式举行,我国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由此诞生。
难掩激动的心情,宋鹏霖在朋友圈里感叹,“几个月的坚守,终于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许多年以后,小伙伴们也可以自豪地炫耀:我们见证了奇迹!”
称为“奇迹”毫不夸张,建成约32.87公里隔离围墙、39公里巡关道、2个客货分流的复式卡口;完成161.23万平方米的土地平整任务;建设具备普货、跨境电商及食品查验功能的查验场站以及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如此大的工作量,仅仅用时三个月完成,还是在疫情突袭和春节假期的双重考验下。可以说,临港新片区在“特”字文章上,又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一期)32.87公里长的隔离围墙
什么是围网工程?这对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具有怎样的意义?据上海社科院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介绍,我国15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基本特征相同,即国务院审批、围网封闭、一线二线、保税功能、扩大开放。不同的是,它们的设立是根据不同时期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被认为具有部分自由贸易港特征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将在“一线放开”中实现更大的突破。
一线如何放开?放开到什么程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监管办法》第十三条称(下称《监管办法》),洋山特殊综保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属于本办法第十一、十二条规定范围的,企业应向海关办理申报手续;不属于上述范围的,海关径予放行。第十二条提出,对法律、法规等有明确规定的,涉及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的,和涉及安全准入管理的进出境货物,除必须在进出境环节验核相关监管证件外,其他的在进出区环节验核。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查验场
“这就意味着,企业不需要申报,一线直接放行,也就是我们说的‘不报’。”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表示,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一线采取了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不仅免去了非特殊货物一线进出境的相关申报,也最大限度免予提交相关的许可证件。由此一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的一线进境监管,就从原来的全面监管,转变为“负面清单+精准监管”模式。
可以说,物理围网和电子围网,就是确保一线放开后还能管得住的必要举措。宋鹏霖告诉记者,一期封关区域严格按照2019年《综合保税区基础和监管设施设置规范》的标准,对网片、巡关道、视频监控探头、周界报警系统、查验场站等进行了合规性改建升级。同时,参照荷兰查验中心做法,对查验平台实施了全封闭改造,打造为一体化、全封闭、高标准、24小时全天候运作的查验场站。此外,为了逐步构建多维度的“电子围网”,还建设了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平台以“协同监管+风险预警+政务服务+增值服务”为核心功能,实施精准监管。
一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属地统计制度和海关统计制度。新指标能反映协同地的进出口实绩。将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统计指标改设为“境外转入区内、区内转出境外、境内转入区内、区内转出境内和区内企业间货权转移”等5个指标,既能清晰描述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发展,又不影响对宏观经济指标的核算,更加简便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