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真人秀是近年来电视上新出现的一种真人秀节目形式,包括大家非常熟悉的《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都属于这一类节目。不过就在北京时间前天,有网友却通过微博爆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出台有关措施,对未成年人参加此类真人秀节目进行严格控制,并对相关节目的数量、内容以及播出时间等进行调整。虽然此事目前还有待证实,但我们今天的话题却要顺着这个爆料,来谈谈此类节目的利与弊。
随着去年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并在其中明确提出了“真人秀节目应注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尽量减少未成年人参与”,关于亲子真人秀到底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就已经开始被大伙儿热议了起来。纵观现如今中国内地的电视屏幕,除了我们刚刚提到的《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这两个影响力颇大的亲子真人秀节目,还有北京卫视的《二胎时代》《音乐大师课》、浙江卫视的《我不是明星》等,也都是有未成年人参与的真人秀节目。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的出现,的确从一个层面反映出了中国内地电视真人秀节目领域、形态的拓展以及一些电视工作者的创新尝试,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这些孩子们,以及他们的星爸星妈们,因为电视上的这类节目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尤其是《爸爸去哪儿》,不仅带火了参加节目的明星爸爸和孩子们,更把相关的拍摄地的知名度也一并带火,形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但热闹归热闹哈,虽然积极效应值得肯定,然而亲子真人秀节目的固有弊端,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首先是一窝蜂的问题。一拥而上,一呼百应,是中国内地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常态,亲子真人秀也是如此。在电视上我们能看到这么多同类的亲子真人秀,选择困难症是必然出现的,如果一直都这么下去,那么大家以后的选择会变得更困难了。其次是对孩子们今后的健康成长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一问题。未成年的孩子们受到年龄、阅历、知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对于一些事情是缺乏判断力和洞察力的,而亲子真人秀节目在叙事结构、悬念和冲突的设计与展现等方面的表达方式和语态,却与孩子们的天性、个性在某些方面上格格不入,如果有的节目内容设计不当,很有可能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以及今后的成长带来难以挽回、得不偿失的影响。还有可能涉及到的法律与道德问题。虽然国家已经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但对亲子真人秀的管理,在法律上依然存在某些空白,而法律和道德伦理上的风险,是几乎所有的亲子真人秀节目都不得不面对的,特别是对于需要三观引导和法治教育的孩子们而言,如何避免潜在的有关风险,亲子真人秀的制作恐怕真的需要对此特别关注。
那么既然利弊因素都很大,亲子真人秀到底应该往何处去呢?对此我们将继续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