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谷其人其事
两溪山人
 
 
讲到乌云界里的人文故事,就少不了两溪口周子谷这个人。关于他的故事、过去至少在澄溪的上游、沙坪古镇那是无人不知、家喻户晓,各种版本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有恶霸流氓之说;也有乡绅善人之说;有人说他自掏银子修建沙坪大桥、两溪口石拱桥、还有沙坪至两溪口的青石板路和毛家坡的茶亭;美化与丑化的是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最近偶然翻到周子谷先生的族谱、或许能够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周两溪有三配妻子、原配王氏早逝,二配也姓王、未生子,便抱养族中承仁房纲祥第四子周明馨为子即周子谷。三配李氏也未生子便抚沅陵周家湾周兆麟第三子周明声为子、便是周子文。后两位老婆只生了俩女儿。
 
周两溪在沙坪算个名人,具刘老树提供桃源民国志(陈庆南撰)记载:“周敦悟,号两溪(此周敦悟即周惇怡)为沙坪茶侩、热心公益、工于心计,包揽澄溪流域的桥山、会山,积蓄木材、广种油桐、收入丰厚。耗银于1910年建成沙坪大桥,为四墩风雨桥;另与本地富商刘金达(号益寿)铺设沙坪至两溪口的青石板路,并于茅家坡修建茶亭、名《两益亭》,于民国十年建成。在准备修建两溪桥的时候,民国五年、周两溪病逝,临终交代已当沙坪乡团防局长的儿子周子谷完成修路修桥事宜。”由此可见事实和传说是有出入的!修桥修路的钱来源于桥会山和大家的捐赠、而并非是周子谷自掏腰包。
文献还记载:“
周子谷为人凶悍霸道,克扣修桥岩匠的工资。主持修桥的保靖杨岩匠敢怒不敢言,只好带所有帮工半夜走人,修桥修桥工程一停五年。刘金达儿子刘太茂系周子谷的私塾先生,又是晚清秀才。他以乡绅的身份多次催促,加上周子谷担心失去桥会山的包揽权,只好又请回杨岩匠的侄儿重启修桥事宜。几经周折,于明国甲子年即1924年修建完工,刻名两溪桥!
  周两溪在生之时、家业颇丰。死后其子周子谷又利用团防局长的身份、明争暗抢,有文献记载:周子谷以剿匪之名就杀人340多名,其中不乏无辜之人。因此,其家业也就如日中天。具传说,沙坪茶行业兴旺时、四条街的茶坊周家就占了三条半。他世居两溪口、又在柏家坡、沙坪湖湘坪及郑河等地均有房产、特别是山、田土连他自己都不清楚。
 周子谷为何能够出息如此呢?他的发达与安化黄凤岐是分不开的,
  黄凤岐(1851-1933),字方舟,号芳久,晚年自号蠡良子。安化县龙塘人,书法家黄自元的堂侄。精经史及武术,光绪十四年(1888年)中举,二十年成进士。光绪二十一年,湖北巡抚谭继洵邀为幕宾,兼教其子谭嗣同习剑术。值日军进入关东,黄投笔从戎,离武昌时,谭嗣同联云:"曾受双戟单刀,长于葛洪者剑;所谓粗脔大块,奄有陈亮之文。"战事结束,入京供职。是年十月,陕西巡抚魏光焘奏调西宁办理营务。黄凤岐抵西宁后,带兵巡视边塞,来回三千里。兵部侍郎杨颐奏保人才,代进黄凤岐所拟《练兵条陈》,获嘉许。即命隶虎神营,委以枪队教练。南苑带队操演,记大功一次,免补同知府留原省补用。二十六年(
1900年)七月,八国联军陷京师,慈禧挟光绪帝逃西安。黄凤岐闻讯,即赴行在,初委以稽查旗营之职。魏光焘云贵,以奏调黄凤岐至广南(今云南蒙自县)前敌营务处,兼办南防团练,以防法国军队侵扰。不久,署开化知府。任内,减苛捐,雪冤狱,深孚众望。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应乡试座师、安徽巡抚冯煦之邀入皖。适遇兵变,菱湖军械厂被占。黄凤岐领兵一百,一鼓夺回菱湖,遂受委为统领。宣统二年(1910年),云贵总督李经曦电邀黄凤岐去昆明,即由上海乘法国轮船经越南进入云南。沿途目睹外国船员及法军嚣张情状,深感外侮日亟,故诗云:"先秦图籍分明在,未遇萧何孰敢收"。寄于良吏图强。辛亥革命后,黄凤岐受其弟子湘督谭延闿之命,曾任辰州、宝庆知府。以年迈力衰,辞官回里,晚年主讲船山学社。民国22年12月病逝于湖南长沙,著有《侯度录》、《西行杂记》、《宦游诗草》、《种茂园诗草录》、《久芳阁年谱录》等。
   
 
 周子谷当黄凤歧的幕宾虽然不长,但积攒了充分的人脉,特别是黄凤歧的这块招牌。所以每到关键时刻、这块招牌总能起到决定的作用。也许杀人太多,折了阳寿,周子谷死于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癸酉九月初七、享年四十九岁。死后葬于桃邑小乾溪,即今沙坪湖湘坪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