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高腔

(2016-01-20 10:11:24)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分类: 魅力辰溪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高腔《魅力辰溪·文化渊薮》非物质文化遗产

辰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国家级有2个:辰河高腔、茶山号子;省级1个:辰溪丝弦;市级有7个:双唢呐、渔鼓、社塘木偶、瑶乡盘王节、辰溪酸萝卜、瑶乡毛狗、瑶乡血鸭。


辰河高腔

辰河高腔起源于江西“弋阳腔”。明初随着江西移民,“弋阳腔”传入辰河一带以及沅水中上游的辰溪、溆浦、泸溪、沅陵等地,与当地的语言、民歌、号子、傩腔、宗教音乐等结合,逐渐衍变成了辰河高腔。

经过长期的发展,辰河高腔形成了三种演出形式:一是职业艺人在舞台演出的高台班;二是由半职业高腔艺人演出的“木偶戏”即“傀儡戏”,也称矮台班,其音乐、剧目与高台班一模一样,仅是艺人在台底下操控木偶进行演出;三是“打围鼓”,也称“唱坐场”或称“坐堂戏”,就是高腔爱好者不化妆演唱。

http://s2/mw690/0026a6RYgy6YIdX3zLbf1&690

辰河高腔属曲牌体,现存音乐曲牌200多首。它的音调高亢,风格粗犷,略带忧伤。高腔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小生的演唱是本音(真声)带仄音(假声),以仄音为主,本音亮丽,仄音清新,显得俊雅柔美;旦角的发声全部用小嗓,也就是假声。这种柔和甜美的全假声演唱方法,在戏曲唱法中别具一格;净行用嗓主要用膛音,略带一点喉音,注重调整胸腔共鸣,有大气磅礡之感;丑行一般用本音,也就是大本嗓(真声)演唱。

《目连戏》是辰河高腔的戏祖、戏母,有48本,它是辰河高腔演出的主要剧目。其表演充满了原始神秘色彩和浓郁的意识流手法,它在野外搭台,演员与观众交流,将观众带入戏境。如《傅萝卜出生》一场戏,观众与当地百姓就参加送粥米行列,提着先做好的婴儿鞋帽衣物、红蛋糯米等,同演员一起游街。演毕,求子的观众纷纷向演员讨喜蛋,场面喜庆欢腾。有的场景令观众万分惊恐,如《叉打刘氏》一场,台下就放1具新棺木,台上4把铮亮锋利的三须叉飞向刘氏两腋、胯下、头顶,观众无不咋舌瞠目。如果扮演刘氏的演员中叉身亡,此棺木就供其下葬。另外在追杀刘氏时,还有1把叉由鬼差向观众席投去,常常吓得观众胆战心惊,一片惊恐。

除《目连戏》外,众多的明清传奇剧本也是辰河高腔常演的剧目。如《黄金印》、《白兔记》、《一品忠》、《琶琶记》、《金盆捞月》等。1956年,辰河高腔剧团带着《破窑记》、《李慧娘》等剧目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剧节汇演,引起轰动。次年进京献艺又获得中央领导的好评。2006年5月,辰河高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