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傅抱石与罗时慧

(2013-11-03 19:55:17)

傅抱石与罗时慧


  遇到了相守一生的人
  傅抱石的父亲是南昌城里修伞的,自他记事不久父亲就生肺病早逝,他随母亲修伞度日。巧的是他幼年居住的小巷内,左有刻字店,右有裱画铺,傅抱石耳濡目染,从小得到艺术的熏陶,对绘画和篆刻发生了兴趣,开始了最初的艺术涉猎。13岁时,傅抱石蒙一位爱才校长的接纳,免费进入江西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21年17岁的傅抱石高小毕业,以优异的成绩直升当时江西省最高学府——省立第一师范,从此走上艺术之路。十七八岁时,他仿刻赵之谦的印章足以使南昌的“赵之谦迷”难辨真伪;他撰写的《国画源流述概》,更是让南昌市文教界刮目相看。为此,他从省第一师范艺术科毕业后,便留校任该校附属小学教员,一年后又被聘为省立第一中学初中部、高中部艺术科的教员。就是在这里,傅抱石遇见了将要相守一生的人。
  1928年,傅抱石在省立第一中学教国画、篆刻及艺术理论。他年龄与学生相差不多,相互之间比较容易沟通。一次,当他上篆刻课时,坐在前面的一位女生举手说:“傅老师,你在黑板上写了错字。”傅抱石心存疑惑,回头一看,这字果然少了一横。同学们哄堂大笑,一同学这才说明真相,原来正是那位举手的女生抹掉了那一横。傅抱石这才知道,那个开玩笑的姑娘叫罗时慧,出生在沈阳,小名奉姑。这以后,他开始留意起这个姑娘,每当她看他时,他的心跳会一下子加快;每逢要到艺术科上课,他总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而罗时慧也总想做出一些事情让傅老师对她另眼相看,她在课堂上常常提问,还常常会莫名其妙地故意迟到。这天又轮到傅抱石教绘画课,画的是学校旁边北湖的荷,上周他已布置让学生观察了。学生们着手作画,傅抱石走下讲台,在同学之间巡行,仔细地纠正构图,说明墨色的层次。终于轮到了那个让他有些尴尬又带点儿欣喜的罗时慧了。她的宣纸上,只着意地画了几朵粉红的荷花,其他地方却是空白。“你怎么不接着画荷叶呢?”傅抱石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我不会画荷叶。”罗时慧红着脸说。傅抱石心想,也许是她怕自己掌握不好落墨力度吧,毕竟荷叶须根据荷花的形态、位置来精心描画,大胆泼墨的。于是他接过她手中的毛笔,在她未画完的纸上接着画起来。经他渲染描绘,荷花立刻显得生机勃勃。他看了看,然后题上:“罗时慧画荷花,傅抱石补叶茎,抱石题。”
  下课后,傅抱石走到北湖边,见罗时慧正手拿这幅画观察荷叶。她说:“真奇怪,仅仅是几支荷花,几片荷叶,竟比满湖的荷叶荷花还要好看!”傅抱石不由问道:“你的荷花画得很好,为什么不画荷叶?”“我是故意留给你画的,这叫珠联璧合嘛!”罗时慧看着傅抱石,娇羞地笑了起来。傅抱石不禁怦然心动。
  傅抱石曾经经过罗时慧的家——百花洲南湖边的灵应桥100号,那是一座典型的翰墨书香庭院,占据了从灵应桥到萧家巷的数亩田地。这个深宅大院的小姐,官宦世家的千金,岂是他这个修伞匠的后代所能奢望的?傅抱石文史兼通,除了在省一中和另几所学校教美术,还常有富贵人家找他给家中子弟补习功课。罗时慧也说动了她的父亲,请傅抱石做她和两个弟弟的家庭教师。傅抱石来到罗府,罗时慧的父亲罗鸿宾亲自出迎。在教课的屋子里,墙壁上赫然挂着他和罗时慧“合作”的、已经装裱好了的“夏荷图”。
  “磨墨妇”和“试金石”
  1929年元旦,罗时慧应邀来到了傅抱石家。这是她第一次上门,看见他苍老的母亲,赶紧叫了声“师婆”,并送上了带来的礼物。吃完饭她忙着收拾桌子,看到他上学时画的《松崖对饮》、《竹下骑驴》,心里更是敬佩。更让她感动的是傅老师的品格:他不富裕,但常帮助学生。这天在傅老师家中,她看见了一位十五六岁名叫沈飞的青年。他告诉她,自己因患肺病而休学,是傅老师让他同住一屋,并教他功课。从这以后,罗时慧成了傅抱石家的常客,她和傅老师、沈飞一起习画、写字、谈人生,还常和师婆聊天。师婆有时说起傅老师小时候的事情,她会为他曾经的苦难而流泪。
  傅抱石家租的是一间大屋,来的人一多便感觉局促。于是罗时慧以方便两个弟弟的教育为由,向父亲提出让傅抱石到她家租住。于是,傅抱石全家搬入了罗家出租的房子,月租30元。此后他俩天天在一起,约定了要同心协力,实现恋爱自由,把握自己的命运。不久,阻力真的来了,罗时慧发现家里不断来了一些求婚者。她还被父亲叫进书房,父亲开导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你看这些天来的都是世家子弟,要相貌好相貌,要家境好家境,不可错过啊!”可罗时慧一百个不答应,她说:“他们怎比得上傅老师才学渊博。”“你可别忘了自古文人多贫士,你嫁给他,这一生是舒服不了的!”
  父亲拂袖而去,但罗时慧并不怕。她告诉傅抱石:“我大妈掌管全家大小事,父亲对她很尊重。你只要送份厚礼给她,应该没问题。”傅抱石据此办理,1930年春,终于与罗时慧举行了婚礼。那天,大门两边的门柱上贴了新郎自己写的隶书大字:乾坤定矣,钟鼓乐之。
  新婚之夜,傅抱石对妻子说:“我必然要做到那些公子们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我傅抱石,要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婚后,罗时慧转到了另一所中学继续学习。每天早晨,她总是静悄悄地起床,先是准备好全家的早饭,接着去收拾傅抱石凌乱的书房,把昨夜用过的毛笔一支支洗去墨汁和颜料,再朝下一支支挂起来,以备再用。如果傅抱石不去学校上课,她就坐在傅抱石的画案前,铺纸磨墨,为傅抱石画画做准备。这磨墨看似简单,其实很费力。磨墨时,第一次只能注入大约占砚台三分之一高的水,而且磨墨须始终按顺时针方向均匀地用力,磨快了墨太粗,画画时毛笔不畅,磨慢了又不出墨。磨到一定程度还须加水再磨,浓了不行,墨划不开,淡了也不行,画画时墨洇太快。磨完一砚后将墨倒入一小盆内储起来,然后再注入清水继续磨,直到磨好够一天用的墨。整个工作做完,足足需两个小时。
  开始时,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锻炼的罗时慧手臂疼痛了好几天,但慢慢也就适应过来,而且成了此中高手。傅抱石一日不可缺罗时慧,常夸其功劳大,罗时慧则笑称自己为“磨墨妇”。罗时慧没课时,总是陪伴在丈夫旁边,帮他寻找一些资料。她从不拿家里的琐事烦扰他,因为她知道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灵感、情绪、激情。当傅抱石潜心创作时,她总是悄悄地离去,替他关好房门,然后守在厅堂不准别人打扰他。最让她感到幸福的是,当傅抱石认为自己完成了一件得意的作品时,总会欢快地大叫:“时慧,快来,快来!”罗时慧便立即奔去,站在丈夫的作品前,细细审视,相互品评。有时傅抱石情绪不稳,作的画平平,她会直接地指出其失败之处。傅抱石深信,没有时慧,他的某些作品不可能产生。他说妻子是自己新作的“试金石”。
共度艰难岁月
  傅抱石婚后仅几个月,省一中一些大专毕业的老师便联名告到省教育厅,要求将只有师范学历的傅抱石开除。傅抱石失业了,家庭陷入困顿。尽管妻子从不说家中没钱,但傅抱石还是从她那开始出现补丁的衣服中感觉到了。为此,傅抱石曾画过广告,干过临时工,还在炎炎七月坚持篆刻铜印。这天,罗时慧与傅抱石在房里翻阅黄牧父的印谱,这是傅抱石多年来一直欲求一窥的书,他从“扫叶山房”的姜润如老板那儿拿回来,售价尚未谈及,但想来是极高的。罗时慧虽不喜亲自捉刀篆刻,却深悟其真谛,对于黄牧父的功力和篆刻特点深为赞叹。她说道:“这黄牧父的印谱,倘若不是你遇到,被那些附庸风雅的假内行买去作摆设和炫耀的资本,那就太可惜了。我们应该保护啊!”傅抱石见妻子如此说,才道:“纵然他要价太高,我也应该忍受。谁叫这部印谱落在我的手上呢?”为了艺术,这对“贫贱夫妻”是从不吝啬的。
  1931年,陷在困苦中的傅抱石得到消息:徐悲鸿来到了南昌。经朋友介绍,他带了《绘画变迁史纲》和《摹印学》及数幅绘画作品,去江西裕民大旅社看望徐悲鸿。徐悲鸿非常欣赏这个比自己小十岁的年轻人,决心推荐他出洋留学。1933年,在徐悲鸿的帮助下,傅抱石前往日本留学。走时,他母亲已经染上了肺病,罗时慧抱着幼子前去送行。她告诉丈夫,自己会侍奉好婆婆,承担一切家事,让他集中精力学习。在东京,傅抱石师从东方美术史权威金原省吾。1934年5月,他在日本举办了第一次个人作品展,计有篆刻、书法、绘画一百七十余种,引起很大反响。而此时的罗时慧已经考取了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她也想在绘画领域求得深造,并特意把她在武昌艺专学习时作的一幅山水画寄给他。
  两年后,由于母亲病重,傅抱石匆匆归来。因时局阻挠,他不能再去日本完成学业。为了家计,也为了徐悲鸿的聘请,傅抱石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担任了中国美术史和书法、篆刻的教学。因为傅抱石自己的去留尚未决定,这时的罗时慧不能同往,他们仍靠鸿雁传书互诉衷肠。为了增加一点收入,罗时慧也到南昌一所私立心远学校去教书了。好不容易盼到暑假,罗时慧第一次到南京,傅抱石却投入了《中国绘画理论》和《论秦汉诸美术与西方之关系》的研究与著述。他见南京图书馆藏书丰富,且多善本,就把妻子领入抄书的行列。罗时慧冒着炎热,天天在图书馆为丈夫抄写资料。
  1939年,傅抱石应郭沫若之邀至重庆,担任抗战时期政治部第三厅的秘书。1940年8月,他执教于迁到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罗时慧带着孩子来到这里后,他便租了重庆西郊金刚坡下的一处茅舍安家,并自署其居为“金刚坡下山斋”。其实这只是一座极简陋又年久失修的草房,傅抱石用稀疏的竹篱笆将其隔成两间,屋里全靠几块亮瓦透点光线。这样一个茅檐低矮、又无窗户的地方哪还能作画。不得已,傅抱石每天早晨吃过早饭之后,便把小方桌抬到大门口,利用门外的光线作画。画完了,或者吃饭时间一到,又须将桌子抬回原处以供吃饭用。尽管身居茅舍,傅抱石却异常中意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他整日在群山中徜徉,这气势沉雄的山川草木给傅抱石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他用中国特有的水墨画形式挥写大自然生命的律动,创作了《潇潇暮雨》、《大涤草堂图》,以及人物画《屈原》、《丽人行》等。在金刚坡,傅抱石努力师法自然,融入创新,使自己的画富有生命力。金刚坡八年的朝霞夕照,成就了他艺术的灿烂辉煌。巴山蜀水的雨露风霜,滋育了他的艺术风格,使这位江西才子具备了成为大师的全部条件。因此有人说,金刚坡可以说是傅抱石人生和艺术的物化了的丰碑。
  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担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分会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等职。他一生创作国画三千余幅,庆祝建国十周年时与关山月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更体现了强烈的创造性和鲜明的时代感。1965年9月29日,傅抱石因劳累过度悄然而逝,年仅61岁。他的夫人罗时慧于2001年逝世,享年91岁。(贺春摘编)
  摘自《百年婚恋》(第6辑)杜子建等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