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孙武-孙膑
(2012-02-16 13:11:18)
标签:
文化 |
乐安故城遗址 此遗址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附加锥纹红陶鼎足,商周时期的陶壶、罐、盆及鬲、豆、盘等器物残片;秦汉时期的砖瓦、石磨、盔形器和陶壶、陶盘、陶罐以及漏器的残片和汉代的陶井壁残片等。 城西南角地面上,现存有长10余米、宽2米、高3米的城墙残垣。该城的建造时间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城是在龙山文化、商周文化遗迹上建造起来的,因受山洪、地震和黄河决溢之灾,致使这座早期齐国乐安城在汉初被毁败湮淤。洪水过后,人们又在此城基上重新修复筑城,即成为晚期城址。从出土的文物以及夯土层和夯窝特征断定,该城的建造年代,早期城址修筑时间不晚于春秋末期,后来修复使用的晚期筑城时间在汉代,迄于北魏。 |
围魏救赵
孙膑
孙膑之墓
战国著名思想家墨子与鬼谷子是好朋友,他从魏国来到鬼谷,见孙膑才华出众,就向魏惠王推荐了孙膑。鬼谷子见孙膑仁义、贤德,悟性高,便以夜间驱鼠为由,单独把孙武的《兵法十三篇》传授给了孙膑,孙膑一目十行,只用三天,就把《十三篇》背颂得滚瓜乱熟,又把书还给了师傅
孙膑像
。这时,庞涓已是魏国上将军,担心自己的本领远不如孙膑,就迟迟未向魏王推荐。经墨子一说,魏惠王一问,庞涓只得写信请孙膑出山。
鬼谷子见孙膑去意已定,为预测一下孙膑的前程与命运,便让孙膑去摘一朵花来。当时已是九月时节,百花凋落,孙膑只顺手把花瓶中的黄菊花拿给师傅,鬼谷子说“ 此花已被残折,不为完好,但它耐寒,经得起霜打风吹,而没有大碍。你把菊花重放回瓶里,说明你最终还要服务于你的母国齐,花为瓶花,是被人惜爱的,你虽有一时的磨难,但你必定功成名就”。孙膑原名叫孙宾,鬼谷子预测他有腿残之苦,就把“宾”改成了“膑”,这也许是天命难违。孙膑与师傅等泪别而去,苏秦、张仪后来也告别鬼谷子,陆续下山去寻求自己的事业去了,鬼谷子不久,就关闭师门,云游四方而去。
果然,庞涓嫉恨孙膑的才干,设计加害于他,几乎致孙膑于死地。孙膑设法逃回齐国,运用其非凡的才智,以使庞涓死于万箭中。
也许有人以为“孙吴”这两个字连用代表了孙武和吴起,是春秋战国时代两个大军事家。在先秦文献中,确曾出现过“孙吴”这样的提法,也出现过吴起的名字,其事迹也曾被津津乐道,
不过,孙武这名字却从没有在这类文献中出现的。而所谓孙子指的是孙膑。
例如,在《韩非子。难言》中写道:“孙子膑脚于魏,吴起抆泣于岸门,痛西河之为秦。”显然,这里的孙子说的是孙膑,所讲吴起的事见《吕氏春秋。长见》,其中“抆泣”是拭泪。
在《吕氏春秋。不二》中列举了春秋战国时十大著名学派的人物及其学派特点:“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孙膑贵势,……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可见在战国时期,孙武在兵家中并没有很高的位置,其最高人物是孙膑。至于吴起,生存年代早于孙膑,但在兵家,或军事家的地位上看,孙膑最高,影响最大。吕氏春秋中只提孙膑,不提吴起。这也可能是为什么二人并列是说“孙吴”,而不说“吴孙”的原因。
还有,在《战国策》提到孙子的名字多次,例如在卷八中提到“孙子谓田忌曰……”熟悉孙膑故事的人,都知这个孙子一定指的是和田忌合作的孙膑。在卷十三中讲到:“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也是孙膑、吴起并称。
由此可见,在先秦文献中提到的孙子应是指孙膑,而非孙武。“孙吴”并称中的“孙”应是指孙膑。说“孙吴”中的孙指的是孙膑。
膑刑,古代削去膝盖骨的酷刑。古代肉刑之一,即剔去膝盖骨的刑罚。司马迁<<报任安书>>;孙子膑脚。(脚,胫也。——《说文》。胫,小腿 )
膑罚之属五百。——《汉书·刑罚志》
周改膑作刖。——《周礼·司刑》注
放膑者,脱去人之膑也。——《书·刑德》
又如:膑辟(古代断足的酷刑);膑脚(砍去膝盖骨及以下的酷刑);膑罚(剔去膝盖骨的酷刑)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汉族,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春秋时期齐国乐安[1][2](今山东省广饶县)人,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所著《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记载记载孙武的史料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武与孙武孙孙膑、吴起合列一传,记载如下。
孙子故里——山东广饶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於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闾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於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古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於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於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於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大事记
孙武
一岁:据《史记》和《新唐书》所记,孙武系陈国公子孙完后裔,生于乐安(今山东广饶境内,齐乐安广饶是齐国后花园,是齐桓公会盟诸侯的地方)。至公元前544年,孙武一周岁。
二岁: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齐景公五年,孙武在齐。子产执郑政,郑国大治。
三岁: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齐景公六年,孙武在齐。
四岁:公元前541年,周景王四年,齐景公七年,孙武在齐。晋赵武死,韩宣子执晋政。楚令尹围杀王自立,是为楚灵王。
五岁:公元前540年,周景王五年,齐景公八年,孙武在齐。春,晋侯使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春秋》,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六岁:公元前539年,周景王六年,齐景公九年,孙武在齐。> 齐之田氏放贷,大斗出,小斗进,“民归之如流水”。
七岁:公元前538年,周景王七年,齐景公十年,孙武在齐。楚会蔡,陈,郑,许,徐,滕,顿,胡,沈,小邾之君及宋世子佐,淮夷于申(今河南省南阳北)。楚灵王与陈,蔡等攻吴,破朱方(今江苏省江东),执杀齐庆封。
八岁:公元前537年,周景王八年,齐景公十一年,孙武在齐。鲁废中军,四分公室。楚联越攻吴,败于鹊岸(今安徽铜陵一带)。
九岁:公元前536年,周景王九年,齐景公十二年,孙武在齐。楚攻徐,吴人救之,楚令尹子荡攻吴,败于房钟(今安徽省蒙城西南)。
十岁: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齐景公十三年,孙武在齐。楚灵王六年,章华之宫落成,召鲁君往贺,鲁昭公不得已赴楚。卫襄公死,子灵公元立。
十一岁:公元前534年,周景王十一年,齐景公十四年,孙武在齐。楚灭陈。
十二岁:公元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齐景公十五年,孙武在齐。
十三岁: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齐景公十六年,孙武在齐。田,鲍二氏攻栾,栾施,高疆奔鲁。田桓子无宇对贫困孤寡者都发给粮食,其势益大。
十四岁:公元前531年,周景王十四年,齐景公十七年,孙武在齐。楚灵王十三年,诱杀蔡灵侯,灭蔡,以公子弃疾为蔡公。吴王馀祭死,弟馀眯立。
十五岁: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齐景公十八年,孙武在齐。楚灵王十一年,派兵围徐以威胁吴。
十六岁:公元前529年,周景王十六年,齐景公十九年,孙武在齐。楚公子弃疾(蔡公),公子比(子干),公子黑肱(子皙,三人均灵王之弟)率陈,蔡,不羹,许,叶之师入楚,灵王西归自杀,立子比为王。弃疾以灵王将至恐吓子比,子皙,二人自杀,弃疾即位,名熊居,是为楚平王。吴馀眯二年,来州来(今安徽省凤台)。
十七岁:公元前528年,周景王十七年,齐景公二十年,孙武在齐。楚平王初立,恐国人及诸侯叛之,乃施惠于民,结好邻国,息兵五年。
十八岁: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齐景公二十一年,孙武在齐。吴王馀眯死,子僚立。
十九岁: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齐景公二十二年,孙武蒙山求学。齐攻徐,至蒲遂(今江苏省睢宁西南)。
二十岁:公元前525年,周景王二十年,齐景公二十三年,孙武蒙山求学。吴王僚攻楚,战于长岸(今长江裕溪口一带),大败,失王船“余皇”,公子姬光(诸樊子)夜袭楚军,夺回“余皇”。
二十一岁:公元前524年,周景王二十一年,齐景公二十四年,孙武漫游天下,考察历史古战场。
二十二岁:公元前523年,周景王二十二年,齐景公二十五年,孙武漫游天下,考察历史古战场。少师费无极(忌)欲平王疏远太子建,请在城父(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北)筑城,使太子居之,以通北方。楚在州来筑城以拒吴。田书因伐莒功大,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
二十三岁: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齐景公二十六年,孙武在齐,博览群书,研究历代战争兵法理论,作著《兵法》的准备工作。费无极谮太子建将以方城之外为叛,楚平王召见,建奔宋,继又奔郑,为郑人所杀。楚杀伍子胥父兄及全家三百余口,伍子胥奔吴。
二十四岁:公元前521年,周景王二十四年,齐景公二十七年,孙武,是年与田淑贤成婚。
二十五岁:公元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齐景公二十八年,孙武在齐。周景王死。国人立长子猛。子朝猛争位。晋出兵助猛。猛旋死,谥悼公。立其弟訇,是为周敬王。
二十六岁: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齐景公二十九年,孙武在齐。吴王僚八年,攻州来。楚与顿,胡,沈,蔡,陈,许之兵往救,战于鸡父(今河南省固始东南,一说在安徽寿县西南),楚军大败。
二十七岁: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齐景公三十年,孙武在齐。楚平王十一年,以舟师与越人窥吴境,楚平王至图阳(今安徽省巢县南境)而还。吴蹑楚之后,灭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东北)。
二十八岁:公元前517年,周敬王三年,齐景公三十一年,孙武在齐。鲁昭公率师攻伐季孙氏,“三桓”联兵反抗昭公,昭公兵败奔齐。孔子因鲁乱带弟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
二十九岁: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齐景公三十二年,孙武在齐。楚平王死,子珍立,是为楚昭王。
三十岁: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齐景公三十三年,高昭子联合栾,鲍,田三家反晏婴,孙凭参与其中,恐遭败后株连,孙武奔吴,隐于穹窿中,著成《孙子兵法》十三篇。吴王僚十二年,攻楚围潜(今安徽省霍山东北)。楚左尹伯却宛等绝其后,吴军被困不能退。公子光利用时机,设宴请吴王僚赴会,遣专诸刺王僚。姬光继位,是为吴王阖庐(闾)。楚伯却宛等乘吴乱大败吴师,凯旋而还。费无极,鄢将师妒火中烧,设计杀伯却宛全家,伯却宛子伯喜奔吴。国人怨令尹囊瓦,囊瓦杀死费无极,鄢将师。
三十一岁:公元前514年,周敬王六年,吴王阖闾元年。阖闾举伍子胥为行人,伯喜为大夫。伍子胥奉阖庐之命,请孙武出山练兵斩姬。阖庐拜孙武为元帅兼军师,执掌吴之国政。
三十二岁:公元前513年,周敬王七年,吴王阖闾二年。孙子在吴。
三十三岁: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吴王阖闾三年。吴取分兵扰楚之策,讨吴叛臣,断楚翅翼,灭徐与钟吾。
三十四岁:公元前511年,周敬王九年,吴王阖闾四年。吴取三师以敝楚,多方以误楚之策,攻楚之夷,潜,六,楚军往救,吴军攻弦,楚军往救,吴军又退。楚人探知吴军确已返国,乃自回军。楚军一退,而吴之又一军复出,进攻养邑,楚人救援不及,吴遂攻克养邑,杀公子掩余与烛庸。
三十五岁: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吴王阖闾五年。楚联越伐吴,为吴军所败。阖闾使伍子胥增筑都城。
三十六岁:公元前509年,周敬王十一年,吴王阖闾六年。孙子在吴。
三十七岁:公元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吴王阖闾七年。吴为继续施行多方误敌之策,诱桐叛楚,投饵钓鱼,囊瓦上钩,率师攻吴,被吴军击败于豫章,吴遂取巢,获公子繁以归。自此役之后,楚国豫章山以东诸邑及附庸,属国全为吴所有。
三十八岁: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吴王阖闾八年。孙子在吴。楚囊瓦向蔡昭侯索裘及佩玉,又向唐成公索马,两君不肯,囊瓦无理扣留唐蔡二君。
三十九岁: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王阖闾九年。晋以周王室名义会十八国诸侯于召陵,谋攻楚。晋荀寅向蔡昭侯求赂,不得,伐楚夭折。囊瓦围蔡,吴往救,开始了吴破楚入郢之战。吴军至淮纳弃舟,越大别山,进攻楚囊瓦军于柏举(今湖北省麻城东),胜机攻入郢都。囊瓦奔郑;昭王逃入云梦泽中,被“盗”袭击,又奔随。楚申包胥求救于秦,哭秦庭七日,秦哀公乃许出兵。
四十岁: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吴王阖闾十年。秦救楚,败吴兵,阖闾弟夫概回吴自立,阖闾先回吴,夺回王位。吴军相继班师回国。楚昭王回郢。
四十一岁: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吴王阖闾十一年。吴攻楚,败其舟师,又败其陆师于繁阳(今河南省新蔡北)。
四十二岁: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吴王阖闾十二年。孙武见阖闾日益专横,生活糜烂,沉溺于酒色,不纳臣谏,遂以回国探亲为由,隐遁山林,从此史无所记。有人说他回到了齐国,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有人说他功成身隐,以尽天年而终,终年七十五岁,即公元前470年,终于吴国姑苏,即今江苏省苏州市所辖之吴县。如此等等,俱都传说而已,皆无史可考。
孙武的远祖其实既不姓孙,也不姓田,而是姓陈,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陈完的后代。
陈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领域包括今河南的东部及安徽的北部,国都在陈(今河南淮阳一带)。始封之君是周武王的女
婿胡满,他是舜的后代,父亲是周武王时负责执掌陶器制作的“陶正”(官名)。周王朝建立后,建立了数百个诸侯国,以屏卫周王室。姜子牙被周武王分封到齐地,建立齐国。胡满则被周武王分封到了陈。此后,胡满因封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即姓陈。
公元前707年,当陈国君位传至陈桓公时,陈国发生了内乱。陈桓公的弟弟杀了兄长陈桓公,篡夺了君位,自立为王,史称陈厉公。7年以后,陈桓公的儿子陈林又杀死了他的叔父陈厉公自立为陈庄公。庄公在位7年,死后由其弟弟接位为陈宣公。陈宣公立其长公子御寇为太子。公元前672年,陈宣公的宠妃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为讨好宠妃,陈宣公废嫡立庶,杀死了太子御寇,另立宠妃生的儿子为太子。公子陈完(字敬仲,生于公元前705年)是陈厉公的长公子,又是太子御寇生前的知己好友。他预感到大祸即将殃及自己,甚至有生命危险,于是决定逃离陈国。
离开陈国以后要投奔到什么地方,陈完早就有了打算。他目睹在争霸中原的角逐中,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和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锐意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广纳人才。于是,陈完毅然来到齐国。
陈完到达齐国后,齐桓公见他仪表堂堂,言谈不俗,颇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且陈完又是陈国公子,虞舜之后,于是齐桓公打算聘他为客卿,也就是当齐桓公非齐裔的高级幕僚。陈完谦逊地谢绝了。齐桓公就让他担任了管理百工(全国所有的手工制造业)的“工正”(官名)。
陈完在齐国,讲仁守义,办事得体,表现出很高的道德修养。有一次陈完在白天招待齐桓公饮酒,当喝到兴头时,天已经黑下来了。齐桓公说:“点上灯继续喝!”这时陈完很恭敬地站起来说:“臣只知道白天侍奉君主饮酒,不知道晚上陪饮,实在不敢奉命。”后人评价陈完这种做法时说:“用酒来完成礼仪,不能无限度地继续下去,就是义;陪君主饮酒完成礼仪后便不再使君主过量过度,这就是仁。”这件事是陈完讲仁守义的很好体现。
陈完在担任“工正”期间,不仅帮助齐国完成了“工盖天下”、“器盖天下”的争霸目标,还组织人编定了《考工记》一书。由于陈完出色的工作和绝佳的人品,齐桓公便赐给他一些田庄。陈完一则为了隐姓避难,二则为了表示对齐桓公赐封田庄的感激,三则当时陈、田二字的读音差不多,故以田为姓,改陈完为田完。田完后来娶齐大夫懿仲之女为妻,家世逐渐兴旺起来,富贵盈门,成为齐国的望族。田完死后,谥号敬仲。
田敬仲完之子名穉孟夷。田穉孟夷生湣孟庄。田湣孟庄生文子须无,事齐庄公。田文子须无生桓子无宇,亦事齐庄公。田无宇承田氏家族尚武遗风,以勇武著称,力大无比,受到齐庄公的宠爱和器重,官至大夫,并被封采于齐国的莒邑(孙武出生地)。田无宇有三个儿子:田开(武子)、田乞(厘子)和田(孙)书。田开没有官职,是平民布衣,其一生主要活动在柏寝台(今广饶在当时是齐国后花园),曾为齐景公登台而鼓琴,是齐国有名的“乐师”。田乞为齐国大夫,先事齐景公,后为齐悼公之相。其在政期间,向民众收取赋税时,故意用小斗;而在向民众放贷时,却故意用大斗,暗行德政于民,收取民心。从此,田氏深得民众爱戴,“归之如流水”,田氏家族日益强盛。田(孙)书即孙武的祖父,在景公朝官至大夫,后因景公赐姓孙氏,改姓名为孙书。田(孙)书的儿子孙凭,即孙武的父亲,字起宗,在景公朝中为卿。田无宇、田(孙)书、孙凭,祖孙三代同在朝中为官,且地位显赫,权倾一时。
孙膑大破庞涓致其自杀的战役是
马陵之战
孙氏老家族谱有联曰:“灉右立宗两千年家声未坠,古鄄宗支六十世祠庙犹存。”对先祖怀念之情,可见一斑,不愧为尊祖敬宗之楷模矣!
孙膑之后,子孙繁衍,世代昌盛,后裔遍布黄河上下,长江南北。至五代时,后唐李存勖据有太原,攻战曹、郓、濮三州,德、道二公被掠山西洪洞,仁、义二公南逃固始,金元之际,四十八世祖讳世信,为避战乱,复回鄄左古灉水之右,即今红船镇孙老家,隐名岳,建村“孙古路沟”。五世许,孙氏子孙鼎盛,徙居滕州、白埠、桓台、枣强、谷水、宁都、江苏丰沛二县、枣庄、河南民权、长台以及台湾等地甚多。
世信,又名岳,生四子,长祎、次褆、三伟、四健;祎生玉,玉生祉,祉生子三,长旻、次昊、三景。次子昊,字笃志,号天纯,生子开来,迁河南民权。三子景迁济宁州,又迁峄城曹马,曹马孙氏之后一支再迁徐州北贾汪。旻生亮、明;亮生孚、俊;孚生环、复义、普英、镯、整。环居老家,复义迁铁炉孙庄,普英迁堤里孙庄;镯生尊孔,孔生子二,长光武迁鲁王仓,次光车迁宋庄。亮次子俊迁孙花园,生子二,次子甫迁濮州北孙庄。旻次子明生振生,迁宋固屯,生三子,长宗勋,迁什集后孙砦,次宗功迁什集西孙庄,三宗德,迁什集前孙砦。
世信公次子褆生子琪,琪生礼,礼生四子,长子成迁滕州坊上村,次子兴迁滕州孙家楼。世信公三子伟,生子二,长璟,次琨。璟生子四,禧、祯、福、祥。禧生暤(嗣子),暤生三子,长铎,次镃,迁彭庄,三
,号成;次子祯生二子,长暤出嗣,次时生四子,倚、钰、镛、钟;长子琦生润,润生子二,长旻,后世培迁祝桥孙庄;次杲,后世迁曹洼五皮孙庄、潘渡西孙庄、孙庙、郭屯、西张楼、田庄。三子福生子二,长曙,次竣,竣迁孙杭,生子四,锭、锡、鑑、锐;曙生五子,铭、铨、键、钊、钦。钦生澧、淮;澧长子整,迁河北岸陆集,次子茂迁陈良孙庄。淮生忠,迁武安南孙庄。四子祥生昭,昭生镇、銊;镇号心银居隋官屯;銊生浴、沐;浴生普照,迁王沙湾,后世光迁解洼,沐生榜,迁胡集孙庄。琨生禄,禄生诗,诗生二子,长起居梳洗孙楼,次钏迁孙杭。 世信公四子健迁河南虞城,生鑫,鑫生淼,淼生森,居虞城孙家洼,生焱,后世鹏从河南虞城,孙家洼返迁鄄城郑营。
膑公之裔众多,漏记,外迁失考者不占少数,望我孙氏莫忘祖宗,寻根问祖,敬宗收族,乃我传统美德。为完成我族统一大业,莫谈辛苦,努力工作,众志成城。是为序。
膑公六十九世孙玉仓拜撰
二OO九年元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