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特点
(2011-02-05 19:18:10)
标签:
杂谈 |
关键词: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古典诗词元素;后现代元素;开拓价值
Abstract: Fang Wenshan, it is created to the intelligent, well-informed person that lyrics prevail in China. In his composing of lyrics, he is good at injecting lyrics of prevailing into image, artistic conception, meter in verse classical poesy element in lyrics, at the same time ,he makes use of transforming classical poesy tradition modernly with the modern artistic tactics after the montage etc, making the two graft perfectly, Chinese wind lyrics of creating out are permeated with strong classical romantic charm and modern breath.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dicuss Fang Wenshan’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about the traditional bearing and modern transfoming of the classcial poesy lyrics through his Chinese wind lyrics.
Key words: Fang Wenshan; Chinese wind lyrics; Element of classical poesy; And then modern element; Open up value
“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道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1]
这是《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的文字,描写的是林黛玉经过梨香院墙角上,听到贾府女孩在演习戏文“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时发出的感叹。
事实上,曹雪芹借这句话表达了他对通俗文化的一种基本看法。如果把它借用过来形容一些人对流行歌词的看法,也不十分错。当今流行歌词的创作,其中不乏优秀佳作。或记事抒情,或绘图状景,皆精致简洁,足以传神,成就与当代诗歌相媲美。而当今流行歌词的创作者之中,方文山无疑是其中翘楚。
方文山,中国流行歌词创作达人。目前为此,方文山创作了三十多首中国风歌词,以《娘子》、《东风破》、《菊花台》、《青花瓷》、《千里之外》为代表作。这些中国风歌词首首经典,首首风行。这奠定了方文山在当代中国词坛不可替代的地位。他被称为周杰伦的御用词人和周杰伦成功背后的男人。
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亦词亦诗,亦诗亦词,将唯美的古典情韵、浓郁的民族气息与现代潮流元素完美融合。这样既承传了古典诗词的意象、意境、形式和语言,又用后现代的创作技巧对其进行了完美转化,给人以特殊的审美享受。
歌词是一种与音乐紧密结合的文学样式。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抒情诗,是诗歌的变体。而从起源上看,诗歌与歌词是同源同流的。“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2]就形象地表明了诗与歌之间密切的血缘关系。宋词就是配合当时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即是明证。
现在我们从文学的眼光出发,以读诗的心态来读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解读它对古典诗词传统的承传与现代转化,研究它的艺术特点,也就具有了畅通古今、融汇古今的现实意义。
一 中国风——古典诗词的情韵
方文山非常热爱传统文化,他拥有一付“扎根千年的汉方”。如他所言:“一直一来我就是一个民族意识很重的人,长期关注跟民族、传统、文化相关联的议题。当我的这种意识跟音乐相结合起来时,就自然而然地孕育出中国风歌词。”[3]方文山创作的中国风歌词融入许多中国风元素,纵观历史文化,横览古典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神韵。这表现为对古典诗词的承传。
(一) 古朴唯美的意象
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得许多普通事物都携带上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它们是文学作品中的特定意象,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古典风尚与潮流元素巧妙的融合,是方文山歌词的重要特色。而古典化的意象,使得他的中国风歌词弥漫着浓郁的中国风气息。这表现在选取古典诗词中有特殊含义的事物作为意象上。如:
娘子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 你在那里
在小村外的溪边河口 默默等着我
一壶好酒 再来一碗热粥 配上几斤的牛肉
我说店小二 三两银够不够
景色入秋 漫天黄沙掠过 塞北的客栈人多
牧草有没有 我马儿有些瘦
世事看透 江湖上潮起潮落
什么恩怨过错 在多年以后
这事让人难过 心伤透
娘子她人在江南等我泪不休语沉默
娘子却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
在小村外的溪边河口 默默地等着我
家乡的爹娘 早已苍老了轮廓
娘子我欠你太多
天涯尽头 满脸风霜落寞
近乡情怯的我相思寄红豆 相思寄红豆,
无能为力地在人海中漂泊 心伤透
娘子她人在江南等我 泪不休 语沉默
这首《娘子》塑造了一个静静守望心上人的古代女子。歌词的第一句就使用了古典诗词中的常用意象——“杨柳”来暗示离别,真正地将古典的浪漫情怀融入现代歌词写作,在唯美的画面中流露出游子的情怀。
在古典诗词中,杨柳是渲染离愁别绪的文化载体。《三辅黄图》中的“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就证明了古人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杨柳的意象带有离别和留恋的意味。如“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创作,刻意引入古典诗词中许多被定格为某一古典韵味的意象,使歌词具有一种传统韵味和古典气质。创作《青花瓷》时,他煞费苦心地酝酿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原因就在于“烟雨”一词具有独特的意境。因为烟雨一词常常冠于江南之前,容易让人联想到缠绵悱恻和凄美委婉的江南美景。况且烟雨一词经常被古代诗人和现代词作者引入,所以成为了一个特定的意象。如欧阳修的诗句“烟雨濛濛如画,轻风吹旋收”,琼瑶的歌词“多少楼台烟雨中”等。
此外,方文山的《东风破》中“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一句引入了“琵琶”这个意象,《菊花台》中“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和《双刀》中“正上方的月亮,那颜色中国黄”引入了“月亮”这个意象,都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强了歌词的韵味和古典美。
(二) 离形得似的意境
中国文艺理论中,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离形得似”一词来自司空图。他在《诗品》中探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时,提出了离形得似这一艺术创作方法。所谓离形,即不受形的束缚,不拘泥于形似;得似,即要传神,得神似而非形似。离形得似,通俗地说就是重在传神,这是对诗歌意境来说的。在这里我们用它来形容方文山歌词对古典诗词神韵的提取。
古典诗词和当代歌词中,爱情都是一个百唱不厌的话题。古典诗词中爱情总是流露着细腻的柔情和浓浓的感伤,意境也是空灵唯美的。方文山也写爱情,但他的爱情歌词却不像其他歌词的一样肤浅庸俗。他笔下的爱情,恰如一首古典的婉约词,情景交融,意境优美,深得古典诗词的神韵。如《千里之外》:
一身疏理白 透明着尘埃 你无暇的爱
你从雨中来 诗化了悲哀 我淋湿现在
芙蓉水面采 船行影犹在 你却不回来
被岁月覆盖 你说的花开 过去成空白
梦醒来 是谁在窗台 把结局打开
那薄如蝉翼的未来 经不起谁来拆
我送你离开 千里之外 你无声黑白
沉默年代 或许不该 太遥远的相爱
我送你离开 天涯之外 你是否还在
琴声何在 生死难猜 用一生 去等待
这首歌词中,“无声”和“诗化”这两个词的运用,为烘托意境起到了重要作用。黑白的基调已经让读者感叹,而无声在无限沉默中更显悲凉,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着相似的意境。诗化一词,无形中勾勒出雨中来的虚幻,让淋湿现在更显得凄决动人。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大量采用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并且使这些意象有很强的流动感。他善于使用冷色调烘托意境,创造了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蕴。
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给人的感觉就像一幅国画一样,古色古香,达到了“味文山之词,词中有画”的艺术效果,最典型的代表作是《青花瓷》。这首词整体上句式整饬严谨,节律优美统一,基本上押韵,再加上作者引入了“烟雨”、“牡丹”、“檀香”、“宣纸”、“仕女图”、“江南小镇”、“隶书”、“炊烟”、“月色”等古典意象,使这首歌词意境优美,具有诗的美感。
(三) 化用经典语句
唐宋时期,诗词领域就已经存在截取前人成句,或化用前人成句的词学风尚。古人还有“夺胎换骨”之说,这也是一种创作方法。所谓夺胎换骨,就是用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创作材料。
这种夺胎换骨的写作手法,在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创作中,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运用。如《娘子》中的“塞北的客栈人多,牧草有没有,我马儿有些瘦”,“瘦马”的意象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进行了巧妙的夺胎换骨;《发如雪》中的“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化用了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著名诗句“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化用了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和苏轼《少年游》中的“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用“邀明月”这一意象渲染了凄美的意境。《青花瓷》中的“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则很有柳永的“念去去,千里烟波”(《雨霖铃》)的意境。方文山对前人成句的引用和改造无疑是成功的,在艺术上为其作品增色不少,收到了强烈的表达效果。
方文山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他擅长用几个字营造一个画面或一个意境。这正符合中国古典诗学所谓的蕴藉,如《东风破》里的“酒暖回忆思念瘦”。这里用“瘦”字来形容思念,新而妥,奇而确,精准传神,韵味悠长。其实瘦字一直是中国古代诗人和词人都常用的字眼,李清照就喜欢用瘦字入词。她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酒”(《凤凰台上忆吹箫》)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向来为人称道。此外,陆游有“春如旧,人空瘦”,秦观有“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等等。方文山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又有所发展,他用一瘦字来形容思念,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面对当今浮躁的快餐文化,古典浪漫主义的气息一直都是流行歌坛一股清新的风。这种从古典诗词中采撷精华、融会古今的创作方式,不仅拓展了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表现空间,而且深化了文化底蕴。这使得欣赏者在时尚动感的R&B音乐形式和充满着西方音乐元素的曲调之外,感受到歌词内在的古典优雅的韵致。
(四) 诗化的韵律
方文山自诩为民族主义者。他对中国的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他在《做有质感的民族》中写到:“一个民族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才会塑造出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美学观”[4]。因此,他的中国风歌词取材于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回忆。他还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养料,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命名为“素颜韵脚诗”。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同,也是对古典诗词传统的传承。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这首歌词的画面温馨而久远,语言清新而飘逸,加上“i”韵与“ang”韵的交替反复,读来古韵缭绕、朗朗上口,既有独特的内涵与韵味,又易于传唱。这就是方文山歌词之所以能够雅俗共赏的原因之一。
歌词将有声语言与音乐曲调相结合构成了歌曲,因此歌词应当明快、响亮、朗朗上口,这才具备丰富的音乐性。歌词要求音乐性强,就韵律和谐来说,押韵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而押韵,则是古典诗词讲求韵律美、节奏美和音乐美的传统。在这一点上,方文山承传了古典诗词的传统,他做到了每首词都押韵。“在这个英语文化大规模入侵的华人世界,许多小孩忘却了汉语之美,而方文山浓烈的文字恰恰震撼了这个平庸时代的人们”[5]这就是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一个重要开拓价值。
二 流行风——现代潮流的元素
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致力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但他的词并不使人感觉古板和陈旧。相反,他的中国风歌词在中国歌坛刮起了一股流行风,无论是古典怀旧的人还是前卫时尚的人,都能够从中找到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归依。这正是方文山歌词的独到之处,即对古典诗词传统的现代转化。
(一) 题材多元化
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创作除涉及爱情之外,还涉及战争、尚武、侠义、羁旅行愁等多方面内容。
我国古典诗词内容很广泛。爱情自不必说,战争、尚武、侠义、羁旅行愁都是常见的表达内容,优秀作品比比皆是。杜甫的《兵车行》和辛弃疾的《破阵子》都是脍炙人口的反映战争的佳作;李白的《侠客行》和《扶风豪士歌》都是以反映侠义和尚武精神为主要创作目的;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和柳永的《雨霖铃》等诗词则是反映羁旅行愁的传世之作。
然而流行音乐自产生以来,就很难摆脱表现爱情的窠臼,从邓丽君到张学友,从王菲到王力宏,他们的歌曲里面鲜有不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吻别》、《红豆》、《花田错》,信手拈来,不可胜数。或执着、或伤感、或迷惘、或痛恨。这些歌曲明白直露,浅薄寡味,大有齐梁宫体诗的余风。但这些歌曲风行两岸三地,一唱就是几十年,靡靡之音左右着整个流行乐坛。正当人们腻味其中不能自省的时候,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伴随着周杰伦的曲风,一夜之间革新了整个以爱情为主的流行音乐歌词创作。
方文山的每一首中国风歌词都有特定的内容。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意之所想,皆可入词。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刻意地营造了一种虚幻的意境。远古的战场,消失的古文明,阴深的传说,都可以成为他笔下的议题。老上海、本草纲目、霸王别姬、双截棍、青花瓷等题材在他的笔下都有着鲜活生动的表达。如《乱舞春秋》以三国历史为题材,以全新的视角评价乱世枭雄;《止战之殇》讲述战争带给孩子们的伤害,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嘻游记》讲述的是奇诡荒诞的故事,给人新、奇之感;《娘子》表达的是羁旅行愁和游子情怀;《龙拳》、《双节棍》、《双刀》表达了尚武精神;《本草纲目》则表达的了对中华民族古文明发自肺腑的骄傲。在方文山的笔下,永远看不到单调和重复,他正“透过镜头重新剪接历史给人的想象”。
同样是以爱情为题材,方文山的构思和视角也完全地颠覆了人们的想象,深深刻上了方文山的烙印。方文山对现代年轻人情感的把握有着独到的眼光。从某种意义上说,方文山把流行音乐从靡靡之音带回了古典与历史的融合,怀旧和真挚的相融。如《上海一九四三》讲述老上海的唯美爱情,仿佛一张温馨的老照片。用现代的语言讲述古老的爱情,并使古老的爱情重新焕发生机,这是方文山歌词带给流行音乐的巨大震撼。
(二) 电影画面感
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创作糅合了现代电影艺术。电影是一种剪接的艺术,他说:“我要求我的歌词一定要有天马行空的画面感,历史感,就像一部电影,画面跳跃,节奏紧奏,这是我的风格。”[6]实际上,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真正达到了他所说的这种效果。如《上海一九四三》:
泛黄的春联还残留在墙上
依稀可见几个字岁岁平安
在我没回去国的老家米缸
爷爷用楷书写一个满
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
夕阳斜斜映在斑驳的砖墙
铺着榉木板的屋内还弥漫
姥姥当年酿的豆瓣酱
我对着黑白照片开始想象
爸和妈当年的模样
说着一口吴侬软语的姑娘 缓缓走过外滩
消失的旧时光 一九四三
在会议的路上 时间变好慢
老街坊 小弄堂 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
消失的旧时光 一九四三
回头看的片段 有一些风霜
老唱盘 旧皮箱 装满了明信片的铁盒里藏着一片玫瑰花瓣
这首歌词最能代表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一个极为显著的风格——电影感画面感。歌词描写一个回到老家、追忆过去的情节,然而方文山并没有直接交待。他首先是给读者展示了一组画面:泛黄的春联、写着“满”字的米缸、雕花的门窗、斑驳的砖墙,然后突然跳出了一个“我”的存在,通过“我对着黑白照片开始想像”把读者拉入广阔的回忆世界里面去。读这首歌词,竟如同跟着一架摄像机亲自走过了这段路一样。
方文山擅于借用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手段,使歌词摆脱了一直以情绪为主的单调的写法。这让人有一种立体的震撼,让人惊讶文字原来也可以这样剪接。在他的《娘子》、《东风破》、《双刀》等中国风歌词中,读者也能找到同样的感觉。他自己也表示这完全得意于电影:“电影是剪接的艺术,比如说今天有个人被杀了,一般人会直接写出来,而我就会运用电影的特写镜头来写:‘月黑风高,一张不坏好意的脸,一把刀,一个黑影跳过墙,一滩血’。我的歌词不那么平铺直叙,一句句地连结不是那么理所当然,我们可以跳接,就像‘家乡的爹娘,早已苍了轮廓,娘子我欠你太多’没有必然性的联系,却有一种气氛在里面。”[7]
方文山利用画面进行叙事,通过剪辑和重组画面打破时空界限,在时空的跳跃中扩大了表现生活的容量,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 叙述口语化
方文山在中国风歌词创作中,擅于将古代辞藻与现代口语结合起来,既做出了不太突兀的搭配,又遵循了流行歌曲歌词要求口语化的原则。因此他的中国风歌词做到了古风雅致与现代气息的完美嫁接,“不足百字却创造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如《东风破》:
一盏离愁 孤单伫立在窗口
这是一首具有古典韵味的歌词,无论是取材还是题目,都能让读者找到古典诗词的浪漫感觉。但是这首词并不会让读者沉溺于陈旧的过去而找不到现在的自己。相反,它让读者能够找到现在的气息,仿佛词中的主人公就是自己。这就是方文山语言的魅力。
(四) 张扬的个性
这首歌词通过都市流行语“哼哼哈兮”的叙述,表达了强烈的个性意识。方文山充分探究了年轻一代的心态,领悟了他们究竟需要什么。但他提倡的个性主义并不是胡作非为、任意随行。他倡导的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个性主义。坚持自我,愉快成长,这是他对广大青少年歌迷的期望。
古典风尚与潮流元素巧妙的融合,是方文山歌词的重要特色。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亦词亦诗,亦诗亦词,将唯美的古典情韵、浓郁的民族气息与现代潮流元素完美融合。他擅于将意象、意境和韵律等古典诗词元素注入流行歌词,同时用蒙太奇等后现代艺术手法对古典诗词传统进行了现代转化,使二者完美嫁接,创作出的中国风歌词洋溢着浓厚古典神韵与现代气息。对于当今歌坛,他的中国风歌词具有不可替代的开拓价值。正如方文山自己所说的,“我的词将会成为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
然而这是一个快餐文化时代,单纯的文字表达已经不能刺激当代人的视听追求,人们潜意识里追求各种各样的新奇文化。落拓文人方文山正好搭上周杰伦这座时尚文化的豪华快巴,一鸣惊人。但是,仍有一些阳春白雪的读者尚且不愿接受这些快餐文化。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和周杰伦的曲风联系到一起,自然就被定义为通俗无聊的文字游戏。对于这些争议,方文山自己大约是不以为然的。然而对整个华语音乐文学,却是一个不得不引人发省的悲哀。因为平心而论,他的中国风歌词的成就不低于任何一位当代词人。绝大多数的读者,仍旧是如林黛玉所言“只知道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参考文献:
[1]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长沙:岳麓书社,2006.
[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化尚书·舜典[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4]方文山.做有质感的民族[J].兰州:读者原创版,2008(2).
[5]魏松根.《千里之外》的悲剧意蕴[J].词刊,2007(5).
[6]今娱乐·聚焦.[N].郑州:东方今报,2005-B-03.
[7]曾小敏.方文山与周杰伦 .新浪,读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