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朔读《金刚经》

(2011-02-09 20:15:56)
标签:

王朔

安远路

《金刚经》

宋体

《六祖坛经》

杂谈

分类: 追求真理及大爱的人

王朔:《金刚经》说的就是世上从来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奴隶们起来,要解放全靠自己。所有跪在老师面前的人全是奴隶,跪在谁面前都是奴隶,跪在鲁迅面前也是,跪在耶稣面前也是。佛就是觉悟。所谓知识就是你在多大跨度看问题,你站在人的立场看,就是人这点破事。你换个视野看,你看到结局了,谁都难以避免结局,大家都要回归物质,无非就是明白这个。人类才几千年文字史,你们把什么都刻在石头上,别自欺欺人了。放下人类智慧生物那点事,一切昭然若揭。释迦牟尼在2600年前就讲众生平等,多牛啊。人家是王子啊,为什么讲众生平等?一切全是从宇宙大爆炸那开始的,沿途携带大量的信息,他打开了这些信息,他明白人是从哪儿来的,他全看见了。  
    
  三联生活周刊:这不是高中物理啊,你还看什么书了?  
    
  王朔:我告诉你,我的思想武器就是这几本书:《时间简史》、《金刚经》、《六祖坛经》、《杜尚访谈录》,还有一本《一颗原子的时空之旅》,是美国天文学家写的,他讲的是宇宙史。  
    
  三联生活周刊:费这么大劲懂这个事?  
    
  王朔:就跟你懂似的,你懂吗?有好多问题呢,比如人死了以后,还有没有意识;比如灵魂,到底是宇宙只有一个灵魂还是一人一个灵魂。其实灵魂就是携带信息的原子,我当然认为就一个,因为大家都是从一个点来的。人死了以后携带信息的原子在空气中变成别的样了,你还能见到你们家人,但是你没有人间信息了,人间的信息在你150亿年历史里太短了。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我有这个需要,这些东西相当于一个答案。  
    
  三联生活周刊:这只是你找到的答案?人不一定都要找到这样的答案才能生活。
  
    
  王朔:这是叫了生死。女人可以不管这个,女人保留的自然本性比男人多,男人太社会性了,自然性使女人保持了心理健康,保持了你们好多人生的正确。人的本性就是一个宇宙意识,形成人格之前就有了,当你人格消失的时候还存在,像我这样贪生怕死的人,懂了这个确实去了很多贪欲。我觉得最高的道德是自然的,你看所有的野兽,它们吃饱了就不再抓猎物了,食物在旁边都不吃。上帝啊,真主啊,都讲人是从哪来往哪去,佛教里叫涅,都是一码事,他们谁跟谁都没有冲突,所有人的冲突全是人造成的,人互相打实在无聊,输赢就一口气,也没输什么,大家都是打糊涂仗。其实都不必互相掐了,大家把话凑起来凑明白了,明白不了也都奔着明白去。但谁也别欺负谁。  

                

              《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典  
  
    问:据悉,作家王朔的新书《我的千岁寒》有很多内容取材于历史典故,其中一篇用北京话解读《金刚经》的文章最为引人关注。有消息说,王朔读《金刚经》时曾经读到崩溃。想知道,《金刚经》真的这么难懂吗?《金刚经》到底是怎样一部经典?(上海安远路严真如) 

  王雷泉(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答:《金刚经》是大乘佛教最主要的经典。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般若是梵文音译,意为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绝对完全的大智慧金刚,喻指般若如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除世间一切烦恼与偏见。波罗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达解脱的彼岸。经题的意义,指以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超越生死而达到永恒安乐的归宿。  

  《金刚经》全文没有出现一个字,但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经文开始,由号称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当众生立定志向要达到无上圆满的佛陀觉智时,应该将发心的目标定在哪里?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心不能安住,应该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灵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如何在走向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对各种错误认识和患得患失心理进行克服?《金刚经》就是围绕佛陀对此问题的解答而展开的。  

  1、全经纲领: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众生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2、观照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3、实践宗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该经文字艰涩、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作注讲解,流传最为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坛经》。以此观之,王朔读到崩溃,不足为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