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声音与声画关系
(2011-02-12 12:47:31)
标签:
杂谈 |
分类: 学习一瞥 |
一、默片时代
电影诞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只有画面没有声音的“哑巴”,电影为纯视觉艺术。
无声电影多采用单画面的字幕来表现重要对白和音效 。
有些院线在电影放映时,会在现场由音乐家根据剧情发展进行即兴伴奏。
二、有声电影的诞生
1927年,华纳推出了由当时著名歌手阿尔·乔森主演的《爵士歌王》——这部电影被看做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
有声电影诞生初期,一些默片艺术大师,如卓别林、金·维多、雷内·克莱尔、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对有声电影的出现产生过强烈的贬斥和抵触情绪。的确,早期有声电影在技术和艺术上的幼稚,曾对默片蒙太奇艺术的精妙产生过不良作用,但随着它在技术和艺术上不断发展、成熟,以不可阻挡的势头成为电影发展的方向,许多默片大师也开始尝试有声电影的创作。
三、声音给电影带来的重要变化
1、电影反映现实的假定性更小了、更接近于生活。电影的现实,更具备了生活的逻辑
2、表现的局限性小了,可以直接反映生活中的声音世界,视觉因素得到解放
3、内在的运动更丰富了,电影增加率内在的情感运动——音乐,和理性思维的运动——语言
4、蒙太奇的作用改变了,电影不再依赖蒙太奇承担声音所要表达的内容
5、画面空间得到拓展,镜头的层次更丰富了
6、电影的节奏形成因素丰富了,并且复杂细腻化了
7、音乐摆脱了默片时期仅作为画面伴奏的从属地位,作为一个平等的因素参与到作品之中
8、“无声”成为电影的一种表现手段
第二节声音的分类及功能
一、基本分类
影视中的声音,从声源可分为人声(语言)、音响、音乐三部分。
人声:即人物的语言,这是影视作品反映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
音乐:影视作品中经过加工的、要通过演奏演唱才能形成的声音
音响:指影视作品中除了人声、音乐之外,在影视时空关系中出现的自然界和人造环境中所有声音的统称。
二、人声
(一)对白
(二)独白
(三)旁白
(四)解说词
其中独白、旁白和解说词是画外音(画外叙述声)的主要形式
(一)、对白
即影视人物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
主要作用:
1,交代剧情
2,塑造人物形象
3,传达潜台词的丰富内涵
(二)、独白
指剧中人物在画面中内心活动所进行的自我表述,也称“内心独白”
独白与文字在表达上有着某种程度的共通之处
(三)、旁白
是叙述人跳出叙事情境对故事的评价,在情感色彩上更为客观,以叙述情节、交代故事信息为主要功能。
分为角色和非角色两种
角色类:《阳光灿烂的日子》《我的父亲母亲》
非角色类:《天使爱美丽》《阿甘正传》
(四)、解说词
通常出现在非叙事作品(如纪录片、专题片)中。作用在于解释画面里没有的信息,给画面定性和明确的主题方向。
要求简洁、客观,信息明确。
三、音响
比如动作音响、自然音响、背景音响、机械音响、特殊音响等
从艺术创作来源可以分为
四、音乐
按出现方式分为:有声源音乐、无声源音乐
音乐的功能:
第三节声画关系
一、声画同步
也称“声画合一”,指影视中的声音与画面严格匹配,使发音的人或物体(包括配音)在银幕上与所发声音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的关系,使画面中视像的发声动作与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
声画同步是最常见,也最为观众接受的声画关系,它的作用,主要在于加强画面的真实感,提高视觉形像的感染力。
二、声画分立(声画分离)
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匹配、不相吻合、不同步、互相剥离,即声音和发声体不在同一画面内。
声画分立的运用使电影突破了舞台剧的限制,为电影艺术再现生活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声画分立的形式,可以有效地发挥声音主观化作用,还能借此衔接画面、转换时空。它可以以同一种持续进行的声音为纽带,把一系列表现不同场景、不同内容的画面组接起来,构成自成首尾的蒙太奇段落。声画分立的直接结果,是突出了声音的作用,使它从依附于形像的从属地位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元素。声画分立以分离的形式,加强了声音同画面形像的内在联系,使之更加富于感染力,从而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段
三、声画对位
是指镜头画面与声音对列,它们按照各自的规律彼此表达不同的内容,又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起来,造成单是画面或单是声音所不能完成的整体效果。
声画对列的结构形式是声音和画面组合关系的一种升华飞跃。它使声音和画面不再互为依附,重复表现同一事物,而能各自发挥作用,大大扩大了电视传播的容量,打破了画面的时空局限。声画对位重印互补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
声画对位与声画分立的区别在于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前者是内容上的对比,后者是形式上的差别。声画对位的结果会产生某种声画原来各自并不具备的新寓意,通过观众的联想达到对比、象征、比喻等效果,给观众以独特的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