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渐入“听秋”佳期,“鸣虫”读物拾零

(2018-08-23 00:43:10)
标签:

听秋上海

鸣虫文化

野趣上海

上海科普

上海自然教育

分类: 生态文学/工具书
上海渐入“听秋”佳期,“鸣虫”读物拾零
  ——交配中的斑翅草螽 (姜龙,2018.8.22摄于浦东.后滩公园)
上海渐入“听秋”佳期,“鸣虫”读物拾零
  ——纺织娘的成虫和若虫 (姜龙,2018.8.1摄于青浦.朱家角南大港河滨绿地)
上海渐入“听秋”佳期,“鸣虫”读物拾零
  ——正在振翅高歌的云斑金蟋雄虫 (姜龙,2017.9.13摄于宝山.红林路绿地
上海渐入“听秋”佳期,“鸣虫”读物拾零
  ——日本条螽雌虫 (姜龙,2018.8.21摄于奉贤.乐田家庭农场)
上海渐入“听秋”佳期,“鸣虫”读物拾零
  ——双带拟蛉蟋雄虫 (姜龙,2018.8.15摄于浦东.世纪公园芳花园)
上海渐入“听秋”佳期,“鸣虫”读物拾零
  ——蒙古寒蝉 (姜龙,2018.8.13摄于浦东.碧云体育公园)

【引子】

    又闻小黄蛉
    (2012.08.31《中国科学报》乔馥娟)
上海渐入“听秋”佳期,“鸣虫”读物拾零

  立秋刚过没几天,黄昏时分,携一册刚在上海科技馆买到的《都市的天籁》走向停车场,不经意间,满耳朵都已是秋虫的鸣声。
  循着虫声,漫步到停车场边的小水塘旁。茂密的芦苇、野茭白和不知名的野草长满的水边,油葫芦和草螽在这里欢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天的困乏顷刻间遁到了脑后。凝神细听,“唧唧唧唧唧唧”,一阵阵密织如雨、清幽悦耳的鸣声,断断续续从远处的草丛中飘来。我心里一动:难道真的是久违了的小黄蛉?
  小时候在乡间长大,听惯了夏秋不绝于耳的虫鸣,也听惯了晨昏水边小黄蛉的琴声。今天的都市客,或许相当多的人都有这份共同的成长记忆。我们带着那份幼时沉淀到心底的宁静祥和远走他乡,走进都市,走进钢筋水泥丛林,记忆中的虫鸣就成了故土之音。即使你年少时生活在城市,从北京的胡同到上海的弄堂,从打理粗放的小院、公园,到斑驳的墙根和荒草丛生的路边,也曾有虫鸣伴你长大。难怪叶圣陶先生会在《没有秋虫的地方》中写道:“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
  虫鸣为何竟成了我们的记忆?叶圣陶先生在写下此文的1923年还是不足30岁的热血青年,甫任商务印书馆编辑,正在整理出版自己的童话集《稻草人》,是什么样的环境和心境,让他发出“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的无奈?他在文末给出的答案“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象征的意义显然大于现实。我料想,先生生活中并非没有绿草和秋虫,他只是在借没有秋虫的那一隅那一刻,抒发对沉寂现实的不甘与激情燃烧的生活向往罢了。
  但对于我们,今天的都市人,虫鸣确曾成为记忆,而消逝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上海,在江南水乡,喜欢逐水而居的小黄蛉,本是原住“虫民”。只要有河浜、水塘,就能在水边听到它们的鸣声。很多玩虫的“虫民”,则喜欢把养在虫盒中的小黄蛉随身带着。从怀中传出的那一阵阵清脆细密的鸣声,宛如冬春的暖阳和夏秋的涓涓细流,浸润着人们的心田。但在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铺天盖地的钢筋水泥、整齐划一管理完善的人工景观,让鸣虫们丧失了生存的空间,也让我们失去了天籁般的鸣声。即使是在乡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也把很多鸣虫赶出了家园。在“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快速发展时代,不知从何时起,野生状态下的小黄蛉,就在整个上海绝迹了。
  鸣虫是直翅目昆虫中一个庞杂的大家族,它们依靠翅膀上的音锉和刮器相互摩擦而发声,说它们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一点也不为过。小黄蛉虫体只及米粒般大小,但就这么个小不点儿,不但鸣声优美动听,还精力充沛特别喜欢鸣叫,晨昏时刻更是叫得欢快,而且从早春到初冬,只要是个温暖的日子,就会禁不住振翅高歌,让人不得不惊叹造物的神奇。鸣虫仅雄虫鸣叫,鸣声最主要的功能,是求偶的情歌。小黄蛉这么喜欢鸣叫,除了求偶,当然不能排除大多数时刻它是在自得其乐。这鸣声既愉悦了自己,又愉悦了雌虫,更难得的是,大多数鸣虫的鸣声还能让不是它同类的我们,感受到那么怡人的愉悦,引发我们那么缠绵的愁思。“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虫儿的情歌也成了人类的情歌。“以鸟鸣春,以虫鸣秋”,自《诗经》以来,无数的诗词画作以鸣虫及其鸣声为素材,赏虫文化深深根植在了我们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之中。
  可喜的是,听说近年来小黄蛉正在回归上海。它最早是在2003年的江湾废弃地现声,如今那里已经成为江湾生态湿地。随后,小黄蛉不断地在浦东、青浦、松江、崇明等地,甚至热闹的世纪公园旁的水浜中被重新发现。小黄蛉的回归,显然意味着一大批鸣虫以及其他野生动植物的回归,也意味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回归,说明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重新有了鸣虫的栖息生境,对我们而言无疑也变得越来越宜居。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天人合一”、“诗意栖居”的民族,从历代名士的风花雪月、梅兰竹菊,到今天的生态城市、生态旅游,都体现着人类亲近自然的天性。优美的虫鸣,则被人们形容为“听得见的宁静”、“月光的声音”、“露珠在歌唱”。
  美国作家、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在自己的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t Child in the Woods)中,提出了“自然缺失症”这个术语,揭示了电子产品时代儿童与自然之间令人惊异的断裂,并将现时父母们忧心不已的儿童肥胖、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等现象,与自然缺失症关联到一起。没有鸣虫和野趣的记忆,品味不到真正的宁静、月光和露珠歌声的童年,只有网络、游戏、iPad而没有野趣体验的童年,会不会缺了很多东西?

【相关书目】

  一本非鸣虫主题的庭院动物观察记录:《虫子旁——朱赢椿观虫日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作者:朱赢椿

  《都市的天籁》(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作者:刘漫萍、白玲,科学顾问:金杏宝。

  《鸣虫音乐国》(简体字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10月出版),作者:许育衔。
  《野外鸣虫图鉴》(文化发展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原著作者:(日)濑长刚,翻译:金弘渊,审校:三蝶纪。
  《中华鸣虫谱(中国蟋蟀学.鸣虫卷)》(北京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作者:吴继传。

  《中国鸣虫》(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作者:孟昭连。
  《中国斗蟋与鸣虫》(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编著:夏美峰。
  《鸣虫的喂养》(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主编:赵洪明、崔岩。

【图书简介】

上海渐入“听秋”佳期,“鸣虫”读物拾零
  ——《虫子旁——朱赢椿观虫日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作者:朱赢椿

    《虫子旁——朱赢椿观虫日志》作者简介
  朱赢椿: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艺术总监,南京书衣坊工作室设计总监。他设计或策划的图书曾多次获得国内外设计大奖,并数次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称号。其中《不裁》被评为2007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蚁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德国委员会评为2008年度"最美图书特别奖"。近年来,他开始自己创作并设计作品。《设计诗》因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设计风格风靡网络。概念作品《空度》获得2013年"中国最美的书"称号。《虫子旁》是朱赢椿的首部图文作品,本书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展现一个被我们所忽略的虫子世界。

    《虫子旁——朱赢椿观虫日志》目录
来到虫子旁… …
阳光下的新生
早春的蚂蚁
本子上的小蜘蛛
初入世间的尺蠖
为尺蠖寻求庇护
小蚁被枯枝砸伤了腰
会移动的白色小花
虫子们的日光浴
换新装的斑衣蜡蝉
晨光里的较量
断翅的蝴蝶
花深处
螳臂前的椿象
天牛来访
抑郁的叶甲
洪水来袭
等待日出的小蜗牛
十字凹槽里的苍蝇
搁浅的花瓣船
烟管蜗牛的午觉
墙缝里的小爪子
千足亦无用
蜘蛛家的遮阳棚
昨夜的萤火
黎明前的蝉
固执的苍蝇
圆桌盛宴
孤胆小蚁
蠼螋与蚂蚁的逃亡
懒惰的刺娥, 要面子的鼻涕虫
月光下的蜗牛
翻来翻去的西瓜虫
汪洋中的小蚁
骑金龟子的蜗牛
误入蛛网的天牛
水洼边的灾难
找不到土壤的蚯蚓
窗外的邻居
蚁与蚁蛉
会织字的蜘蛛
被困石头岛上的蚂蚁
玉兰花开
一场冲突擦肩而过
自投蛛网的蚂蚁
蝉的涅槃
竹枝上的尺蠖
一只蜻蜓坠落在黄昏
跌落的宝石
独须的蛉蟋
脚印旁的营救
小蜥蜴的尾巴
夕阳下的白芷
美丽的灾难
失去自由的拉步甲
受伤的蜗牛母亲
蝼蛄与断尾
坦途上的尺蠖
黄昏, 它们为何而战
风中的爱情
放牧的蚂蚁
鼻涕虫的鼻涕
蚁的武斗
蚱蜢最后的日子
戴着脚镣的蚊子
求爱的西瓜虫
斑衣蜡蝉的红色警告
单身妈妈切叶蜂
锹甲的锹
千足虫的胯下之辱
毒攻
糊涂的蜘蛛, 无奈的尺蠖
断了一条腿的蝗虫
蚁巢门前
优雅的幽灵蛛
深秋的押解
秋风中的甲虫
蝉蜕小屋
和我一起过冬的蚊子
镜子上的食蚜蝇
风雪中的蜗牛
看虫

    《虫子旁——朱赢椿观虫日志》书摘:
    烟管蜗牛的午觉
  时间:2010.08.10
  地点:展厅北墙
  天气异常闷热,烟管蜗牛已经一个星期不吃不喝了。它需要夏眠,不下雨绝对不能出来,否则炽热的阳光会晒伤它柔嫩的身体。
  可这个夏眠注定质量不高,因为它睡在了别人的交通要道上。珀蝽走累了,趴在烟管蜗牛的身上休息,还用脚趾不停地挠它的气孔。
  绿背蜘蛛赶跑了珀蝽,试着想搬走烟管蜗牛的身体,但烟管蜗牛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墙上,绿背蜘蛛只好无奈地走开。
  温室希蛛,也看好了这块地方,它想在烟管蜗牛的身体和墙壁之间织网,可织出来的网太小,根本网不到什么。只好放弃此地,另找树枝。
  尺蠖爬到烟管蜗牛的身上,先丈量了一下,发现烟管蜗牛竟然和自己的身体一样长,于是就伏在它身上进入了梦乡。
  这个夏天真郁闷,烟管蜗牛不断地被骚扰, 没有睡过一天好觉。


上海渐入“听秋”佳期,“鸣虫”读物拾零
  ——《鸣虫音乐国》(台湾,繁体字版)(天下文化2003年3月出版),作者:许育衔。
上海渐入“听秋”佳期,“鸣虫”读物拾零
  ——《鸣虫音乐国》(简体字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10月出版),作者:许育衔。

    《鸣虫音乐国》作者简介
  许育衔,1968年生于台北,从小深受父亲影响,喜爱种植花木。屏东科技大学兽医系毕业,目前在自家的日东农场工作,除了推动生态旅游之外,也期望藉由”心有铃蟋“工作室的成立,可以进一步推广鸣虫的观察与饲养。著有《瓶罐蟋蟀》等书。

    《鸣虫音乐国》目录
  序:另类的接触
  LESSON 1 进入鸣虫音乐馆
听虫在唱歌
打开鸣虫音乐史
  LESSON 2 音乐家的演化身世
直翅目鸣虫的共同特征
鸣虫辨识大考验
蟋蟀、螽斯、蝗虫的快速识别法
浑然天成的弦乐
鸣虫的家
  LESSON 3 音乐家的生活史
不完全变态的生活史
产卯
冬季的告别演出
  LESSON 4 优秀音乐家名录
洞蟋真相
蝼蛄
黑脸油葫芦
南方油葫芦
黄脸油葫芦
双斑蟋
花生大蟋
迷卡斗蟋
尖角棺头蟋
石首棺头蟋
短翅灶蟋
姬蟋
日本松蛉蟋
亮褐异针蟋
斑翅灰针蟋
斑腿双针蟋
日本钟蟋
铁蟋
树蟋
奥蟋
优兰蟋
云斑金蟋
弯脉蟋
小黄蛉
双带金蛉蟋
墨蛉
长翅纺织娘
日本纺织娘
悦鸣草螽
黑膝草螽
似织蠡
日本条螽
竹草螽
  LESSON 5 网罗优秀音乐家
户外的发现与采集
观察与采集的装备
各种栖息地的捕捉技巧
  LESSON 6 打造吗虫音乐国
鸣虫的饲养
饲养环境的重要性
营造饲育环境
饲育环境的布置
环境造景范例及管理
饲养箱的保养及维持
食物的补给
遛虫
  参考文献



上海渐入“听秋”佳期,“鸣虫”读物拾零

  ——《野外鸣虫图鉴》(文化发展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原著作者:(日)濑长刚 著,翻译:金弘渊,审校:三蝶纪。
上海渐入“听秋”佳期,“鸣虫”读物拾零

   《野外鸣虫图鉴》作者简介 
  濑长刚,1952年出生于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农业园林系,现任京都造型艺术大学兼职讲师,日本直翅目昆虫学会会员。现居住在神奈川县横须贺,也为景观设计顾问,在观音崎自然历史博物馆担任义工。 
  译者:金弘渊,浙江大学农学学士,东京大学生命科学硕士,同专业博士课程在读。爱好观察昆虫。
  审校:严莹(笔名”三蝶纪“),华东师范大学动物学硕士,科普作者,著有《酷虫成长记》等。 

   《野外鸣虫图鉴》目录
  第1章 从春天到初夏的草地
  第2章 从夏天到秋天的草地
  第3章 从夏天到秋天的家的附近
  第4章 从夏天到秋天的森林
  第5章 越冬
  第6章 特殊的环境
  第7章 饲养鸣虫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上海渐入“听秋”佳期,“鸣虫”读物拾零
  ——《中华鸣虫谱(中国蟋蟀学.鸣虫卷)》(北京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作者:吴继传

    《中华鸣虫谱(中国蟋蟀学.鸣虫卷)》作者简介
  吴继传,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教授、研究生博士生导师,曾发表过多种科研著作与论文,获多项国家科研成果与专利。多年来一直在北京几所大学讲学讲课,并任中国昆虫学会、中国生物学会等多个学会的理事与会员。同时吴教授还是我国蟋蟀研究领域的学术权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在这方面的专著有:《中国斗蟀》、《中国宁津蟋蟀志》、《中国巨蟋油葫芦谱》、《中华鸣虫谱》等。此外还组织了“中国宁津蟋蟀节”。并任全国各地区蟋蟀轩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秋虫协会会长、山东宁阳蟋蟀研究院名誉院长及秋虫馆馆长。

    《中华鸣虫谱(中国蟋蟀学.鸣虫卷)》目录
  序
  第一章 中华鸣虫文化史
第一节 大自然最早的生命之音
第二节 源远流长的中华鸣虫史
  第二章 鸣虫的鸣声机理与听器
第一节 鸣虫鸣叫的原因
第二节 鸣虫的发声机制
第三节 鸣虫的听器
  第三章 中华鸣虫在昆虫学系统分类中的隶属位置
  第四章 中华鸣虫声鸣叫分类
第一节 天然秋季鸣虫及斗蟋的鸣叫
第二节 鸣虫在昆虫学中的不同行为声
第三节 冬季人工鸣虫的鸣叫
  第五章 蟋蟀类鸣虫
第一节 蛐蛐
第二节 老咪嘴
第三节 小老咪踊
第四节 大扁头蟋
第五节 小扁头蟋
第六节 青森扁头蟋
第七节 马铃
第八节 纺锤蟋
第九节 贝氏斗蟋
第十节 灶马蟋
第十一节 酱油蟋
第十二节 飞蝏
第十三节 磬铃
第十四节 红牡丹
  第六章 蟋蟀科鸣虫——油葫芦属
  第七章 树蟋类鸣虫
  第八章 铃虫类鸣虫
  第九章 螽斯类鸣虫
  第十章 蝉类鸣虫
  附:
蝼蛄
鸣虫百态图
中华鸣虫珍品彩图

上海渐入“听秋”佳期,“鸣虫”读物拾零
  ——《中国鸣虫》(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作者:孟昭连

    《中国鸣虫》目录
  鸣虫小史
《诗经》中的鸣虫
金笼蟋蟀与仙虫社
京师人嬉虫
鳌山蛩声
少年子弟好畜秋虫
清代的鸣虫生意
  鸣虫的生物学特征与习性
生活史
交配与交卵
孵化与蜕皮
洞穴
食性
趋性
昼夜规律
体色适应
鸣虫的鸣声
鸣虫为什么鸣叫
鸣虫的鸣叫原理
鸣虫的鸣声分析
鸣声的调理
  蟋蟀类鸣虫
蟋蟀释名
蟋蟀的身体构造
蟋蟀类鸣虫的品种
  螽斯类鸣虫
螽斯释名
螽斯类鸣虫的品种
  蝉类鸣虫
蝉释名
蝉的身体构造
蝉的一生
蝉的种类
  食用与药用价值
  鸣虫选养与捕捉
挑选
畜养
捕捉
装虫
  鸣虫的人工孵育
古代育虫法
现代育虫法
幼虫的饲养
  鸣虫虫具
虫具概述
……
葫芦虫具
  诗词中的鸣虫
  绘画中的鸣虫
  后记
  主要参考征引书目


上海渐入“听秋”佳期,“鸣虫”读物拾零
  ——《中国斗蟋与鸣虫》(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编著:夏美峰。

上海渐入“听秋”佳期,“鸣虫”读物拾零
  ——《鸣虫的喂养》(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主编:赵洪明、崔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