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野保加强野鸟资源监测,50种野鸟候选上海市市鸟

标签:
野生动物保护上海野保上海市市鸟评选上海林业野趣上海 |
分类: 上海野保简讯 |
【引子】
全国鸟种上海坐拥近三分之一,去年又新记录到六种
(2017.04.06 上观新闻 记者:陈玺撼)
仅去年,上海就新记录了6种鸟类,实现了鸟类新记录的丰收。
4月8日,上海第36届“爱鸟周”将拉开帷幕。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4月6日从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部门获悉,本世纪以来,光顾、青睐上海的鸟类越来越多,上海新记录的鸟类达到64种。仅去年,上海就新记录了6种鸟类,实现了鸟类新记录的丰收。
新记录中有不少“迷鸟”
去年,“打头阵”的是暗绿背鸬鹚。1月11日,上海野保站工作人员在横沙岛发现一只鸬鹚,经拍照后确认为暗绿背鸬鹚。
此前,暗绿背鸬鹚在上海还从未被记录过。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副站长袁晓表示,暗绿背鸬鹚是东亚特有鸟类,分布北起千岛群岛、萨哈林岛,沿俄罗斯远东沿岸一直到日本中部。我国辽宁、河北和山东的岛屿,均有暗绿背鸬鹚繁殖。暗绿背鸬鹚冬季南迁时,会经过我国沿海海域至我国东南部,不定期地在我国台湾和福建沿海等地越冬。
暗绿背鸬鹚是一种海洋性鸟类,在繁殖和停歇时均偏好峻峭岩崖,通常可在岩石性海岛沿岸礁石上观察到,仅在迁徙季节偶尔出现在内陆淡水水域。由于其以潜水方式捕鱼为生,故需要水质通透度较高的栖息地。“横沙岛应该不是暗绿背鸬鹚的‘菜’,可能是它误打误撞飞到了横沙岛,属于‘迷鸟’。”袁晓表示。
去年上海新记录的鸟类,不少都和暗绿背鸬鹚相似,是误打误撞闯到上海。比如,去年5月28日,有观鸟爱好者在南汇东滩观海公园发现一只华西柳莺;10月11日,有观鸟爱好者在南汇东滩拍摄到一只幼年的鸦嘴卷尾。
据专家介绍,华西柳莺自然分布于我国青海、甘肃、陕西南部、四川及云南北部海拔2700米到5000米的高山灌丛及多岩山谷,此次出现在上海,是误打误撞飞来的“迷鸟”。鸦嘴卷尾在我国自然分布于西南地区,在湖南和广东也有零星记录,这种鸟的数量不多,在原分布区也属于少见的“留鸟”,它们很少迁徙,属于相当顽固的“土著”。因此,出现在上海的这只幼年鸦嘴卷尾实属罕见,可能是繁殖后游荡到上海,也是一只“迷鸟”。
去年,上海还发现了此前从未记录过的中贼鸥、棕腹大仙鹟、蓝鹀。
上海的吸引力在增强
随着新的观察记录不断增加,截至去年年底,上海有记录的鸟类已达476种,接近全国鸟类种类数的三分之一,比1993年《上海鸟类资源及其生境》中记录的379种多出了97种,比1929年卫京生(E.
S. Wilkinson)相关著述中记录的116种多出了360种。
不过,袁晓表示,更多的鸟类被观察记录到,除了管理部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以外,主要得益于近百年来几代鸟类研究者的共同努力,特别是进入本世纪后,观鸟爱好者的人数大量增加,以及设备技术的提升,让以前从未被记录的鸟类更容易被观察记录到。据悉,上海目前的观鸟爱好者人数稳定在四五百人。
此外,日渐频繁的鸟类资源动态监测,和日益扩大的监测区域也让不少“潜伏”着的鸟类被监测到。目前,上海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部门对20处公园绿地和郊区林地内的鸟类至少每月监测一次,对14处沿海重要湿地区域的水鸟监测频率则达到一年16次。
未必适合一些鸟类栖息,但上海对一些鸟类,尤其是“旅鸟”和“冬候鸟”的吸引力在增强,也是事实。袁晓表示,上海所有有确切文献记载的鸟类中,南来北往的“旅鸟”和在上海越冬的“冬候鸟”占到65%左右,这是因为上海处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段,是鸟类沿海岸线迁徙时的重要驿站之一。
其中,属于上海132种“冬候鸟”之一的凤头鸊鷉,它们中的小部分个体,甚至会因为“冬宫”住得太舒服而“续租”,进而把上海变成一年四季的家,在此生儿育女。
属于45种“夏候鸟”中一种的白鹭,则恰恰相反,因为“夏宫”住得舒服,索性考虑把“冬宫”也放在上海。近年来有观鸟爱好者发现,整个冬天均能观察到一定数量的白鹭在上海过冬,而此前,大多数白鹭每年四五月才会飞到上海的树林、竹林中集群筑巢生蛋。
距离“鸟类乐园”还很远
鸟儿对上海青睐有加,关键原因在于上海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十二五”期间,上海累计造林22.5万亩,使森林覆盖率达到15.03%;将13万公顷的湿地纳入保护,使湿地保有量维持在37.7万公顷。“十三五”期间,上海还将新增6万亩以上的林地,完成7座郊野公园一期的建设,并实施超过2万亩的植物种植生态修复,到2020年,上海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18%。
不过鸟类青睐不等于适宜鸟类栖息,上海距离“鸟类乐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袁晓表示,鸟类看重的栖息地条件一般有三个:一是安全的隐蔽场所;二是丰富的食物来源;三是极少的外来干扰。上海能长久地为鸟类提供这三种条件,能够保持下去,的确会吸引和影响到一些鸟类,甚至改变它们原来的习性,成为新的上海“常住居民”。
上海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部门建议,上海需要扩大受管控鸟类重要栖息地的范围,并且在三个主要方面加强对鸟类重要栖息地的人工干预。
第一,是维持上海现有湿地生境的健康稳定。湿地是水鸟重要的栖息地,必须保持湿地的植被、底栖动物、水文、水深、水质及底质等环境因子稳定性,同时,尽可能减少栖息地中开垦、捕捞、养殖、狩猎、运输等剧烈的人为干扰。
第二,是扩大食源植物的种植。食源植物是陆鸟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这些食源植物的布局要错落有致,且尽量做到一年四季各类果实紧密轮替,尤其能在昆虫、两爬类等动物性食物匮乏的季节,为鸟类提供大量能量供给。
第三,是提倡乡土树种。进行新的人工造林时,应以营造乡土树种等多树种的近自然混交林为主,而非“清一色”的单品种树林。同时,根据不同的林地性质,可将不同林地的养护标准划分为精细养护、一般养护、粗放养护、生态保留等四级标准。通过不同的养护措施,在为鸟类提供大量可食植物果实和种子外,还可减少人为的养护干扰,为野生鸟类创造安逸平静的适宜栖息地。
(文中图片来源: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
编辑邮箱:shgcggkj@126.com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相关】
上海市鸟的评选尚处于前期可行性研究阶段 (2016.0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986b600102wbf4.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986b600102wbf4.html
50种鸟类进“复赛”,珍稀与平易近人,上海市民最爱哪种?
(2017.04.08 上观新闻 记者:陈玺撼)
“沪上我最喜爱的鸟”投票活动启动,将由上海市民从50种鸟类中选出他们最喜爱的5种,这一结果将成为上海市鸟评选的重要参考依据。
上海第36届“爱鸟周”4月8日在世纪公园拉开帷幕,之前受到广泛关注的上海市鸟评选有了新进展。
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并征求多方意见后,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等单位从上海目前有记录(根据现有文献记载,结合近年的观察记录)的476种鸟类中选出了50种。
在此基础上,“沪上我最喜爱的鸟”投票活动启动,将由上海市民从50种鸟类中选出他们最喜爱的5种,这一结果将成为上海市鸟评选的重要参考依据。
不过,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相关人士,发现每个人对“最喜爱”的定义不同,心目中的上海市鸟最佳候选者也不同。
震旦鸦雀和白头鹤,以稀为贵?
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副站长袁晓表示,从400多种鸟类中选出50种,主要考虑的是常见性、广布性、多样性、熟知性、特殊性、易辨性及推广性等标准,接下来的“50进5复赛”,则要广泛听取广大市民的意见,为上海市鸟的评选提供依据。
“还真是挺难选的,要是以体现崇明特色为标准,我推荐震旦鸦雀和白头鹤。”崇明林业站副站长李永涛表示,这两种鸟类比较能代表崇明。
李永涛介绍说,震旦鸦雀和白头鹤都是比较珍稀的鸟类。震旦鸦雀在上世纪末就被列为全球性近危动物,其在我国的分布,仅限于黑龙江下游及辽宁芦苇地和长江流域、江苏沿海的芦苇地。然而,由于滩涂大规模开垦利用和芦苇收割等原因,滩涂湿地的芦苇群落面积逐年减少,这使得原本就面临着种群萎缩危机的震旦鸦雀陷入艰难的境地。白头鹤则更为珍稀,作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其每年在我国越冬的数量仅有1000只左右。
除了珍稀,震旦鸦雀和白头鹤也和崇明有着不解之缘。震旦鸦雀其实是上海的“土著”,是上海50多种“留鸟”之一,主要在崇明、南汇东滩等处的滩涂湿地芦苇荡中筑巢、觅食。白头鹤虽然不是上海“土著”,但近年来,每年来崇明越冬的白头鹤一直稳定在110只左右,占到来我国越冬白头鹤总数的10%以上;同时,白头鹤似乎对崇明十分钟情,每年10月底来崇明,直到次年3月末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因此崇明在2007年被授予“中国白头鹤之乡”的称号。
论珍稀度和与上海的渊源,震旦鸦雀和白头鹤似乎都是上海市鸟不错的候选者,尤其是震旦鸦雀,冲击上海市鸟的呼声一直很高。去年年初,就有市政协委员在提案中倡议,将其列为上海市鸟,使其与市花白玉兰一样,成为上海一张美丽的名片。
力挺震旦鸦雀的人士还认为,震旦鸦雀一旦成为上海市鸟,就可以让更多人通过了解和关爱震旦鸦雀,进而重视其栖息地滩涂湿地的保护。否则,上海失去滩涂湿地,就意味着全球失去了“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线”上的一个重要停歇地,将对自然生态造成极大影响。
“四大金刚”和白鹭,凭人气胜出?
不过,许多业内人士和鸟类爱好者却持有不同意见。
“震旦鸦雀少了两个重要特点:常见性和熟识性。”上海野鸟会总干事姚力坦言,震旦鸦雀偏居上海东部海岸一隅,平时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很难见到它们。试想,如果震旦鸦雀成了上海市鸟,但没有几个上海人认识它,会不会很尴尬?又比如白头鹤,如果只能到崇明,而且每年只有100多天才能瞧见它,这种“高冷”风格的鸟类也不太讨多数人的喜欢。
姚力表示,上海野鸟会的标识——白头鹎,即俗称的“白头翁”,就兼具了常见性和熟识性的特点,很适合评选为上海市鸟。上海市民时常在林缘、灌丛中和果树上见到这种群栖性鸟类,它们叽叽喳喳的颤鸣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麻雀,‘四大金刚’剩下的三种鸟类都很合适。”虹桥中学生物老师陈筱枫表示,上海人俗称的“四大金刚”,也就是本地四种常见的“留鸟”,分别是[树]麻雀(俗称“家雀”)、珠颈斑鸠(俗称“野鸽子”)、乌鸫(俗称“百舌鸟”)和白头鹎。它们中的麻雀曾被误认为“四害”,因此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对它的印象不是太好。而珠颈斑鸠、乌鸫和白头鹎则“平易近人”,一旦作为上海市鸟的候选者,人气一定很高。
“我也推荐白头鹎,白鹭也可以。”上海动物园科教馆馆长夏欣表示,她最看重上海市鸟的辨识性,在平时的科普工作中,白头鹎和白鹭都是有很明显外表特征的鸟类,它们出现在上海动物园内的机率很高,大批白鹭最近还在园内的树木上筑巢,孩子们很容易记住它们。
姚力表示,除了上述这些特征,评选上海市鸟还可以考虑文化、历史特征。比如,灰喜鹊、家燕等鸟类在传统文化中都被誉为吉祥之鸟,也是上海市鸟有力的竞争者,缺点是已有其他省市捷足先登,做了省鸟或市鸟。考虑到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气质,姚力认为,选择上海市鸟时可以重点考虑那些候鸟,比如黑腹滨鹬等。它们在洲际、国家间迁徙,具有“国际范”;而且,这些有“国际范”的鸟类,上海还有不少,目前上海所有有确切文献记载的鸟类中,南来北往的“旅鸟”和在上海越冬的“冬候鸟”占到65%左右。
附:50位入围“沪上我最喜爱的鸟”复赛的“选手”
——蒙古银鸥
——小天鹅
——须浮鸥


——游隼

——鸳鸯

——云雀

——震旦鸦雀

——雉鸡

——中杓鹬

——珠颈斑鸠
(文中图片来源: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主要拍摄者:薄顺奇
编辑邮箱:shgcggkj@126.com)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