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变体”的、被“早产”数亿年的震旦鸦雀——自然科普工作任重道远
标签:
震旦鸦雀湿地保育自然科普古生物学上海湿地保护 |
分类: 物种 |
【前言】
今天是湿地日。《新民晚报》刊登的一张与震旦鸦雀八杆子打不着的鸟的照片让认识它的人实在尴尬:照片上的是在光滩集群的鸻鹬类水鸟,而震旦鸦雀是生活在芦苇间的。模样差别这么大,生活环境完全不一样。
——这已经不是张冠李戴了,而是“变体”了。
不由又想起了前年江苏一篇关于在沛县发现震旦鸦雀的报道,因为里面的一句“震旦鸦雀在地球上已经有4亿5千万年历史,是鸟类中的活化石”,结果不少媒体在转载时套上了大标题《震旦鸦雀被封鸟中活化石,与恐龙做过“邻居”4亿5千万年前已存在》。看到鸟名中的“震旦”一词,就误认为是远古的“震旦纪”时代的动物。
——有恐龙的“侏罗纪”比“震旦纪”还要晚数亿年,震旦鸦雀比恐龙还“早产”?
自然科普工作任重道远啊!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相关报道】
崇明西沙成上海首座国家级湿地公园,可观网络“红鸟”震旦鸦雀
(2016.02.02《新民晚报》记者:金旻矣)
上周的两会期间,震旦鸦雀被代表建言作为“市鸟”,因此意外走红。而这些网络“红鸟”常出没的地方之一,就是本市第一座国家级湿地公园——西沙国家湿地公园。
不仅是震旦鸦雀,在西沙国家湿地公园里,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包括23科91种高等植物、62种鱼类、14目108种鸟类、22种大型底栖动物和33种蜘蛛。丰富多样的生物品种,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态系统,构成了西沙绚丽多彩的生态画卷,也成为南来北往的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
湿地地貌滋养物种
西沙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我国第三大岛、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岛,距上海市区122公里,属大型潮汐河口淡水湿地类型。目前,这里是本市唯一具有自然潮汐现象和成片滩涂林地的自然湿地,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唯一性。
地处“江之尾、海之头”,西沙是长三角地区的生态敏感区。南北跨度1.7公里,东西跨度3.9公里,海岸线长达17.5公里,面积4500亩,湿地率98.9%。周而复始的潮汐现象,造就了西沙丰富的地质地貌,具有湖泊、泥滩、内河、芦苇丛、沼泽等不同的湿地形态,是一块比较完整的原生态湿地,集湿地生态恢复研究、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和休闲观光为一体。
在西沙国家湿地公园,最典型的生物就是震旦鸦雀和滩涂优势种相手蟹。另外,还曾发现过许多珍稀物种,比如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中华鲟和在上海绝迹多年的松江鲈。西沙的鸟类中,曾列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就有24种,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有67种,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普通鵟、游隼、红隼、鹗和小鸦鹃等5种。此外,西沙特有的“崇西水虱”为最新发现的物种。
不同地质不同管理
为了修复和保护湿地生态环境,西沙国家湿地公园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森林沼泽、草本沼泽、潮滩湿地和人工养殖塘等四大湿地类型。对于不同地质环境的湿地,也进行了不同的管理。比如,对于芦苇沼泽,冬天收割芦苇,便于冬季防火和来年芦苇的生长。同时,针对越冬候鸟的栖息地需要,在保育区保留10%-20%的芦苇。对于潮间沼泽湿地,进行微生境改造,使之适合于不同水鸟的栖息需求。
同时,对于地质遗迹,管理部门也小心发掘、仔细保护。园方参照清乾隆十六年崇明知县王纬修建的避潮墩,在湿地内新建两处避潮墩,既为动物创造良好环境,又令游客能够登高望远、观赏美景。
对于本市的留鸟震旦鸦雀,西沙也努力为它们提供良好的栖息地。比如,园方实施了潮滩芦苇植被移植轮割、建设引鸟区围堤、潮沟疏浚、果浆类适生树引种等多项工程,建成了上海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
湿地美景秀丽多姿
10年前,西沙湿地公园建成并免费开放。10年间,公园独特的长江河口性湿地旅游的特色,受到大量游客的青睐,年均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其中外籍游客占3%,成为上海湿地的重要品牌。公园周边,也配备了明珠湖生态服务中心、明珠湖天鹅苑、明珠湖水上餐厅等餐饮住宿,每年为地方农业旅游经济增加2000多万元。
在西沙国家湿地公园里,游客可以看见秀丽壮观的湿地美景。公园内有华东地区最长的生态栈道和扶栏建筑,长达6800米,古朴华丽、美观大方。地质植被景观、潮滩潮沟地貌、壮观的蛸蜞和季节性候鸟等,形成了特色景观。被列为“崇明新八景”之一的“西沙夕照”,更是独特、唯美,令人赞叹。园内新开辟的游船项目,使游客得以近距离深入湿地腹地,观赏“水森林”美景。
此外,园内也十分注重对游客的科普介绍。湿地科普教育展示馆、苇岸坊茶室及地质遗迹解说牌、电子讲解系统等,使游客可以一边游玩,一边品味湿地文化。室内、室外两个科教宣传中心,以展版解说、宣传片播放、标本展示、知识画廊等形式,让游客对湿地有更好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园方也借助“世界湿地日”“世界水日”“爱鸟周”等时期,举办各类活动、讲座和会议,与游客建立良好互动。
湿地未来会更美好
园方表示,“十三五”期间,将根据国家林业局和市县林业部门要求,把西沙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成世界级大河口区域具有一定特色和影响力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未来5年,公园及周边区域计划投资2.4亿元,建设“西沙·明珠湖景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主要建设湿地外围区域道路管网、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成后的基础设施,将会为湿地生态环境带来更好的保护,为湿地周边道路交通带来更多便捷。此外,园内将专辟区域,营造特殊生境,将湿地宜植宜种的各类植物移植过来,向游客介绍湿地植物,帮助他们了解湿地保护的价值和必要性。
另外,公园内现有的游客步道、休闲设施等,也将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整,湿地木质结构栈道将重新修建,游览环境将更和谐。今后,公园将成为集湿地修复保护、湿地科研科普、湿地文化旅游为一体的郊野湿地公园,成为市民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目的地。
沛县微山湖千岛湿地发现“鸟中熊猫”震旦鸦雀
(2014.06.06)
新华网南京6月6日电(杨振 张振华)
6月5日下午5点18分,沛县微山湖千岛湿地景区酒店管理公司总经理付刚和河南省商丘市爱鸟协会会长陈海,共同在沛县微山湖千岛湿地西部芦苇荡里发现了号称鸟中大熊猫的珍稀鸟类——震旦鸦雀。
震旦鸦雀,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被称为“鸟中大熊猫”。古印度称华夏大地为“震旦”,这种鸟的第一个标本采集发现是在中国南京,所以定名为震旦鸦雀。震旦鸦雀现已列为江苏省重点保护动物;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目前其分布仅限于黑龙江下游及辽宁芦苇地和长江流域、江苏沿海的芦苇地,数量极为稀少。
当日下午,陈海偕同商丘市爱鸟协会成员,来江苏省沛县进行旅游景点考察,洽谈旅游项目开发与合作事宜。洽谈会场,陈海谈到了稀有鸟类震旦鸦雀特别喜爱在芦苇荡生活,并且叫声清脆婉转,他随后学了几声震旦鸦雀的鸣叫声。付刚听后告诉他,在当地景区能够经常能听到这种鸟叫声。陈海听讲后非常兴奋,散会后喊着付刚一起来到千岛湿地芦苇荡处,竟然看到了三只震旦鸦雀在芦苇上跳动嬉耍,激动的他迅速打开相机抓拍了震旦鸦雀的美丽倩影,随机放大观看。陈海说:“我敢肯定这是震旦鸦雀,我和它打了多年交道,很熟悉他的模样和习性。”随后两人在芦苇荡处察看,竟然在一棵花树上发现了震旦鸦雀的鸟巢,里面有五颗花红色鸟卵。
据陈海介绍,震旦鸦雀在地球上已经有4亿5千万年历史,是鸟类中的活化石。这种鸟只在芦苇荡中生活,并且对生存环境要求苛刻,只吃芦苇表面或芦苇杆里的虫子,飞翔功能较差,常在芦苇上跳来跳去,能够从芦苇底部一步一步走到芦苇梢上。它还善于编织,喜欢用芦苇叶编织出不同形状的巢类物。
在该湿地长期居住的渔民宗健民看了震旦鸦雀的照片后向笔者介绍,千岛湿地的芦苇荡里有很多这种鸟,特别是冬季芦苇枯黄时,这种鸟会成群结队地在芦苇上蹦跳,不会低于一千只。
【相关话题】
《新民晚报》刊登记者随笔:救救震旦鸦雀(2016.1.29)
16位市政协委员联名建议加强保护上海湿地芦苇,拯救震旦鸦雀
曾被选为“上海生物名片”的震旦鸦雀、佘山羊奶子
多位上海市政协委员联名建议将震旦鸦雀列为上海市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