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听新浪微博准备统一采用weibo.com作为域名,还有人说这个是周老大特意为新浪准备的一份厚礼。对此,网上舆论褒贬不一。褒者,觉得微博格外适合中国国情,对微博未来的发展和它所能扮演的社会角色寄予无限厚望;贬者,觉得微博只是社交网络服务(SNS)的一小部分,未来社交网络服务的概念还有更加广阔的挖掘前景,这么匆忙通过域名的方式把新浪的社交网络服务定格在微博的概念上,恐怕会失算的。
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就是域名的功能——来看这个事情。翻开互联网的发展史,就是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和依托信息网络的增值服务的定位手段的发展史。最早的定位手段是IP地址,然后是域名,然后是大型门户网站,然后是搜索,然后是社交网络。每一种定位手段都比之前更加智能和人性化。在这种情况下,域名再取巧也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它已经不是我们今天用网之人的入口手段了。从大型门户网站兴起,域名就已经被自然语言的锚文字隐藏其后。搜索引擎更使之隐藏在关键词之后,到社交网络,则根本隐藏在人们熟悉的人名之后了。这样的技术进步,已经远远地把域名的功能边缘化、底层化、后台化了。在这么多丰富的资源和服务的定位、入口手段面前,域名是啥早已无关紧要。更可笑的是,当初谁还以为中文域名是个可以跑马圈地的大荒原,好像中文域名在定位功能上比西文域名优越多少似的,转眼之间,随着域名定位功能的整体被边缘化,中文域名较之西文域名的比较优势丧失殆尽,有多少中文域名已经一文不值了。
从这个分析角度可以看出,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入口模式的进步,早已把域名边缘化了。人们有N种手段不通过域名进入最有价值的互联网服务入口,而且有关的争夺方兴未艾。作为明日黄花,域名已经失去独占某种概念的“圈地”功能。别说这种概念基本不会定格在微博上,就算是定格在微博上,以weibo作域名也算不得什么厚礼,只不过是跟其他域名一样,终究逃不过被各种新手段牢牢困在底层、后台通信环节当做一个普通技术符号的命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