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义重心偏移

(2011-02-11 21:52:08)
标签:

汉语

语言学

语义重心偏移

离合词

杂谈

                                

 

    汉语中的述语性离合成分,经常出现分离和倒置。比如:

 

                游泳                    游了两小时泳

                学习                    学过习了

                下棋                    他的棋下得很好

                说英语                  英语我十年前就会说了

 

    这种分离和倒置,经常引发一些关于语法的争论,也引来了一些试图精确描写汉语的新学说和新尝试。其实,新学说是在旧学说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有必要引入的。对上面的问题,可以用一种统一的语义解释进行处理,语法上不必引入任何新学说。这种语义解释就是作者提出的“语义重心偏移”。

 

    什么是“语义重心偏移”?准确地说就是:述语性离合成分所负载的语义,当分离和倒置出现时,移到其中一个子成分上,而另一个子成分的语义则“虚化”为“影子述语”,有点类似于英语中的“do”。

 

    在这样的解释下,上述的分离和倒置句式,其实就是普通的句式:

 

    “游了两小时泳”是经典的述宾结构,在语义上等价于“do了两小时<游泳>”。“泳”负载了“游泳”的语义,“游”则虚化为“do”。

 

    “学过习了”是经典述宾结构,在语义上等价于“do过<学习>了”。“习”负载了“学习”的语义,“学”则虚化为“do”。

 

    “他的棋下得很好”是经典的主谓结构,在语义上等价于“他的<下棋>do得很好”。“棋”负载了“下棋”的语义,“下”则虚化为“do”。

 

    “英语我十年前就会说了”比较复杂,它涉及到两重语义重心偏移:第一步,它在语义上等价于“<说英语>我十年前就会do了”,这时,“英语”负载了“说英语”的语义,而“说”则虚化为“do”。第二步,在语义上等价于“<我会do<说英语>>十年前就do了”,这时,“英语”负载了“我会说英语”的语义,而“我”“会”“说”三个词合起来则表达了后一个虚化的“do”。这后一个虚化的do可以从古汉语的“然”字体会其含义。从第二步达到的形式来看,说它是主谓结构是恰如其分的──“我会说英语”是主语部分,“十年前就do了”是谓语部分。只不过,在真正的话语里,“我”“会”“说”形式上留在了谓语部分,显得“英语”好象是主语(话题?)而已。

 

                                       

 

    如果细心观察的话,可以发现:伴随着语义重心的偏移,离合成分的指称用法和陈述用法有了明确的分工。

 

    “游了两小时泳”中,“泳”其实就是“游泳”的指称性用法,把“游泳”这个整体事件作为指称对象。“游”只剩下了一个陈述性的驱壳,表示“从事、实施、进行”一个动作或行为的笼统含义。时量宾语“两小时”修饰“泳”的谜团也随之揭开:原来“两小时”语义上修饰的是语义重心偏移以后的“游泳”这个整体,这不就全顺了吗?

 

    记得朱德熙先生在他的著作里提到过“住了三天的旅馆”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语义重心偏移”理论的解释下,它在语义上等价于“do了三天的<住旅馆>”。这时,“旅馆”负载了“住旅馆”的语义。因此再受“三天的”的修饰,从语义上就名正言顺了。

 

    从表达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述语性离合成分需要当作一个整体进行指称,同时又要陈述“从事、进行”它所指称的活动这一事实,其中的动词性子成分往往重复。如:

 

        他下棋下得很好  游泳游了两小时  住旅馆住了三天  学习学过了

 

    可以认为,在语言实践中,靠避免重复的内因和同某一类松散的述宾结构类比的外因,共同促成了“语义重心偏移”的表达模式。

 

    一个句子,在语义结构上可以既解释为语义重心偏移,又解释为通常的无偏移结构。“鸡不吃了”就是这样的例子。在语义重心偏移的解释下,是“<吃鸡>不do了”的意思。

 

    “客人来了”是一个含有“语义重心偏移”语义的句子,其等价的表示为“<来客人>do了”。但“张三来了”不含有“语义重心偏移”的语义,因为“<来张三>”不是一个离合性的述语成分,没有整体性的指称功能。

 

    按照“语义重心偏移”的解释,离合成分的倒置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语序不同,意义相同”的问题了:它引入了一个新的意义结构,整体地指称一个事件并陈述其实现状态。

 

                                       

 

    我们下面来讨论“语义重心偏移”现象中指称性子成分的有定性。

 

    一般认为,提前的宾语成为“话题”,具有有定性。我们通过对“语义重心偏移”现象的研究,认为情况不完全是这样。

 

    试想,在一个前面提到“书”的语境里,说“书卖了”和说“书买了”,语义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当我说“书卖了”的时候,兼有两种意思:1. 前面说到的书的下落是“卖了”,2.如果前面还提到过“卖书”的事情(打算或者预期)的话,那么这个“卖书”的打算实现了或者预期发生了。在第一种解释下,说的重点是书的去向或下落,没有“语义重心偏移”;在第二种解释下,说的重点是“卖书”这个事件作为整体的实现状况,有“语义重心偏移”。或者说,在第一种解释下,句子最外层的“当事”是“书”,而在第二种解释下,句子最外层的当事是“卖书”。

 

    当我说“书买了”的时候,情况又如何呢?这时,只能有一种意思,就是打算或预期中的“买书”的事件付诸实施了,而关于“书”本身则什么都没有说。笔者进行的实验中表明,所有被试在只谈到“书”而未谈到“买书”的语境里对于“书买了”这样的表达感觉十分突兀,而在谈到“买书”的语境里对于“书买了”这样的表达则觉得比较自然。这一结果说明,在“书买了”这样的句式中,是<买书>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有定性,“书”自身只不过是在语义重心偏移了以后才因为负载了<买书>的全部语义才在形式上具有有定性,而语义上真正有定的是<买书>的整体事件。

 

    “饭吃了”同“书卖了”类似,也是兼有两种意思:既可以指饭的下落,也可以指“吃饭”这一整体事件的实现状态。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语义重心偏移”是我们讨论的这类句式的固有的语义解释,而“对象的下落”则是只对特定动词子类成立的附加的语义解释。在语用上,它的核心是离合式述语性成分的整体的有定性,对语境的预设是曾经提到过这个整体。

 

    回过头来再看汉语里的所谓“话题化”现象。我们可以说:在有“语义重心偏移”发生的“话题化”句子里,形式上充任话题的虽然只是一个词甚至一个离合词里的语素(如“泳”),但它所指称的却是一个整体事件。这个整体事件在语境中具有某种连贯性,在其出现在本句的时刻语用上是有定的。

 

 

                                       

 

 

    承认“语义重心偏移”在理论上最大的收获就是句法和语义的平行性。句法上处于体词性位置的子成分在语义上负载了整个事件的指称性用法,句法上处于谓词性位置的成分则在语义上负载了以整个事件为对象的虚化的陈述性用法。句法不需要做大手术,在原有的理论框架(比如,北大体系)之内就能适应对复杂语义现象的解释。在语用上,“语义重心偏移”表现了所指事件作为一个整体的有定性,而不是其中某个参与者的有定性,对“话题化”现象也因此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