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救人
标签:
杂谈 |
治病救人
在医院,人间的温情与悲哀毕现,生的欢愉和死的痛苦,病愈的感激和别离的悲伤在同时进行。我总觉得自己的力量太小、智慧太浅,我只能尽力认真负责,以我的微笑、关怀、理解来温暖患者们。但是这力量实在太有限,我多么想力挽狂澜,让他们都能离苦得乐、自由自在地生活啊!
病从何来?中医认为:外伤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还有过劳、纵欲等,皆是致病之因。若想健康长寿,必须懂得“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道理。现代社会,人心不满、物欲膨胀、精神浮躁,仿佛物质越丰富、选择越多,烦恼也越纷繁复杂。
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呢?是有钱有地位吗?眼见生死无常,什么名利、纠结的感情、矛盾的心情等等都是一场空。世间有很多美景、美人、美好的感情和心情,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毕竟不会长远,人们还是要面对别离的痛苦与伤心。
那怎样才能不痛苦呢?通过佛学班的学习,我知道: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苦、集、灭、道”四圣谛。苦来源于我们形形色色的烦恼,而“曾经拥有、现在失去”就是烦恼之一啊。曾经的拥有不过是机缘和合而成,本就不是恒久不灭的。所以,有生必有死,有成长必有衰败,就像四季更替,就像白天黑夜,是强留不住的。
养生家、道家讲求清虚无为、恬淡虚无,是把消耗降到最低,让身心合一、生生不息,但是仍逃不出生死轮回。而佛家的“灭”和“道”却是能把人带出烦恼境地、带出生死海、带出轮回。学佛让人明理,让人能以长远、究竟的眼光看事情,不深陷悲苦哀伤;学佛不仅能让人静下来,细细体味静的美好,而且也能看到自己内心偏颇的想法、不满的欲求和矛盾的逻辑;学佛让人迷蒙的心逐渐清醒,并能自我警示,是真正治病救人的良药。
原以为,学佛的人分两种:一种是极有悟性,从小就入佛门,身心一尘不染;一种是历经苦难,看破世事断绝红尘。
前者是另类的生活,后者逃避的自封。但是,经过佛学班的学习,才发现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只要是人,都要面对病苦、生死。而病苦多源于日常生活中的逆行:生气郁闷、紧张焦虑、劳心劳力、纵欲过度、起居无节、饮食无度......逐步积累,终于从量变到质变,酿成大祸。
高明的人是防患于未然,不生烦恼、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靠所谓的高科技保健品、珍贵的营养品。
其实,佛陀才是一位大医、名医,让人未病先防,让每个人都靠自己的力量彻悟并实践,给人以信心、启迪和感动。
即使一位医生了解一些生老病死的道理,但没有恒心参悟生命,也没有智慧让自己把所悟的道理付诸实践,那他的所学永远是纸上谈兵。
我不想纸上谈兵,无论是医学还是佛法,都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互相推动逐步深入。我的理想是做个明白的人,做个明白的医生,希望能深入到医道和佛法中,能有智慧和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能够普度众生。
人的一生很短暂,也很不确定。365天为一年,3650天为十年,除去已过的日子和老年痴呆的日子,恐怕能深入经藏、探索实践、为人诊治的日子也就一万多天了吧。
学习医德,学习佛法,学习生命之道,而同时还要对治自己的贪、嗔、痴、慢、疑、懈怠、懒惰、依赖、懦弱,真不容易啊!屈原的一句话说得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章选自《放手拈花》作者是位医生,也是一位皈依三宝的佛门弟子)
北京佛协、佛学研究所,所在地——北京广化寺
什刹海畔远眺钟楼
燕京八景之一银锭桥

什刹海畔秋意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