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善巧
标签:
杂谈 |
学习善巧
路过流通处的时候,一位老居士毕恭毕敬地问我有没有时间,老人看起来很忧郁,似乎有什么难以解开的疑问。我刚好没事,就停下了脚步。
“请说吧,有什么事吗”?
老人犹豫了一下,慢慢地说:“您看我学佛也这么长时间了,可我怎么觉得,我对佛的信心不强啊!”
她需要鼓励——这是我头脑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这个念头的产生,来自许久之前在和尚身边看到的一件事,那一次,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智慧。印象很深刻,那是一位资财富有的年轻女众,慕名来拜访和尚。女居士身患癌症,来日无多。当时,她看起来非常痛苦,无论是对世间的留恋,还是对死亡的恐惧,都使她焦躁不安。她的脸上写着茫然和无助,眉头似乎很久也没有展开了。和尚的侍者刚为她倒好茶水,茶杯被她拿在手里转来转去,似乎是希望将水温传递到冰冷的手中。
“我该怎么办啊?快要死了......”她期盼地望着和尚,似乎在等待和尚丢出一个希望——哪怕一根稻草也好。
我很同情她,默默替她祈祷,并且希望和尚快点告诉她:好好祈求佛菩萨加持,珍惜暇满人身的宝贵时间,多念佛,多忏悔。
面对这样境界,我们怎么能猜出和尚的答案哪。
和尚扶了扶眼镜,让人更清晰地看到那张安详宁静的脸和充满慈爱的眼神。他轻松地对女居士说:“死了也没有什么可怕嘛,你这辈子用你的钱财做了很多善事,造了很多善业,死后一定是去更好的地方了。”
和尚的话,是一种授记。立刻,我能感觉到房间里的气氛有微细的变化,女居士的心,已经不再那么紧张了。
常说“说法要应机”,对于这样的求助,我想到的是“暇满”和“精进”,而和尚却说的是“随喜”和“鼓励”。运用前者,需要当事人具备坚强的意志、清醒的头脑,以及对佛法的信心。而后者,则能于当下就衍生出亟需的慰藉和希望,让人最直观地感受到佛法之美、业果之美,这就是善巧智慧的体现。
那次之后,我懂得了:在别人心情低落的时候,一定要想方设法使他看到光明的一面。
于是我对老居士说:“怎么会信心不强呢?您不记得了吗?有一次您的钥匙锁在家里拿不出来,您一直至诚恳切地祈求三宝加持,最后不是不可思议地解决了吗?”
老居士想了想,说:“是哦,这么一说,好像自己还是有些信心的哦”。
我进一步和她分析:“您看,平时您觉得信心不强,是因为没有强猛的境界引发皈依的心,而真正信心,恰恰是在境界中检验出来的。您遇到境界,能想到皈依三宝,又怎么能说没信心呐?”
老居士听了,开心地向我道谢,继续去做义工了。
望着她的背影,我心中充满了对和尚的感恩,如果没有那次境界,也许我今天只能对老居士说:“可能是业障和违缘吧,多对境练习自然会好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