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内河航运——黄金水道莱茵河

http://www.cjhdj.com.cn/uploadfile/2010/05/xin_033100529174029681248.jpg
莱茵河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传统的欧洲大河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运输大动脉之一。莱茵河航运十分方便,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河流之一。莱茵河干流全长1230多千米,通航里程将近900千米,其中大约700千米可以行驶万吨海轮。莱茵河还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其他大河连接,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莱茵河运费低廉而有助于将原料的价格降低,这是莱茵河成为工业生产区域主轴线的主因︰现有1/5的世界化工产品是莱茵河沿岸生产的。莱茵河过去长期是欧洲政治纠纷的源泉,现在则因污染程度的提高,国际间把注意力集中在生态保护。
莱茵河起源于瑞士的阿尔卑斯高山之上,有两条源流,即前莱茵河(Vorderrhein)和後莱茵河(Hinterrhein)。前莱茵河发源于托马湖(Lake
Toma),然後向东流经迪森蒂斯(Disentis),至库尔(Chur)上方的赖谢瑙(Reichenau),与来自南方的後莱茵河会合。在库尔下方,莱茵河离开阿尔卑斯山脉,首次形成瑞士和列支敦斯登(Liechtenstein)公国间的界河,然後注入康斯坦茨湖(Lake
Constance),因水势和缓而形成三角洲。出湖後,莱茵河流经其温特塞(Untersee)狭长通道。自此,莱茵河折向巴塞尔的弯曲处;在这中间,它是瑞士-德国间的界河;不过在莱茵河畔施泰因(Stein
am
Rhein)以下的地区却是例外,这里边界有所偏离,因之沙夫豪森(Schaffhausen)处的莱茵瀑布完全位於瑞士境内。莱茵河在阿尔卑斯山脉前沿地区和黑森林地区之间,流势逐急,水道过去被湍滩所阻碍,现已修起几座河堰(水坝)。在此地段,它纳入源於阿尔卑斯山脉的支流——图尔(Thur)、特斯(Toss)、格
拉特(Glatt)和阿勒(Aare)诸河,并与来自北方的武塔赫(Wutach)河会合。
莱茵河中部是该河景色最为壮丽且最富有民间传奇色彩的一段。在此长145公里(90哩)的地段,莱茵河从西有洪斯吕克山脉(Hunsruck
Mountains)、东有陶努斯山脉(Taunus
Mountains)的险峻、板岩覆盖的山坡之间流过,形成一段曲折而深邃的峡谷。远至科布伦茨(Koblenz),两岸山坡上布满葡萄园;在科布伦茨,有摩泽尔(Moselle)河和兰(Lahn)河与莱茵河会合。往下,两岸远处有丘陵起伏,西边有火山艾费尔高原(Eifel
Upland)的山麓丘陵,东边有韦斯特林山(Wester
Forest)的山麓丘陵。在安德纳赫(Andernach),玄武岩的塞文高地(Seven
Hills)突起於河的西边。
在波昂以下,河谷张开,进入一广阔的平原,科隆旧城位於莱茵河的左岸。坐落於右岸的杜塞尔多夫(Dusseldorf)是北莱茵-西伐利亚煤田的首要商业中心。杜易斯堡(Duisburg)位於鲁尔河口,大部分鲁尔河运来的煤和焦煤以及进口的铁矿石和石油,皆在此装卸。
莱茵河最後一段位於边境城镇埃默里希的下方、荷兰的三角洲区域中。莱茵河在此分成许多宽的岔流如莱克(Lek)河、瓦尔(Waal)河等;再往下,还有梅尔韦德(Merwede)河。随著1986年庞大的三角洲工程计画(为防止荷兰西南海岸地区的洪水氾滥而修建)的完成,所有莱茵河主要岔流皆已切断关闭;现在有闸门和横向渠道让河水注入海内。自1872年以来,为改善北海到鹿特丹航运而修建的新沃特韦运河(New
Waterway
Canal)已成为联系莱茵河与海洋的主要航道;在运河沿岸建成的欧罗波特(Europoort)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
阿尔卑斯山莱茵河(即瑞士境内的莱茵河上游)具有阿尔卑斯型(即高山型)特点︰坡度很陡,流量高(流域面积降水量
流经德国的莱茵河
的80%),严冬显然水量最小,春季由於融雪水位很高,初夏由於夏季暴雨而水位最高。莱茵河水变化可由康斯坦茨湖调节,但是由於与阿勒河合流,变化又有所增加。康斯坦茨湖收纳高原溪流和莱茵河的水并起到过滤作用。阿勒河平均水量比莱茵河还大。莱茵河自巴塞尔以下,来自高原的支流——海拔高的春季水量最大,海拔低的冬季水量最大——正日益增强其调节莱茵河流量不平衡的作用。因此,在科隆观测,莱茵河从平均流量的平均偏离度很微小,河水有利航运。此外,莱茵河适航地区冬季一般都很温和,河水在冬季偶而才结冰。莱茵河水文特征--水位常年较满;流速较缓慢(因为地形平坦)、平均;流量春夏为汛期(原因是啊尔卑斯山的积雪融化),季节变化明显,6-7月为高峰;水温随气温变化;大部分流域无冰期。其他特点:是欧洲通航里程最长的河流。
欧洲的黄金水道
莱茵河全年水量充沛,自瑞士巴塞尔起,通航里程达886公里;两岸的许多支流,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多瑙河、
繁忙的航运
罗讷河等水系连接,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莱茵河所流经的是欧洲的主要工业区,人烟稠密。德国的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就在它的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在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通过4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和74个河港与莱茵河联成一体,7000吨海轮可由此直达北海。莱茵河的航道就像公路一样,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块里程碑,上面标注着公里数。莱茵河不仅保证了鲁尔区的工业用水,还为鲁尔区提供了重要的运输条件。正是依靠着这种便利的运输条件,大批铁矿砂和其他矿物原料才能源源不断地从国外运到这里。鲁尔工业区与荷兰内河航运网之间运输十分繁忙,每天船只来来往往,就像大街上的车水马龙,货运量居世界前列。
航运发展史
从历史和货运量上来说,莱茵河在世界诸河流中是无可比拟的商业运输大动脉。自莱茵河流域并入罗马帝国以来,莱茵河就是欧洲最大的运输线路之一。
19世纪前
罗马人曾保持有一支莱茵河运输船队;随著中世纪贸易的兴起,莱茵河的重要性急遽增加,因为当时道路不佳,贸易要尽可能靠水路运输。
过去宾根峡谷的岩石障碍将航道分成两段︰逆流货运大多由海船运至科隆,而顺流货运——首先通过阿尔卑斯山脉各山口运来——大多自巴塞尔运至美因兹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莱茵河现代航运的兴起开始於19世纪,它达到现今的规模主要归功於4个因素︰撤销对航运的政治性限制,疏浚航道,莱茵河腹地的河网化和河岸各国的不断工业化。在19世纪以前,该河多装运价值昂贵而体积较小的货物;但自19世纪后半个世纪以来,该河的货运量已大大增加。自1840年以後运输方式是利用拖船牵引许多驳船。
1815年维也纳会议就莱茵河自由航运和取消征收通行费达成原则协议,1831年《美因兹公约》具体付诸实施,并因之建立了莱茵河中央委员会。第一部条约於1868年简化和修订为《曼海姆公约》(Mannheim
Convention),1918年该公约将一切特权扩大给予所有国家而不限於河岸各国的船只,现在该公约仍然大致有效。
从历史上说,莱茵河有两个区段对航运有严重障碍︰宾根和河上游南方地区岩石阻隔。1830∼1832年在宾根炸出2条航道;1817∼1874年在上游进行了运河化,将河水限定在人工河床内并拉直了河道。然而上游的航运现在仍受到季节性流量变化和湍急水流的影响。
在巴塞尔下方,莱茵-隆运河(1810∼1833)的于南格(Huningue)支流通到米卢斯(Mulhouse),在此又与运河的主流会合,然後运河又在斯特拉斯堡与莱茵河会合。莱茵-隆运河可通航300吨的船只,货运量却不甚大。更重要的是——虽不是更大——莱茵-马恩运河(Rhine-Marne
Canal,1838∼1853),也在斯特拉斯堡注入莱茵河。
为了改善航运和生产水电,法国根据《凡尔赛和约》有权在巴塞尔下方将莱茵河水分流至一条运河——後命名为亚尔萨斯大运河,然後运河在斯特拉斯堡注入莱茵河。1932年在康斯(Kembs)筑水坝,这就完成了大运河的第一阶段(计画可由1,500吨船通过),大大改善了航运。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建设又重新开始;但根据1956年一项条约的规定,西德同意将摩泽尔河运河化,法国则以同意将大运河修到新布赖萨赫作回报。
1945年以後运输方式有所发展,起先采用自力推进的驳船,随後又采用推顶船,这样一艘推顶船便可推动多艘驳船组成的单位。莱茵河(特别是中段和鹿特丹至巴塞尔之间的一段)夏季还有定期的客运,不过这种业务多是专为观光客而设的。
内卡河远至斯图加特、美因河远至班贝格(Bamberg)皆已运河化。业已修完的美因-多瑙运河北部从班贝格向南流至纽伦堡,纽伦堡现已成为很重要的港口。1956年西德、法国和卢森堡签订条约,规定将摩泽尔河从科布伦茨到蒂永维尔(Thionville)一段274公里(170哩)运河化,此工程已於1964年完成。兰河中有68公里(42哩)的一段已运河化,适於200吨的小船航行。
在鲁尔区域内,鲁尔河本身(除最後11公里〔7哩〕长的一段外)和利珀(Lippe)河现未用作航运水道。莱茵-黑尔讷运河,还有重要性较小的韦瑟尔-达特尔恩-哈姆运河(Wesel-Datteln-Hamn
Canal,1930),现已代替它们发挥效用。莱茵-黑尔讷运河1916年完成杜易斯堡与黑尔讷之间的一段,它通过多特蒙德-埃姆运河(Dortmund-Ems
Canal)将莱茵河与德国北海沿岸连接起来,通过中部运河将莱茵河与德国中部、东部及东欧各航运水道连接起来。韦瑟尔-达特尔恩-哈姆运河的走向,与利珀河下游的河道平行。莱茵-黑尔讷运河适航能量为1,350吨船,它已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建造运河的最小能量的标准,也是建造驳船的标准。再靠近莱茵河口,阿姆斯特丹以南的梅尔韦德运河(1952年已扩大)为排水量大至4,300吨的船只提供了另一航道。
港口建设
曼海姆的港口设施於1840年启用;在几近一个世纪之中,它是个很有效用的水陆转运港。开始时,尽管航运技术和运输工具都有所改进,而莱茵河的运输量却增加甚微。直至19世纪随著现代化工业的兴起,运输量才有所增加,现代工业要求大量运输散装的煤、矿石、建筑材料、化工原料和(1950年以後)石油。在1960年代中期以前,煤和矿石的运输虽有所降低,而总运输量却有所增加;但自1960年代中期以来,货运吨位已降至原来水准的1/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