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趣谈:百家姓之焦
焦,会意字,读作jio。甲骨文字形是上下结构,上隹[zhu](鸟)下火。金文大致相同,竹简有的字形是三个隹雥[zá在上],下为火,强调很多鸟被烧死、烧糊,还有左右结构,火左隹右。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焦,,雥[上]火[下],焳,规范为焦,其他为异体字。本义烧糊的鸟。
远古,一场森林大火往往给动植物带来灭顶之灾。大火之后,人们会发现大量烧死的动物尸体,特别是体型不大的鸟类已经烧糊,面目全非。《玉篇》:焦,火烧黑也。
野火燃烧的温度不一样,温度高的会变糊、变黑,非常显眼,引申为吸引人的目光和注意力的地方。如,焦点,聚焦,失焦,调焦,对焦。
引申为高温干烤到接近燃烧或炭化的程度。如,焦脆,焦黑,焦糊,焦化,焦黄,焦碳,焦土,焦油。《玉篇》:焦,火烧黑也。又指大旱引起庄稼干枯。《墨子•非攻下》:五谷焦死。如,焦干。
煤经过高温干馏产生一种质硬、多孔、热值高的固体燃料。这一过程称为炼焦或者焦化,这种固体燃料称为焦炭。
物体烧糊之后,会变得易折断,引申为酥脆。如,焦枣,焦脆。
包括鸟在内的蛋白质燃烧时会发出一种特别的臭味,称为焦臭,焦味。
火烧或者高温会使动植物体内的水分蒸发,轻则口干舌燥,重则干热而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
引申为人心情烦躁,着急,忙乱。如,焦躁,焦虑,焦急,焦头烂额,心焦,发焦(发脾气)。
中医把人体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称三焦。
带焦的字有:
1.憔,qiáo,就是心焦,一般和悴连用,憔悴,表示人因为心焦而变得消瘦。
2.礁,jio,本义是火山石,上面都是小孔,像大火烧过的焦炭,后来指露出海面或者接近海面一点点的石头。如,礁石,珊瑚礁。
3.僬,jio,人烧焦了身体会变短,借指矮人,常与侥连用,僬侥,古代指南方的矮人部落。
4.劁,qio,鸟被烧糊就死了,就失去了生命。古人认为,动物被阉割无异于失去了生命,劁引申为阉割,割断。如,劁猪,劁折(断裂)。
5.瞧,qiáo,烧焦的地方会吸引人的目光,引申为把目光聚焦到一处观看,仔细看。
6.谯,qiáo,言加瞧,不但要仔细看,还要把看到的说出来,引申为侦察,瞭望。如,谯楼,古代观察敌情的城楼。
7.噍,jiào,或许是吃了烧糊的鸟,嘴上留下了糊的残渣,引申为吃,嚼。
8.蕉,jio,一种熟透了就发黑,像被火烧过一样的水果。如,香蕉,芭蕉。
9.樵,qiáo,森林大火之后,被烧过的树木。这样的树木已经碳化,最好烧火,引申为柴。如,砍樵,樵夫。
10.鹪,jio,一种体长约10厘米,羽毛赤褐色,略有黑褐色斑点,尾羽短,略向上翘。或许它的毛色让人以为是被火烧过的。如,鹪鹩[jio
liáo]。
11.醮,jiào,古冠、婚礼所行的一种简单仪式。尊者对卑者酌酒,卑者接受敬酒后饮尽,不需回敬。笄者行礼后从正宾手中接过醴[l]酒,轻洒于地面表示祭祀天地,然后象征性地抿一点酒。这叫“醮子”。或许这个仪式的意义在于和过去告别,也就是过去已死,旧的生命历程结束了,现在获得新生,新的生命历程开始了。因此,称为醮。
远古有焦国。或许这里的人生活在原始森林旁,森林大火经常燃烧。他们也经常看到很多被烧死的鸟,并且以此为食,还很好吃。于是,他们就把焦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标识,人称焦氏,他们还建立了方国焦国。
据文字记载,周武王曾把神农后裔封在焦国,是鲁国的附庸,在今山东嘉祥县焦城村一带。后来,又封姬姓焦国,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焦城。这可以理解,因为森林大火不止一处,焦字也不止在一处出现。就像施(捕蛇),很多地方叫施,因为很多地方有蛇。
据文字记载,焦姓来源有:
1.源自姜姓。西周初,周武王封神农氏后裔于焦,建立焦国,作为鲁国的附庸。其后代以国为氏,称焦氏。
2.源自姬姓。西周初,约在周成王和周康王时期,又封姬姓诸侯国焦国,后被晋国所灭,原焦国王族之后遂以国名为姓。
3.源自妫姓。战国末期,齐国人茅焦,妫姓。他学识渊博、胆识超人,被秦王政聘请为客卿。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的,称茅氏、焦氏。
4.源自古代夷焦氏。先秦时期,在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贵交汇之地,有百濮族的一支,史称“夷焦”,为西南夷中的大姓,汉武帝时率先归附。后夷焦氏改为单字焦氏。
5.源自少数民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焦氏族人分布。
焦姓如今人口大约115万(2017年),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132位。
诗曰:
鸟被烧糊称作焦,
旱灾庄稼枯死了。
憔悴源自人焦虑,
谯楼观敌仔细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