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才女冯小青因何早亡」
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有着许多古老美丽的传说,位于西霞岭的孤山脚下,有两座孤坟,这两座坟墓里分别埋葬着古代的两位绝色才女,一个是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十九岁病逝,另一个是建文帝时期广陵太守的女儿冯小青,十八岁的时候,哀怨而死,此女天资过人,聪慧美貌,绝非一般的女子可比,后因家门不幸,流落异地,嫁给了一位姓冯的公子为妾,谁料,那冯公子的原配崔氏竟是个母夜叉泼辣的很,与冯小青水火不相容,几经刁难,终将冯小青赶出了冯家与丈夫不得相见,可怜的冯小青从此孤苦无依,终因整日的思念丈夫冯公子成殇,抑郁而亡,芳龄刚有十八,便香消玉损。
------ ----序言
◇◆◇明朝建文年间,广元太守府中来了一位化缘的老尼姑,一身清灰色的僧衣慈眉善目,她看见一旁玩耍的冯府千金冯小青十分可爱,便唤她来到身旁,细细端详发现此女有不同常人之像,于是她开口说道,老尼看小姐聪慧绝顶,命相不凡,不如让我来教小姐一篇文章如何,只有十岁的冯小青听了老尼姑的话甚感好奇,又见这老尼一脸的慈祥,当即应道好,于是老尼姑闭上眼睛双手合十,念了一段经文方把眼睛睁开,此时却见冯小青也学着老尼姑的样子,闭上眼睛,口中一字一句清晰有序的背诵出老尼姑刚刚诵读的经文,老尼姑听罢大惊,神色怪异,起身对冯小青的父母说道,此女慧根早通,此乃天意,请施主将她舍我做个弟子吧,如若你们舍不得,就千万别让她读书识字,希望还可以有三十年的芳华,此话一出冯夫人心中大惊,但是又转念一想,自己家中衣食无忧,冯小青又乖巧懂事,这只不过是老尼姑想要收女弟子故意说的托词罢了,随即拿了银子赠与老尼姑让她出府,也并未将此事放在心里。
◇◆◇建文四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发起政变,以清除朝廷里的奸臣乱党为名带兵打入了长安,并将自己的亲侄子(朱允炆)从皇位上拉了下来,随后夺取了皇位。正所谓是一朝君子一朝臣,燕王登基后便全力清除与侄子朱允炆亲密的忠臣,冯小青一家也被判了死罪,那一日冯府无一幸免,全被处死,只有随亲戚杨夫人外出的冯小青幸免遇难,消息传来,冯小青已别无选择,只能随着杨夫人逃命,二人来到了杭州又举目无亲,好在打听到了一位与父亲相识的本家冯员外,百般无奈杨夫人将冯小青托付给了冯府,冯府家大业大,冯员外又是当地的富户,家中经营丝绸生意收益可观,听说冯小青已经无家可归便应允把她收留在府中。本是一位千金小姐,却在一夜之间沦为了乞丐,求人收留,这让冯小青的心里十分难过,一想到惨死的双亲,自己又孤苦无依,不觉间泪水盈盈禁不住啼哭,每日里郁郁寡欢,好不凄凉!
◇◆◇时光飞逝,转眼间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到了,冯府里红灯高挂喜气洋洋,只有冯小青一人屋中独坐思念亲人,泪流不止,刚巧来冯府探望小青的杨夫人见她如此模样心疼不已,便故意拉着她出来看灯,冯小青跟着杨夫人边走边看,不想却被一个灯笼上挂着的灯谜吸引住了,原来,这冯府里的大少爷也是个才子,很喜欢舞文弄墨,一时兴起便随手写了这许多灯谜挂在灯笼上,只是冯小青出来的太晚,一大半的灯谜都被人猜完了,唯独这一条的灯谜无人来猜,只见条幅上写到,话雨巴山旧有家,逢人流泪说天涯,红颜为伴三更雨,不断愁肠并落花。这是一条谜底为红烛的灯谜,而这样的词句也刚好写到了冯小青的心里去,此刻的她寄人篱下,身处异地,夜夜思念双亲孤苦无依,那份凄凉又能向谁倾诉,一时之间她不由得站在那里发起呆来,请问小姐可是已经猜到了答案,听到问话冯小青抬头看去,只见身后不远处站着一位年轻的公子,风度翩翩,此人正是冯府的大少爷(冯通),冯小青不由得含羞低下头轻声答道,灯谜可是红烛,冯通含笑赞扬道,小姐好悟性真是聪慧啊,说的冯小青含羞跑开了。
◇◆◇这一日,杭州城里下了一场大雪,漫天飞舞的雪花如同飞舞的蝶儿,洋洋洒洒的落满了地面,冯府里的那片梅树也争相吐蕊开的正艳,无聊的冯小青走出屋外看到梅树上落满了晶莹的雪花,她忍不住转身寻了器皿在房前的几株梅树上采集起雪花来,因为冯小青自幼就喜爱梅花,也更爱用这梅花雪煮茶,如今看到这满树的梅花傲雪而开心中竟有说不出的欢喜,许是上天冥冥中的安排,这冯府的大少爷冯通竟也来到小院里赏梅,二人相见各自行礼,随后就好似老朋友一般侃侃而谈十分默契,待那雪花收集了一些,冯小青粉面含羞的邀请冯公子进屋品茶,真是才子配佳人,二人品茶吟诗竟在不知不觉中愉快的度过了一个下午。自那次赏梅之后,冯通一有空就往冯小青的院子里跑,两个人如同多年的老友,彼此之间关怀备至,那冯通温文尔雅眉清目秀,惹得冯小青早已芳心暗许,而冯通更是每日思念佳人,夜不能寐每次来看冯小青都不愿离去,二人就这样相思难耐的又过去了半年,感情也在不断地急剧升温,终于迎来春暖花开,冯通再也无法忍受相思之苦,于是他大胆的向父亲请求要纳冯小青为妾,因他在三年前已经娶了原配崔氏,所以只能给冯小青一个小妾的身份,只是这崔氏太不争气,三年过去了,肚子里没有一点动静,非但没有给冯通生下个一男半女,就连怀孕的征兆都没有,冯员外一心想要抱孙子,如今又见冯小青才貌双全知书达理也就未见干涉,点头应允了,得到允许的冯通将好消息马上告知冯小青,二人欣喜不已,心中充满了甜蜜,却不知此时的崔氏已经恨得咬牙切齿,目中冒火,本以为是花好月圆的美景,却谁知就是这桩婚事竟把冯小青无情的推向了通往地狱之门的阶梯。
◇◆◇良辰美景,红烛高燃,新房里冯通拥着含羞的冯小青陶醉了,郎情妾意,四目相对,那大红的帷幔轻轻落下,冯小青娇羞的倒在了冯通的怀里。。。。。。。。。俗话说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新婚后的冯小青并不知道,短暂的幸福过后等待她的将是无边的黑暗,那冯通的原配崔氏早已经对冯小青恨得咬牙切齿,深入骨髓,无奈自己的肚子不争气,又没有阻止冯通纳妾的理由,也只好暗自忍气吞声,不想这冯通竟夜夜与冯小青缠绵,更让她恨由心生,将冯通对她冷落和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到冯小青的身上。为了阻止丈夫和冯小青在一起,崔氏时常找借口刁难,虽然丈夫冯通心里很不高兴,可是她毕竟是自己明媒正娶回来的妻子,更何况崔氏的父亲与冯员外还是世交,生意上也有往来,出于种种考虑,冯通又迫于崔氏的淫威,纵是心里有千般的不舍也只能乖乖地听从崔氏的安排。长夜漫漫,斗转星移,由于崔氏时常撒泼,又故意从中作梗,冯通与冯小青很少有机会在一起,甚至见面也越来越少,可怜的冯小青从清晨等到黄昏,一天天,一夜夜的,就那样痴痴的等待着,却始终不见丈夫到来,那一日,刁蛮的崔氏发现厨子给冯小青单独烧一些素菜,竟顺手夺过来倒在了地上,并开口大骂说,以后不许再烧这样清淡的菜,冯府是大户人家,家中富足,不允许吃这样的贫贱的东西。
◇◆◇本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因家变嫁给了一个商人为妾,不但寄人篱下还要看原配的脸色,冯小青愈是想起就越难过,想着冯通曾对自己的百般温柔,那些花前月下的山盟海誓禁不住泪水长流,一切都仿佛是一场梦,落寞的她不由自主的拿起了笔,随手写下了几行诗词,写罢感觉头晕晕的,于是倒在床榻之上昏昏然睡去。碰巧路过的崔氏见屋内没有动静,就不怀好意的走进来偷窥,无意间发现了冯小青的诗词,拿起一看顿时火冒三丈,她捶胸顿足又哭又喊,惹的冯府的下人们也纷纷跑来围观,因为她发现冯小青的诗词里有对她的讥讽之意,便大哭大闹说什么冯家不把她放在眼里,做大的还没有一个小妾重要,又说如若不把冯小青送出冯府她就不活了,崔氏的胡闹让冯员外很伤脑筋,也让冯通处于两难之中,一面是自己的爱妾,一面又是父亲的世交自己的原配妻子,而且崔氏的父亲也是当地的富商得罪不起,迫于无奈,冯通只好把冯小青送出了冯府,临时安置在孤山下冯府的一座旧宅里居住。
◇◆◇花飞花谢,雨丝绵绵,转眼见一个月过去了,冯通曾说很快就来看自己,可是却一直没有出现,冯小青伤心的想着,泪水再一次涌满眼眶。一个午后,昏睡的冯小青被一阵呼唤声惊醒,她轻轻的睁开眼睛发现冯通就坐在床榻前看着自己,一时之间悲喜交加,她忍不住一头扑进丈夫的怀里,心酸伴着相思的泪水滑落脸颊,正待好好与冯通倾诉衷肠,谁知,屋外却传来了老仆的喊声,大少爷,大少奶奶派人传话要您马上回府,一语惊醒鸳鸯梦,还未看清楚冯通的面容,他竟又要起身离去,这分离的时刻啊,真叫人别的心酸,痛得断肠!而这冯通又何尝不是,明知道小青日夜思念顾盼,却不能陪伴在她的身边,眼看着冯小青憔悴的模样心如刀绞,他有心留下来,可那崔氏派来的家仆已经等候在门口,伤感中冯通只得无奈与小青依依惜别,失落而去。没想到这片刻的相会竟让冯小青从此抑郁成疾,整日里恍恍忽忽犹如那日梦中一般,她甚至希望自己再一次睡去,能在醒来时看见心爱的夫君冯通。
◇◆◇都说人在死前会回光返照,这冯小青大概也是吧,本来已经体力不支病怏怏的她这一日里却忽然有了精神,她穿上平时自己最喜欢的衣裳,又瞄了淡妆,派下人请来一位画师为自己画起像来,可是画师一连画了两幅她都说不好,终于第三幅画像画好了,冯小青拿起画像看了看很是满意,叫下人拿去装裱好挂在自己的床头,每日里对着那副画像呆呆的出神。秋风萧萧,孤雁哀鸣,那些盛放的花儿已然凋谢,满地的落红更是让人看了伤感,此时的冯小青已经病得十分厉害,身体极度虚弱又一直不肯服药,她勉强支撑着身体最后写下了一封书信,请老仆代交给她的亲戚杨夫人,又将自己闲暇时所写的诗稿整理好一并交给了老仆,并请求她将这些诗稿偷偷交给冯通,一切交代完毕后,冯小青叫老仆帮她沐浴更衣,梳洗一新,燃了熏香,又站在自己的画像前默默的凝望了许久,不想悲从心来,失声大哭,直哭的天昏地暗,力气全无,终于眼前一黑倒了下去,气绝身亡。据说,冯通得知冯小青的死讯后不顾一切的赶来孤山,抱着冯小青痛哭失声,后将冯小青的诗稿与画像带回家里小心珍藏,却不料被那崔氏发现,故意丢掷火堆,虽然冯通极力抢救,也只剩一些残章,后来经由杨夫人四处收集整理,这些诗稿便被命名为《焚余集》。
新浪首发,文字原创,拒绝剽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