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浙西词派

(2015-04-02 10:15:11)
标签:

文化

历史

  ■徐志平

 

  

 

  词,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音乐诗体,产生于隋唐之际,成熟定体于晚唐五代,兴盛于两宋,衰微于元明,再次兴盛于清代。清代浙西词派就是从恢复词体的美学特色着手,倡导学习南宋词风,实际上这是对词体的一种回归,因而得到众人响应。

 

  清代有三大词派:康熙年间形成的浙西、阳羡词派及乾隆年间形成的常州词派。从人数和影响讲,浙西词派是其中最大的词派。它诞生在杭、嘉、湖一带,以嘉兴为中心(古人浙西的概念与今日不同,它是指和宁波、余姚等杭州湾以东地区相对的杭嘉湖平原一带,这里曾设为浙西郡)。

 

  清初,浙西词派首先拉开了清词复兴繁荣的序幕,并迅速影响、带动全国的词坛。而且,这一词派横贯整个清代,不管是宗奉哪一派,都受到浙西词派或多或少的影响,正如晚清著名的政治家、词人文廷式所言:“二百年来,不为笼绊者,盖亦仅矣”(《云起轩词序》)。有清一代,浙西名家迭起,词作难以计数,“浙西”之盛,由此可见。清代后期的谢章铤在《赌棋山庄词话》中引用储长源的话感叹道:“彼浙西之词,不过一人唱之,三四人和之,以浸淫遍及大江南北。”

 

   叶恭绰先生选编的《全清词钞》共收了3200余位词人,其中浙江籍词人有830余人,嘉兴籍词人占300多;陈乃乾先生选编的《清名家词》收了100位有影响的清代词人,浙江籍的有30家,其中嘉兴籍词人14家;严迪昌先生选编的《近代词钞》选了201位词人,浙江籍的有49家,嘉兴占14家。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清代嘉兴词的繁荣。

 

  说起浙西词派,不能不谈到“浙西六家”;说到“浙西六家”时,又不能不谈到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嘉兴人。其祖上受明朝厚遇,一直是诗学儒门之家,但至其父辈时,家道中落。明亡时,他年仅十七岁,清兵攻入嘉兴,为避屠杀,不得不十多次迁居,最后定居在梅会里(今王店镇)。家贫,遂四处奔走为幕府,结交各地抗清志士。他从小勤奋苦读,有着深厚广博的人文根底,在经学、史学、文学等方面造诣都很深。五十岁出仕以前,凭着气节声望和博学多才,交游颇广,赢得了广大文人学士的敬仰,成为文坛领袖。以诗而言,他和王士祯号为“南朱北王”;以词而言,他与陈维崧并称为“朱陈”,加上纳兰性德,并称为清初三大词人;以学术而言,他著述宏富,康熙皇帝曾授予“研经博物”的匾额。这样的威望,足以开创、带动和影响一个诗词流派。

 

  就词学而言,朱彝尊受学于嘉兴前辈文人曹溶,“中年始为之”,但既“为之不已,且好之”。一方面,他广泛收集、抄录、阅读前人之作,深入考察了词的起源、声律,对词的历史、特征有了深切的了解。另一方面,他与当时的名词人广泛交流,互相学习、探讨。他与嘉兴词人周筼、缪泳、王昶、沈进、李良年兄弟及嘉善、平湖、桐乡、海宁等地的词人相互切磋学习。朱彝尊凭着自己在词学上的造诣及高超的才学,团结起了家乡的一批文人,倡导了一代词风。他还选编《词综》,“兹编搜罗既广,潜隐靡遗,其亦可以豁词林之耳目,使不蔽与近矣”(柯崇朴《词综后序》)。他扶助后学,给许多人的词集作序。

 

  “浙西六家”中的另五人除一位为杭州人外,其他四位均是嘉兴人:

 

  李良年(1635~1694),字武曾,号秋锦,嘉兴人。少有隽才,与朱彝尊、王翃、周筼等同乡共研作诗、词,人称“梅里诗(词)派”,有《秋锦山房词》。

 

  李符(1639~1689),初名符远,字分虎,号耕客。李良年之弟,与大哥李绳年被称为“浙西三李”。与朱彝尊等同结诗(词)社,相互唱和,也是梅里诗(词)派中人。有词集《耒边词》。

 

  沈皡日(1640~1703),字融谷,号柘西。平湖人。一生足迹半天下,有《柘西精舍词》。

 

  沈岸登(1639~1702),字覃九,号南渟。平湖人,沈皞日之侄。工诗词,善书、画,时人目之为“三绝”。一生未出仕,也很少与人交往,故其词少为人知。有《黑蝶斋词》。

 

  龚翔麟(1658~1733),字天石,号蘅圃。杭州人,出生在京城,在京城度过了童年。其父龚佳育曾为潞河佥事。康熙十二年(1673),朱彝尊在龚佳育处为幕府,时46岁的朱彝尊诗词已经名闻天下,龚翔麟才16岁,慕名随朱彝尊学习诗词。康熙十八年(1679),龚翔麟将自己的《红藕庄词》及朱彝尊等嘉兴五词人的词集合刻成《浙西六家词》刊行,他也因此而名列“浙西六家”中,浙西词派也由此而名闻天下。

 

 清代中期,浙西词派的影响超越了浙西地区,在江南一带都有宗奉“浙西”主张的词人,如被称为“浙西中坚”的杭州厉鹗及吴锡麒、钱枚,被称为“钱塘三江”的江炳炎、江昱、江昉,青浦王昶,吴江郭麐等。清代中期嘉兴词人有:曹言纯、冯登府、许昂霄、吴衡照。

  清代后期,嘉兴一带词人济济,其词创作综学“浙西”、“常州”等派,主要词人有:黄燮清、杜文澜、张鸣珂、张金镛、张金镛之六弟张炳堃、钱官俊、沈景修、张景祁、周闲等。

  在“浙西六家”的带动下,嘉兴平原兴起了作词的高潮,且代代相传,三百年间始终不断,代有名人,这在我国诗歌史上极为罕见。嘉兴平原水乡的优美风光,使得“浙西”词人的词清丽多姿,显示出鲜明的地方特色。“浙西”词人多咏物词。咏物词古已有之,但“浙西”的咏物词多吟诵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而又能写出新意,写出趣味,成为“浙西词派”咏物词的特色。如嘉兴词人冯登府的《疏影》(帆影):

  天涯一片,指飘扬渺渺,峭影如点。淡曳江烟,暗逐江云,波心半幅推满。船窗似画看山好,蓦恰被、夕阳遮断。过桥阴,卸了蓬竿,白鸟明边又见。

  难写迷离客绪,渡头伫望里,千里凝远。欲落犹斜,乍隐潜移,细雨误人归晚。最怜十丈高悬处,全不怕、西风吹转。趁晚潮,芦荻虫声,带月野塘飞遍。

  词的上阕惟妙惟肖地刻画人在船中见“帆影”的具体情景,在“江烟”、“江云”的衬托下,帆从远处天边“飘飘渺渺”驶来,仿佛与“江烟”、“江云”在奔逐比赛。帆影时而被高山阻断阳光而消失,时而又因过桥而被卸下……卸下帆,一片明亮,鸟儿飞翔清晰可见。下阕从“帆影”写到船中之人,刻画千里思归之情,远望江面,看着帆随风飘转,帆影也随之移动,不禁迷离惝怳。随着夕阳细雨,晚潮水涨,船帆行进,词人的思念之情也随之而加深。结尾的晚景,将帆影在月光下与芦苇荻草、呢喃虫声的组合,更增添游子的寂寞思家之情。这样的刻画,既细致入微而又不觉其腻、粘,这也正是“浙西词派”所追求提倡的境界和手法。

  嘉兴有许多特产,在词人笔下同样惟妙惟肖,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欣赏李良年的《尾犯》(笋):

  竹风春尾。听捎檐剩有,去年疏翠。园官笑指,轻雷后迸,新泥斜碎。篱边乍见,又穿过,邻墙背。记先尝,最是江南,果然燕子来未? 

  犹忆晓垞烟际。山童担,向水市。正是采桑时候,除了蚕娘,无人讳。花乳瓯香,朱樱树晚,相逢长是。待何日,玉版间寻青鞋,重访萧寺。

  在江南人的记忆里,笋是最早能尝到的时新物品,它与燕子几乎同时光临。上阕写罢笋的产生,下阕即写笋上市出售。记忆中,每当春笋出土,农民便在早晨的晓雾中挖掘起来,由小童挑着去水乡集市出售。春笋上市,是采桑养蚕季节,嘉兴是“蚕乡”,养蚕有不少禁忌,其中蚕娘避免说“笋”,(“笋”与“损”同音)。春笋上市时,春茶也上市,一瓯新的春茶香气四溢,与鲜嫩无比的春笋,都是江南春日的时令佳品。词人将记忆中家乡的竹笋写得声色俱佳,生动有趣,思乡之情则溢于言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清明插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