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晚清山水画家吴滔

(2014-08-22 10:33:14)
标签:

文化

 

作者:沈惠金   

  晚清山水画家吴滔出自名门之后,且祖孙三代薪火相传,均成大器,丹青世家名扬中国画坛。风光无限的背后,吴滔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苦难经历,这些苦难可能正是造就这位布衣画家独特气质和平民情结的原因。

 

  吴滔谱名学源,字惕夫、铁夫,号伯滔,又号疏林,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距他的先祖黄叶村庄主人吴之振逝世仅相隔一百二十三年。时过境迁,吴氏昔日的豪富已风光不再。吴滔的少年时代,家境已十分平常,祖上传下的黄叶村庄也只剩下断壁颓垣,老屋数椽,有诗为证:“哪复高门喧燕雀,只余荒径纲蛛蛸。”

 

  吴滔是吴之振的七世孙,也许是血管里流淌着风流诗人书画名家血脉的缘故,自幼聪慧过人,却无意功名,潜心学画。据说吴滔年轻时曾至湖州某商号当学徒,清晨起身即忙着去四乡写生,平时谈吐总是嘴不离画,这样的举止自然引起店主的不满。不久,吴滔返归故里,打定主意,既不走科举仕途,也不学经商之道,终年闭门作画,不预外事。

 

       http://s3/mw690/00264e9ygy6LrdDNjVwc2&690
   梅雨柳烟图轴
(纸本水墨,纵79厘米,横33.8厘米,嘉兴博物馆藏)

 

 

    咸丰十一年(1861),洪秀全的太平军第二次攻打石门县城。吴滔带着父母随逃难人群东奔西走,经德清来到杭州躲避,露宿街头,苦不堪言。不久,杭州城亦被太平军攻占,吴滔带着父母随难民人群逃出杭州。逃难途中,遇上一伙强人,随身东西被抢得精光。吴滔母亲身上的棉袄也被强人剥了下来,抢夺中,还被强盗手起一刀劈在肩上,倒在血泊中。吴滔痛不欲生,无奈之下,草草把母亲埋葬在临平乡下,扶着父亲沿途乞讨回到家乡。吴滔父亲哀伤过度,双目失明,遽然去世。经此劫难,黄叶村庄也没法再住下去了,吴滔遂赁屋居住城西鹭鸶湾头。后来,吴滔在《宿湖心亭故人索画黄叶村庄劫后光景》诗中写道:“萧萧黄叶是吾家,剩壁颓垣水一涯。燕子归来春欲暮,恼人风景已无花。”在另一首《张砚隐索画吾家一笛楼前耐寒石》诗中向友人诉说:“往事何堪着意思,故园寥落剩荒池。风流诸老离披日,剩有吾家石丈知。”

 

  两个月之间父母双亡,家业凋零,吴滔伤透了心。同治元年(1862),吴滔孑然一身匆匆离家,避难沪上。此时,江浙等地的富商巨贾争趋沪滨,大量知名不知名的书画家也来到上海,一时间上海成了中国画坛中心,各种流派纷呈。吴滔向嘉兴山水画家陶绍源(字锥庵)学画,结识了避兵沪渎的同邑胡钁(匊邻)等一批书画朋友,接受正在兴起的海派画风熏陶,直到同治五年(1866)才回到家乡。此时的石门县城经过一场战火,早已面目全非,人口锐减,百业萧条。吴滔想办法在街头租了半间门面的房子,开了一家陶罐铺,并画些门神、佛像,在店门口叫卖。凭着一手绘画技艺,吴滔很快渡过难关,购画者日多,名气也越来越大。吴滔鬻卖字画积有不少资财,娶石门湾叶少亭之女为妻,后来育有三女二男。

 

  吴滔在沪上曾师从陶绍源学画,可惜没几年陶就去世了。后来,吴滔师学奚铁生,复参以石涛、沈周等名家笔法,专攻山水,在沪杭一带鬻画,名声大振。同治十二年(1873)在杭州遇到安吉吴昌硕,两人意气相投,欣然订交,由此结识更多书画朋友。

 

  吴滔画过一幅《山水清音图》,落笔淡雅,墨色沉静,运用干笔渴墨,层层积染,运笔轻松丰富,绝无一丝燥气,极好地表现了山水清幽、林木深秀、苍润欲滴的神韵,画家内心的适意安详、高洁旷远亦因之跃然纸上。中国古代山水画从元四家,至明代董其昌,再到清初四王,一脉相承,雄踞山水画正统。他们注重笔墨,追求平淡安闲的韵致。解读此画,可知吴滔走的路子正是中国古代山水画正脉。此画落款为“乙亥五月吴滔画于来鹭草堂”。此处的乙亥年正是清光绪元年。

 关于来鹭草堂的建造年代,吴滔曾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庚申(1860年)后,余自黄叶老屋赁居城西鹭鸶湾头,颜之曰‘来鹭草堂’。堂后荒圃,手莳杂卉数十树,花时尝俯仰其间。阅十年,赁期将至,爰构屋于城中。落成后,仍颜与旧额。”吴滔在石门县城横街保安弄西侧建造的来鹭草堂别出心裁,打破传统对称格局,将房舍布置成曲尺型,大门东向,进门小院中植有梧桐树,院门上镌“琴材”二字,树旁配以石笋、蔷薇。朝北有月洞门,门楣上砖刻“壶天”二字,系俞曲园手笔。过月洞门有楼厅一间,是吴滔当年的会客室。会客室北面有三间楼房,其中有吴滔的画室书画舫和起居室。前后庭院中有假山、花坛、金鱼池。吴滔在他的书画舫中挂着两副对联:“花前薄醉偶然得,身外浮云何足论。”“莫怪空廊无客到,此间只合住神仙。”从中可窥见吴滔与世无争的胸襟和布衣画家的潇洒。

 

  吴滔早晚描摹,寒暑不辍,善于钻研,兼收并蓄,终于卓然成一大家。画坛把他与吴昌硕、吴秋农合称“三吴”。时人评价吴滔“山水画取径高古,笔致超卓,苍秀沉郁,水墨淋漓,一洗枯槁甜俗之习”;“写花卉设色浓厚,老辣遒劲,在李复堂、张安伯之间”。于是,吴滔声誉大噪,前来求书画者极多,以至常“履满户外”。

 

  也许是青少年时期经历太多苦难的原因,吴滔身上始终有浓郁的平民情结。成名之后,他还常到农家去聊天,县城西门外不少农民他都认识。每逢年底,一人关起房门,把银子兑散成铜钱,一封一封封好。半夜三更,一人提着灯笼,带了封好的铜钱走出城去,一封封往人家的门缝内、门槛下塞进去。第二天,这些贫苦的农民得了钱,也不知是谁给他们的。

 

  吴滔的长女许配给洲泉胡匊邻的儿子胡传湘为妻,次女、三女亦各婚嫁。两个儿子最小,老四吴衡,老五吴徵。吴滔对儿子管教甚严,有时甚至严得有点过分。早晨布置儿子读经书若干,倘午后背不出,必遭严责,重则罚打手心。有一次,两兄弟用纸折成小船,前系一绳在厅上绕桌而行,以为游戏。吴滔见而大怒,将两个孩子拎到房中,关上房门,用鸡毛掸帚抽打, 叶夫人劝阻亦无效,抱着吴衡号啕大哭。只有吴徵非但不哭,反而狂怒大喊:“无理责打,咎在何方?”倒使吴滔大吃一惊。有一天,吴滔察看儿子的小书桌,这只方形小书桌只有两只抽屉,弟兄各占一只。先拉开吴衡的抽屉,里面乱七八糟,东西塞得满满的,再看吴徵的抽屉中,是整整齐齐的几本书,一面放着他自制的小玩具——一把小泥斧,一把小竹枪。吴滔叹曰:“莫小看了阿五,将来必成器。”从此,对这个小儿子便另眼相看。(据说那张小方桌现仍在苏州吴家。)

 

  冬季,吴滔喜欢提着灯笼去吃酥羊大面,和三教九流坐在一起,说说笑笑,没有半点名人的架子。石门县城的羊肉面是遐迩闻名的,全部用绵羊,烧法也与别处不同。绵羊冬天关在棚里吃枯桑叶,其他三季吃草料,饲养者不放养,所以特别肥美。烹煮往往在晚饭后,用大锅来煮和焖,到半夜,肉已至酥。来客大半是老主顾。一块块羊肉不用刀割,是用剪刀剪下来,放在面上,一搅即酥化在汤内。吃客大都在半夜起床,提着灯笼来享受。店堂内乱哄哄,黄狗在桌下钻来钻去吃人家丢下来的骨头残渣。吴滔是几家老店的座上客,一人要吃双份,记在账上,月底结账。

 

  吴滔人黑而胖,身材不高,因名声大,有人称他为“江南第一山水画家”。吴滔待人接物,别具一格。有客远道来访,他往往衣冠不整就出去迎接,话投机则置具留饮,留必豪饮,然后带着几分醉意纵谈古今,谐谑妙语,既催笑,又启智。遇到俗客则三言两语打发走人,虽达官贵人也都拒之门外。

 

 石门县城地处江南运河要道,有不少自京赴浙的官吏经过时,慕其声名都会唤家人备了红帖子,上门求见。而吴滔秉性耿介,不慕荣利,不喜与官场来往,往往拒见。有时来者手执红帖子高呼:“吴老爷在家吗?”吴滔坐于堂上,竟会高声大喊:“吴伯滔不在家。”

 

  吴滔主张作画应师法自然,故春秋两季必至杭州畅游西湖,住上十天半月,赋诗作画以为乐事。还常常雇舟沿运河北行,遍游名山胜水,沿途赏景写生,归来作长卷,用笔清雅,意境幽远,江南水乡风光胜景尽收笔底。胡匊邻对他的好游历有一段文字记载:

  

  丙子(1876)二月五日,伯滔吴孟冒雨来晚翠亭,挑灯竟夕,偶于旧笥中捡得乡先辈陈梅垞先生手书楹帖,款字霉残而句格高古绝伦,颇似伯滔胸境(襟),因以持赠。次日新霁,遂同舟过福严寺访绉云石,看梅花,泛南湖,登烟雨楼,迂道当湖、舜湖而归,篷窗无事,并记于此。

  

  晚翠亭在洲泉屠家坝胡匊邻祖宅内,胡匊邻收藏的秦砖汉瓦、魏碑晋镜,不计其数,北庄胡氏家庙西廊壁还嵌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等不少名家碑刻,因而那里也是吴滔经常光顾的地方。吴滔还喜欢大雨中外出观景,顶笠披蓑,步行于高坡、田埂间,直观风雨之势,以为画稿之本。有一次,县城发生特大火灾,吴滔竟登高彻夜眺望,翌日即以朱砂泼写《火海图》。近代学者张宗祥晚年还关注此画,惜其“不知流转何许”。张宗祥以为“伯滔画虽无特长,而气息浑厚,质朴可喜,且运笔纯熟,是其所长”。是时,钱塘蔡鼎昌得戴鹿床指授,工山水,曾为嘉兴寒松阁主张鸣珂作《校经图》,题咏者甚多,自视甚高,及见吴滔画,乃叹服敛手。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对吴滔也有记载:

  

  予初识(伯滔)于吴门。后在豫章,冯子因与伯滔交好,常通书札,并为予作《春柳图》、《海上访僧图》及立轴、册页诸品,备极精妙。

  吴滔与安吉吴昌硕相交甚深,来鹭草堂是吴昌硕常来常往的地方,两人常在一起论道,彻夜切磋书道画艺,困时抵足而眠,兴致来时,半夜起床,挥毫合作,以为快事。两人成为一生知己,此后更延续了三世交情。吴昌硕《石交集》中评说吴滔的画以浑厚胜,古意盎然,前辈文人画的优秀传统得他而不堕,非一般时人所能比。吴滔未曾到过安吉吴昌硕的家,却有模有样画出吴家的《芜园图》,为此,引出吴昌硕的一番感慨:

  

  伯滔画《芜园图》见寄,伯滔未尝一至芜园,而图中之景约略能似,盖予之园,破屋数间外,老树丛竹,山石荦确而已,伯滔于芜字上着想,故能仿佛,亦岂寻常画师所及哉。若寻常画师,但见贵家花园,亭台高下,树木整齐,极金碧界画之工,以画吾园,岂不为千古笑柄?于是知画虽小道,亦贵通人才士所为。予喜伯滔画,古雅拔俗,并图之似也。

  

  吴滔与嘉兴蒲华、同邑胡匊邻、屈元爔、曹宝骏、沈伯云诸名流过从甚密。光绪十三年(1887),沈伯云将赴江苏任靖江县丞,吴滔写语溪的四大名石即梅花石、绉云石、耐寒石、牡丹石以赠,洲泉屈元爔(祉堂)题为“乡关四友”,著长歌以记胜。不意沈氏途中将画遗失,惋惜竟日,伯滔遂重画《四石图》相赠,沈氏作长篇题记,历叙失补缘由,以表感激,艺林传为佳话。

 

  寓居嘉兴新塍的孙家桢(翰香)风雅好客,富于收藏,居室曰“小灵鹫山馆”,邀远近名人为之绘图题诗作记。吴滔认为这是一件雅事,就画了一幅《小灵鹫山馆图》寄去,并附言“翰香司马属题《小灵鹫山馆图》。余诗不工,易之以画,不知有当大雅否?尚希鉴正。”孙翰香既得吴滔之画,知他亦能诗,不依不饶一定要吴滔题诗。光绪二十一年(1895)孟夏,吴滔因此填了一首词,题为《调寄水龙吟》:

  

  问从何处飞来,奇峰半落青天外。名园无主,缘联翰墨,米家船载。高榭留云,长廊倚月,回疑仙界。更别开异境,晖藏芝宝,尽容得,春常在。忆昔西泠倾盖,订石交,襟期豪迈。相思不见,书频遗李,舟迟访戴。最坐登临,渐无济胜,山灵同慨。待鸳湖寻约,君应许我,学襄阳拜。

  

  谁知此词竟成为吴滔绝笔。同年冬,吴滔因病卒于故里,终年五十六岁。                  

 

                           http://s8/mw690/00264e9ygy6LrdNaF7Ne7&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