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首都博物馆馆藏佛像一

(2011-03-03 23:55:31)
标签:

杂谈

都博物馆(五)《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1)  2011年1月16日  38P

    2011年1月中旬出差北京期间,于16日下午忙里偷闲第三次赶去首都博物馆参观了约两小时。

    这次参观的是心仪已久的位于地上四层的《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展厅,时间太过匆忙,只细细欣赏了约一半数量的展品,最后还是被工作人员即将闭馆的温馨提示请出展厅的。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00632614.JPG
《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是一个大型的佛像艺术专题展览,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两大部分,共展出佛像262尊。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我国汉藏佛像艺术的历史风貌及北京地区佛教文化的丰厚底蕴和地域文化特色,令参观者清晰地认识佛像艺术在我国汉、藏地区的发展演变脉络,欣赏到中华民族特有的佛教艺术神韵。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00617706.JPG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00617825.JPG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00624281.JPG
铜镀金大成就者毗瓦巴像(Mahasiddha Virupa)  明  永乐(1403-1424年)

    毗瓦巴是古印度地区84位大成就者之一,藏传佛教萨迦派尊奉的重要上师。这尊像头戴花冠,浓眉入鬓,面相圆润饱满,双目圆鼓,嘴角略有笑意,面颊及下颔有螺卷胡须,两耳垂大,饰有金环,典型的印度人形象。颈挂项圈,胸前饰璎珞,下身围兽皮,手腕、臂和足部有钏镯装饰。半跏趺坐,右手捧骷髅碗,左手食指指天,表现毗巴瓦与卖酒女打赌时以手指定住太阳的情景。该像躯体浑圆,肌肉鼓胀有力,神态威猛,形象自然生动,整体做工精细,堪称明代宫廷造像中罕见的佳作。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00665403.JPG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00694521.JPG
石雕释迦牟尼佛涅磐像  辽  (907-1125年)

    雕像侧身卧于石床上,头饰螺发,头顶肉髻微隆;面相生动,神态安详;身着袒右肩袈裟,胸前露蝴蝶结,衣纹写实自然。风格粗犷,形象地表现了释迦牟尼佛涅磐时的情景。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00681546.JPG
铜观音菩萨像  明  (1368-1644年)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00698038.JPG
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明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

    这两尊像为释迦牟尼佛成道像。台座束腰处刻有铭文:“周府欲报四恩命工铸造佛像一样五千四十八尊俱用黄金镀之所以广陈供养崇敬如来吉祥如意者洪武丙子四月吉日施。”据铭文可知,这两尊佛像是由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周王朱肃的王府出资铸造,当时一共铸造了5048座。风格古朴典雅,做工小巧精致。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00687144.JPG
铜普贤菩萨像  明  (1368-1644年)

    普贤菩萨是印度梵语音译,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经记载,他行愿最广大,有著名的“十大行愿”,所以在佛教诸菩萨中有“大行普贤菩萨”的美名。其形象标志是骑一头六牙白象,六牙白象是其行愿广大的象征,因为六牙表示大乘佛教修行的六项内容--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相传四川峨眉山为普贤菩萨应化中国的道场。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00680301.JPG
铜漆金释迦牟尼佛像  明  成化十四年(1478年)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00755550.JPG
铜地藏菩萨像  明  (1368-1644年)

    地藏菩萨是印度梵语音译,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记载,他愿力宏大,有“大愿地藏王菩萨”的美名。相传地藏曾降迹新罗国,姓金命乔觉,唐永徽四年航海来华,在安徽九华山修行七十五年后圆寂。九华山因此成为地藏应化中国的道场。这尊像菩萨装束,左手持摩尼宝珠,右手持锡杖(已失);身边有二胁侍,左为闵长者,右为道明和尚,是地藏居九华山时皈依他的父子二人;座下有一条狗,系金地藏来华时随身带来。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00726670.JPG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00765505.JPG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00717092.JPG
王兰雕一佛二弟子造像碑  北齐  天统二年(566年)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00791830.JPG
石雕一佛二菩萨造像碑  北魏  太和六年(482年)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00749084.JPG
石雕二菩萨像  北齐  武平五年(574年)

    北齐时期,鲜卑统治者提倡和重视本民族文化,佛像艺术又回复到北方民族审美标准上来。佛像的体态由修长变为矮胖,腹部前凸;面相由瘦削变为丰圆;衣服由厚重变为轻薄;衣纹由密集粗重,变为疏朗浅细。这尊佛像体现了北齐造像的鲜明特点。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00747121.JPG
铜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  北魏晚期  6世纪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北方地区佛像艺术开始全面受到南方影响。佛像面容瘦削,眼小唇薄,脖颈细长,双肩下垂,大衣的密褶垂布于台座;菩萨则高冠大履,衣带飘洒。学术界习惯以“秀骨清像,褒衣博带”概括这一新型模式。这尊佛像是北魏晚期佛像代表之作。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00771304.JPG
左上图--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北齐  武平  (570-576年);右上图--善盘龙造释迦、多宝二佛并坐铜像  北齐  天保五年(554年);左下图--铜镀金观音菩萨像  北齐  天保三年(552年);右下图--铜镀金观音菩萨像  北齐  天保二年(551年)  佛座刻铭文:“天保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张田 为父母造观音一区。”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00742947.JPG
左上图--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北魏  太和  (477-499年);右上图--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北魏晚期  (6世纪);左下图--铜镀金弥勒佛像  北魏  皇兴二年  (468年)  佛座刻铭文:“大魏皇兴二年戊戌正月朔五月郭延愿家口平安敬造弥勒像一区合家大小一心供养。”;右下图--铜镀金观音菩萨像  北齐  天保三年(552年)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00739221.JPG
铜无量寿佛像  北魏早期  (5世纪)

    北魏早期造像主要受印度犍陀罗艺术影响。犍陀罗艺术产生于公元一世纪的古印度,佛像头饰波浪式发型,高鼻深目,衣纹厚重写实,表现出沉静哀雅、凝重古朴的艺术气质。两晋南北着时期,这种艺术风格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我国北方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尊佛像是犍陀罗艺术影响的代表之作。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21297939.JPG
铜释迦牟尼佛禅定像  十六国  (317-420年)

    汉传佛像艺术开始于东汉中晚期,但直到东晋十六国时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佛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收藏的后赵建武四年(338年)铜镀金释迦牟尼佛禅定像,是目前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一尊佛像。这尊造像与后赵建武四年佛像风格特征一致,由此可以看出早期汉传佛像艺术风貌。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21260597.JPG
铜镀金观音菩萨像  刘宋  元嘉元年  (425年)--这尊观音像体态优美,面容俊秀,表现了南朝造像的鲜明特点,受到了印度马土腊造像的明显影响。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21296394.JPG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21249499.JPG
石雕一佛二菩萨造像碑  隋  开皇二年  (582年)

    隋代佛像艺术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与影响,一方面继承北魏、北周佛像艺术的遗韵,同时又表现出新的发展与变化。造像的面相方而不圆,广额丰颐,躯体敦实,脖颈细长,全身比例失准,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点。这两尊佛像为同时雕造,是隋代佛像代表之作。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21244737.JPG
左上图--铜一菩萨二弟子像  隋  开皇二年  (582年);右上图--铜镀金观音菩萨像  隋  开皇元年  (581年);左下图--昙胜造观音菩萨铜像  隋  开皇六年  (586年);右下图--铜镀金观音菩萨像  隋  仁寿二年  (602年)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21285596.JPG
铜增长天王像  元  1271-1368年

    增长天王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主要掌管南瞻部洲。出土于北京的这尊像头部高昂,双目圆鼓,直视前方,上牙紧咬下唇,颏下长髯飘洒垂胸,气势凛然。全身武士装束,头戴战盔,身着甲胄,足蹬高靴,身披倒“U”字形帔帛,束甲带卷曲飘扬,衣纹钢劲有力。站立姿势,右手当胸,手中紧握长剑,为其身份标志。形象威猛,造型完美,是一尊难得的元代佛像精品。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21224978.JPG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21217014.JPG
铜三十六佛像牌  唐  (618-907年)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21296120.JPG
铜摩醯首罗天像  唐  (618-907年)

    摩醯首罗天又称大自在天,原为印度婆罗门教天神,是佛教最早吸收的护法神之一。这尊像左腿立,右腿曲,双脚踩牛身;左手叉腰间,右手于右侧握长杵;上身饰璎珞,下身着短裙,周身饰飘动的帔帛。面形丰满,形象威武生动,体现了盛唐造像的鲜明特点。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21283932.JPG
左上图--铜力士像  唐  (618-907年);右上图--铜释迦牟尼佛像  唐  (618-907年);左下图与右下图--均为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唐  (618-907年)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71976771.JPG
左图--石雕一佛二菩萨造像碑  唐  垂拱二年  (686年);右图--石雕一佛二胁侍造像碑  唐  神功二年  (698年)

    右图的造像碑正面开龛,高浮雕一佛二胁侍。主尊双手扶膝,跏趺端坐,为释迦牟尼佛;胁侍肃立两侧,左为阿难尊者,右为观音菩萨。三像形象朴拙,风格古雅,体现了北方地区造像特点。下部刻铭文:“神功二季女为见在父母过娘敬造玉像一区合家供养。”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71950382.JPG
铜阿弥陀佛像  唐  开元三年  (715年)--这尊像正面中央高浮雕阿弥陀佛像,背面刻铭文:“开元三年四月二日佛弟子张大有合家供养敬造一区。”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71944102.JPG
金刚夜叉明王像铜牌  唐  (618-907年)

    金刚夜叉明王是不空成就佛的忿怒形象。这尊像一面六臂,展右站立,双脚踩莲花;头顶饰火焰状发型,面相凶忿;主二手相交于胸前,结金刚吽迦罗印,上二手分别持剑和法轮,下二手持物不清。造型夸张,形象威猛,题材少见,对研究唐代密教及密教造像艺术具有重要价值。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71939340.JPG
左图--铜镀金观音菩萨像  唐  天宝三年  (744年)  佛座刻铭文:“天宝三年二月壬 为父母敬造观音像一区”;中图--铜镀金观音菩萨像  唐  (618-907年);右图--铜弥勒佛像  唐  (618-907年)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71974590.JPG
铜镀金阿弥陀佛像  唐  永隆二年  (681年)  北京密云出土

    这尊像头饰螺发,顶现球状高肉髻。面相端庄,神态慈和。身着袒右肩袈裟,衣纹流畅自然。结跏端坐,双手结定印。身下是四足座床承托的束腰式莲花座。座床上刻铭文:“永隆二年九月十日佛弟子赵九平为   敬造阿弥陀佛一铺合家供养佛时。”身后有舟形大背光,背光内圈颏莲瓣纹,外圈刻火焰纹。造型完美,做工精细,是一尊不可多得的唐代佛像精品。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71913708.JPG
铜镀金弥勒佛像  唐  (618-907年)  北京宣武出土

    唐代佛像艺术到唐中期达到鼎盛。这尊像善跏趺坐姿,头饰磨光高肉髻,面相圆润,神态庄肃。身着袈裟,衣纹圆转流畅,尤其是下腹部和腿部的衣纹呈“U”字形分布,形象地表现了衣服轻薄柔软的质感。躯体雄健,肌肉饱满,是盛唐佛像典范之作。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71979780.JPG
铜镀金观音菩萨像一组  唐  (618-907年)

    观音菩萨是唐代盛行的造型题材。这几尊观音像头戴花冠,身体呈三折枝势站立,身饰缨络珠宝,腰束罗裙,手舞飘动的帔帛,体态丰腴,形象生动,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生动活泼的艺术气韵。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1/01/31/6/2011013116171917225.JPG
铜菩萨像一组  唐  (618-907年)  北京密云出土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首都博物馆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