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
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
天下的人都喜欢,反而会带来烦恼;天下的人都擅长,反而不再有人擅长。有和无的概念是从初生的角度来看才产生的,难和易的概念是从完成一件事的角度来看的,长和短是从参照的角度来看产生的概念,高和下是从水流向的角度来看产生的概念,音和声是从频率的角度来看产生的概念,先和后是从跟随的角度产生的概念,并且可以选定一个固定时间来判断先后。因此,圣人只会做顺应事物本质的事,不会宣扬固定的角度和看法。万物自发运作而没有开始,不依赖外在而运作,有成果而不自居。正因为它们不居于成果,所以对它们来说也就没有失去的痛苦。
心得: 老子第二章的翻译对我来说并不简单。由于之前接触过老子,但是看的是一些所谓专家的版本,在自己不加思索的情况下,很容易就接受了那些糊里糊涂的絮叨,还自以为很有道理。并且对老子产生了一种高深莫测,没有实际作用的印象。虽然自己觉得好像已经开始转变这种观念了,但是实际上还是放不下那些固有的理解。这可以从下面我第一次的翻译看出来,可以说,翻译的挺惨的。而且还是我听过校长的录音后尝试写出来的。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标准,这标准会造成丑;都知道善的标准,反而会造成更多不善。有和无本来是一起生成的;难和易本来是共同存在的,长和短需要互相比较才存在,高和下是不能独立存在的,音和声需要相和才更美妙,先和后总是相随。这些单独的概念都是因为用恒定的思维去看而形成的。因此圣人做事不追求结果的好坏,行身教而不拘泥于语言。因此万物自然运作,而没有概念的束缚,圣人有所所为却不会依仗,完成功业而不居于自己名下。因为不将功业居于自己,所以也不会失去什么。
翻译完之后,我自己都觉得特别别扭。因此也没法写下去,后来看了校长的博文中针对第二章的详细解读,才发现了自己的理解有很多偏差。老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我强行用自己的理解去把老子本来一气呵成的思想弄得矛盾混乱,太自以为是。而且,自己其实之前是读过校长的这些博文的,但是却是浮光掠影,只看了热闹,连门都没摸到。其实这样也挺可怕的,自以为是在成长,可是却根本没理解真正含义,反而洋洋自得。
自己在写博文的时候感觉到难,这不正是运用老子智慧的时机吗。难易之相,成也。我首先从自己写博文的目的来看。我的“成”是什么呢?我发现原来我想写和校长一样深度和有启发的文章。可是目前我的水平有限,这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我感到难。那就把自己的“成”改个角度呗,不追求写高大全的文章,而是展现自己的思考。虽然会有漏洞,但是有自己的价值,而且不那么难。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原来我们的喜欢也只是自己的情感判断,而且从下文来看,必然带有某种角度并且执着于某一个分别。喜欢自己的孩子和父母,喜欢豪车,喜欢美女,都带有角度,都不是真实的。孩子和父母因为是自己的,但这是拥有的幻觉;豪车与普通车从交通工具的功能来说,都是载人的,而且没有任何区别,只是我们非要从其他角度来认识。而美女与否,对一只猴子来说其实根本没有区别。
最后,说一下自己对前两章的理解,老子认为万物都是可以从无穷多个角度来认识的,每一个角度都可分阴阳,但是这些都是我们的概念,都是不存在的,因此不能执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不断的将这些分离的概念合一,我们就走在通往奇迹的途中。
加载中,请稍候......